(共34张PPT)
3.5.3 吸收作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2.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基础结构-根毛;
3.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出农业生产中关于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相关应用。
新知导入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那么,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和无机盐?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在植物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
活 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里,黄瓜会逐渐边的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条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显然,黄瓜的果肉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那么,黄瓜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讨 论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说明你组同学的假设和实验方案。
2.当黄瓜细胞吸水时,请描述出水分运动的途径。
每组同学的假设和实验方案可以不相同,合理即可。
水分运动的途径是外界溶液→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讨 论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说明黄瓜细胞吸水或失水的条件。将大家讨论后一致的结论填在后面。
从上述的探究实验得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述的探究实验得知:放入清水里的萝卜条因吸水而变得硬挺,放入盐溶液里的萝卜条因失水而变得软缩。盐溶液的浓度越高,萝卜条失水就越多。这表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周围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当细胞液浓度大鱼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也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根怎样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呢?
活 动
观察根毛
1.用镊子从培养皿中夹取幼苗的一条幼根,肉眼观察靠近幼根尖端的部位,可以看到许多白色的“绒毛”,这就是根毛。根尖着生根毛的区域叫成熟区或根毛区。
2.用放大镜观察幼苗的成熟区,主要成熟区的根毛密度,以及每根根毛的形状和长度。
生出根毛的幼苗示意图
讨 论
1.根的主要吸水区域是根尖的哪个部分?
2.根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是怎样扩大的?
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即增加根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大。当根毛穿过土壤颗粒的空隙时,与土壤颗粒紧密地黏在一起,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伸入土壤中的根毛示意图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土壤溶液。一般情况下,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于是,根毛细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就是这个道理。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课堂练习
【解析】图甲的萝卜洞内放的是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失水,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故盐水的水位变高,萝卜条由于细胞失水细胞膜收缩而变软;图乙的萝卜洞内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故清水的水位变低,萝卜条因吸水而变硬。
图中萝卜甲、乙凹槽里的液体会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A. 变多、变少
B. 变少、变多
C. 变多、变多
D. 变少、变少
A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是否需要无机盐呢?植物的根系能否从土壤里吸收无机盐呢?
演 示
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
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器皿中继续培养。两周以后,观察这两株玉米幼苗的长势和颜色是否相同。
讨 论
1.描述两株幼苗的色泽,以及根系和茎叶的长势。
2.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两株幼苗为什么会大小不一样呢?
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玉米幼苗一段时间后,长在蒸馏水中的幼苗,叶色发黄,根系和茎叶长势弱;长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叶色发绿,根系和茎叶长势旺盛。
长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由于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因此长势弱。
讨 论
3.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析说明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土壤浸出液中溶解这无机盐,因此二者主要区别是:土壤浸出液中有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土壤浸出液中幼苗健壮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新知讲解
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
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植物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由此可以伸入研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正常和缺乏氮、磷、钾的大豆植株
小 资 料
三类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无机盐种类 缺乏时的表现 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含氮无机盐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含磷无机盐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淡绿色、并出现紫色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含钾无机盐 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叶尖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课堂练习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有氮、磷 ,还有( )
A. 铁
B. 氧
C. 钾
D. 锌
C
新知讲解
无土栽培是不依赖于土壤的作物栽培方式
现在农业技术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在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
新知讲解
无土栽培是不依赖于土壤的作物栽培方式
无土栽培不仅使种植进入家庭称为可能,而且改变了传统农业离不开土壤的限制,为粮食、蔬菜和花卉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工厂化的无土栽培
新知讲解
无土栽培是不依赖于土壤的作物栽培方式
无土栽培与土壤栽培相比,具有什么有点?
1.提高产量;
2.节约水肥;
3.清洁卫生,易于管理;
4.减少了自然灾害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课堂练习
【解析】生物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所探究的问题就是变量,其它条件皆相同。在其他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对某一数据变量进行修改以便得到这个数据变量对实验的改变规律。如为了证明镁是大豆生活必需的无机盐,变量是镁的有无。可设计为含镁的完全培养液和不含镁的完全培养液,其它量如培养液的多少相同,大豆幼苗的生长状态、数量相同,同时放入在同一地点等,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即镁的有。
为了证明镁是大豆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取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大豆幼苗,将其中的一株培养在完全培养液(含有植物生活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中,另一份则培养在( )
A. 蒸馏水中
B. 不含镁的沙土中
C. 只含镁的蒸馏水中
D. 不含镁的完全培养液中
D
课堂总结
吸收作用
无机盐的吸收
无土栽培
根吸水
主要部位:成熟区
根毛适于吸水的特点
原理: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
需要量较大的无机盐:氮、磷、钾
课堂练习
1.下列肥料中,白菜和芹菜应比其他作物多施 ( )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含锌无机盐
2.传统农业生产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是因为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 )
A. 水和无机盐
B. 有机物
C. 水和有机物
D. 植物所需的所有营养
A
A
课堂练习
3.在移栽植物幼苗时,往往会在根部保留一个土团。以下说法不正确是( )
A. 可以增加移栽作物的成活率
B. 减少对幼根和根毛的伤害
C. 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 促进根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4.吉林省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也是最大产区。玉米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
A. 含氮的、含磷的、含锌的无机盐
B. 含氮的、含磷的、含铁的无机盐
C. 含磷的、含钾的、含硼的无机盐
D. 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D
D
课堂练习
5.中国小麦产量世界第一,河南小麦产量全国第一。一株小麦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中最多的是( )
A. 水
B. 无机盐
C. 二氧化碳
D. 氧气
6.下列关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B. 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所吸收
C. 根吸收的大部分水都用来合成植物细胞
D. 水能使植物保持直立姿态、叶片舒展
C
A
课堂练习
7.小明发现家里的菜园里长的青菜叶子发黄,你应该建议他施适量的
( )
A. 磷肥
B. 氮肥
C. 钾肥
D. 锌肥
8.在农业生产上关于施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最好多施用农家肥
B. 化肥被水冲到池塘会造成小鱼死亡
C. 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
D. 施肥越多产量越高
D
B
课堂练习
9.用糖拌西红柿,盘中会出现一些液体,主要原因是西红柿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A. 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B. 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C. 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D. 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10.准备移栽的茄子幼苗,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团。原因是( )
A. 保护幼根和根毛
B. 减少水分散失
C. 提高蒸腾作用
D. 保护幼嫩的茎叶
A
D
作业布置
思考与练习:
1.题
2.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