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学案: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学案: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19: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六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剧作的相关知识。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2.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戏剧的相关知识。
3.自读原文,梳理字词,感受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复仇的意义。
二、导学基础知识
悲剧
悲剧就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之情,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类型:(1)英雄悲剧——它往往通过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
(2)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3)命运悲剧——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并力图认识、掌握、驾驭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体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在舞台上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二)写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借助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历史故事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三)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三、学习字词
阿谀献媚(ē yú) 山鹬(yù) 繁文缛节(rù)
舱(cānɡ) 揩干(kāi) 国玺(xǐ)
嗣位(sì) 嗜杀贪淫(shì) 蟊贼(máo)
天谴(qiǎn) 吮吸(shǔn) 昭告(zhāo)
戕害(qiānɡ) 棕榈(zōnɡ lǘ) 藩属(fān)
万恶不赦(shè) 战栗(lì) 禀赋(bǐnɡ)
辞藻(zǎo)
四、学习课文
梳理文意: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要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恋爱的苦恼而发疯。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五、写作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情节更具吸引力,人物形象鲜明。
(2)严密的结构,紧凑的节奏。
就戏剧结构而言,《哈姆莱特》组织严密,节奏紧凑。它从老国王鬼魂的显灵引起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死因的怀疑开始写起,主要写哈姆莱特和现任国王、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中间穿插了一些过去的故事,诸如老国王的死、丹麦和挪威的战争、哈姆莱特的英明表现等等。这些穿插的故事使剧本从整体上看来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将情节从头到尾展示出来,而是截取了事件发展过程中高潮即将来到的那一段。过去的事情和人物关系则用问题和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步交代出来。
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除了《哈姆莱特》采用锁闭式的结构之外,都是开放式结构,这显示了《哈姆莱特》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锁闭式的结构内,剧本的情节显现出多线交错的复杂态势。
(3)独白与旁白的充分发挥。
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或旁白的作用。每到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内心活动,把人物矛盾推向白热化。
自我检测
1.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吮吸(shǔn)砧石(zhēn)贼(máo)颈部(jǐng)
B.哀恸(tòng)憎恶(zèng)害臊(sào)妆奁(lián)
C.傀儡(kuǐ)觊觎(jì)酣睡(hān)着想(zhuó)
D.暂时(zàn)紊乱(wěn)横枫(hèng)陨落(yǔn)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3.下列有关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劳狄斯贪婪、凶狠、狡猾、多疑,善搞阴谋,笑里藏刀,怙恶不悛,是丑恶人性的化身。
B.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又是一个慈善和蔼的母亲。
C.哈姆莱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善于思考,另一方面他优柔寡断,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
D.雷欧提斯敢爱敢恨,但他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但性格上并不怯懦。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①②⑥④⑤③ B.⑤②⑥①③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今天还要提倡读中国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阅读者经历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很多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才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风度;对社会而言, ③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7.阅读《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一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1.选文中的“这两种行为”是指哪两种行为 (用原文中的两个词归纳)
2.从选文中看,哈姆莱特“重重的顾虑”的内容是什么
3.这段独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憎恶zēng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句中正是指各自的特长,正确。
A项自相矛盾。“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语境中正是指因寒冷而颤抖,所以使用错误。可改为“瑟瑟发抖”。
B项自相矛盾。“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语境中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所以使用错误。可改为“出其不意”。
C项用错对象。“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的,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语境中是代表们积极发言,使用错误。可改为“直言无讳”。
3.答案:B
解析:B项,“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的说法有误。
4.答案:D
解析:①是总说“雅”与“俗”特点,⑤③④②⑥是分说“雅”与“俗”内容。⑤说的是“雅”的扩展,③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④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②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⑥是讲“俗” 向“雅”靠拢的结果。
5.答案: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转变社会风气
解析:①处,首先要分析其所在句之前的句子,抓住“民族文化传 承”,然后结合其所在的句子可知,“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故此处可填写“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②处,要考虑其前的联合短语是全句的陈述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前后文提及的“人的气质”“气质风度”等内容,由此可知所填内容必须紧扣气质风度的不同。③处,要考虑分号前分句的句式特点,采用与“可以改变气质风度”一致的句式,同时根据前面的“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才会随之发生变化”可推知,所填内容应是“可以转变社会风气”。
6.答案: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戏剧种类。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下定义”实际上就是把短句转化成长句,短句变长句为句式变换的常见考查形式之一.一般是找出关键句子做主干,其余分句依据内容分别做修饰成分。组合时要注意一下逻辑顺序.且把重复成分删去,同时还应注意要以单句的形式组织答案。
7.答案:1.忍受 反抗
2.(1)死了;睡着了;睡着了还会做梦。(2)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3)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3.这段独白生动地写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复杂矛盾,但他最终还是走出了那“重重的顾虑”。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人生的思索,既流露出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