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教学案: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教学案: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12 19: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能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午妈妈在厨房做可口的午餐,我们同学在客厅写作业,都能闻到美食的香味。那么饭菜的香味是如何传播的呢?
进行新课
(一)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我们将分子理想化为球形,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观察时要用电子显微镜。
3.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气体扩散(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
①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
②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这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液体扩散(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
①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③等待一段时间,继续观察现象。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这说明了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固体扩散(讲述生活中的实例或播放实验视频)
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请各小组讨论,根据以上实例进行分析(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固体分子也在不停运动。
以上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且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①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②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红墨水。
③持续观察两杯水的颜色变化。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根据实验可以发现,热水杯的颜色先变化得更快。这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引力
①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
②在铅块的下方挂一个重块(请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大小)。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磨光的两铅柱紧压对接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 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分子间有斥力
①在针管里吸入一部分水。
②用手指堵住针管口,然后用力推活塞。
请各小组讨论,把以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用力推活塞时发现,水的体积几乎不改变。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1)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宏观表现: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体积,不致散开。
(2)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和结论,引出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是否有关的问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总结:
(1)r <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
(2)r >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
(3)r >10倍平衡距离时,作用力很微弱,可以忽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