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0:5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考察时,向各族群众挥手致意。
学习目标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及发展的过程
学习目标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1.历史背景
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改其宜”
旧知回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特征?
册封;
设置羁縻府州;
和亲与联姻;
……
历史教训: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
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西藏的民歌这样唱:“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国情
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不均衡。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3.党的探索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民族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由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4.理论基础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阅读教材P73-74,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过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
目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① 直接: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 根本: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①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阅读教材P74-75,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发展
破坏→恢复→发展
【思考】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立法自治权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材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联欢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完善
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完善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西藏:太阳能改变了农牧民生活方式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结合所学和图片思考一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数民族合法权益。
2、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
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归纳所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意义
【思考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古代羁縻制度有何不同
性质不同:
政治结构不同:
权力来源:
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前者是上下级关系,属于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后者是主仆关系,存在不平等;
前者是选举产生;
后者是王权册封,世袭权力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
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唐朝的在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羁縻州……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
明、清在西南设土司,清朝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根据教材第11课整理
【思考2】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本课小结
1941
1945
1947
1949
1954
1984
1990
1997
2012
2017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方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
中共十五大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十八大
“两个共同”
中共十九大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确立
恢复和发展
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