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评测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太阳吟【注】
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注】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文本二: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
B.“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
C.“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
D.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B.“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
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D.“六龙骖驾”“神速的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
8.如何理解“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的含意?(4分)
9.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 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而”用法相同。
C.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含义相同。
D. “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中的“谢”含义相同。
12. 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 《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莲”的所指相同。
C. 《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 《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14. 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
B.“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
C.“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
D.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了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同学们对火星探索十分好奇,查找了相关资料。请你根据以下文段完成18~20小题。
从1960年的“火星一号”到2018年“洞察号”,人类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成功的任务仅占到约一半。① _______________?难点1——探测器发射窗口少。月球探测每年都有窗口期;火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每隔约26个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测窗口”,因此②_______________,就只能再等两年。难点2——测控和数传面临的困难大。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再高,还有一根线在手中,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路上,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但深空测控通信的信号空间衰减大、信号传输时延长、信号传播环境复杂、高精度导航十分困难。难点3——抵达火星难、着陆火星难。火星距离遥远——人类探测器飞往火星耗时大约要7个月——这对方案总体设计、可靠性设计、计划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火星探测器的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需要几十分钟,而探测器从运行轨道着陆到火星只需要7分钟,③_______________,只能完全依靠探测器自身来控制选择。因此,必须精确控制探测器的各个程序,才能成功软着陆。
18.文段中破折号的用法很特别,小李仔细翻查学过的课文,发现破折号的用法很多样,其中与画横线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19.小李打算将这段介绍转给同样对火星探测很感兴趣的好朋友小王看,但误删了三个语句,请你帮忙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再高,还有一根线在手中,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路上,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_______________ 。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
B.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
D.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文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6分)
四、材料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5.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章炳麟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挑选两至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威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评测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作者自己的时代之问。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A.该句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C该句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 别友》,又名《贺新郎 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D。
4.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②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③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内在精神;④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答题的语据主要在材料一。结合“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概括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概括出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概括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①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③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但他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题的语据在材料二。
结合“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为例,得出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结合“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结合“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对古代帝王多从历史功绩、治国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得出应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便觉他乡是故乡”说法错误。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的意思是,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因此,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而并不是“便觉他乡是故乡”。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实与虚的完美结合”说法错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诗人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都是虚写,没有实写。因此,并非“实与虚的完美结合”。故选C。
8.①“不在地下”指诗人有乡而不能回,“在天上”指诗人将太阳当作故乡。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从诗句的内容上理解,这首诗写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结合诗歌的第11、12节分析,诗人离乡万里,但想到“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因此“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诗人将太阳认作“家乡”,像崇拜家乡一样崇拜太阳;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于是,每当太阳升起,也仿佛就是故乡的来到。所以,“不在地下”指诗人有乡而不能回,“在天上”指诗人将太阳当作故乡。从诗句的情感上理解,诗人说自己的家乡“在天上”,也就是将太阳看作了家乡;说“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这是诗人将浓厚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外物上的表现,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刻骨的思乡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9.①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②诗人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视为使者、知己等,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③运用第二人称,以呼告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直接倾诉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抒情上来看,诗人先是将太阳看着“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烘不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不能“五年当一天跑完”的让人埋怨的对象;然后由太阳公转的客观规律,想到要是“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又进一步想到太阳就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我家乡来的”,于是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太阳倾诉“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这是把太阳当成了倾诉对象,向它倾吐衷肠。最后诗人更是干脆将太阳认作是自己的故乡:“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可见,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诗歌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梦,“奔波不息”,和自己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在第5、6节里,诗人将太阳当作是东方、家乡来的使者,当作是故乡的来客,迫不及待地向它打听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认为太阳奔波不息,和自己“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在第9到12节里,诗人更是将太阳视为知己,向它倾诉心声:“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可见,诗人将太阳拟人化了,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从诗歌人称上来看,诗歌将太阳呼作“你”,采用第二人称,充分调动情感,诗人自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便于以呼告的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向太阳发问,对太阳诉说心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而外部笔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濯”,洗;“涟”,水波;“妖”,艳丽;“通”,贯通;“直”,笔直。)
(2)只有霜打过的枯萎叶子,零散杂乱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丢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第二年用来裹东西。 (“败”,枯萎;“零落”,零散杂乱;“弃”,遗弃;“经年”,第二年。)
14. ①文本一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文本二则紧扣芙蕖“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而外部笔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数众多了!
文本二:
各种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初生的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就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逐渐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过的枯萎叶子,零散杂乱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第二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对“旧恨”“新恨”的理解错误,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去年惜别的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今日重访不见的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无法忍受。所以旧恨是去年惜别,新恨是今日重访不见。故选C。
16.(1)对歌女的追寻与思念之情。(2)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之恨。(3)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诗词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仔细阅读本词,“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意思是说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曲岸”二句,写那位女子为词人饯行。临别前,系马登楼,举杯劝慰,然后就这样轻易地分别了。“此地”二字,绾结今与昔。“楼空”二句,活用燕子楼典故;也化用苏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句,借此交代离去是“佳人”。“旧游”,本应是回忆之重点,词人却只用虚笔轻轻一点,借典故中楼名燕子,化虚为实,用“飞燕能说”四字一结,以示当初两情欢好种种难忘情景,除却梁间燕子,无人知晓。而今故地重游,已是人去楼空,表现了词人对佳人的追寻与思念之情;“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意思是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结合注释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词人本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如今却英雄无勇武之地,只能信步野外,赏看野棠,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意思是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又匆匆过了”表现时光的流逝之感。“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词最后转至对将来的预料。想到今后即使在某次宴会上能再见到她,怕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随便亲近了。而她会惊讶我添了许多白发。抒发了词人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慨。
17.(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横线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A. 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B. 表示解释说明;C. 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D. 表示声音延长。故选B。
19.①火星探测为什么这么难呢;②一旦错过窗口期;③地面人员无法干预探测器的着陆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前文说“从1960年的‘火星一号’到2018年‘洞察号’,人类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成功的任务仅占到约一半”,说明火星探测非常艰难,结合后边的“?”,此处可填“火星探测为什么这么难呢”。第二空处,前文说“每隔约26个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测窗口’”,说明窗口期非常长,后文说“就只能再等两年”,暗示错过了窗口期,故此处可填“一旦错过窗口期”。第三空处,前文说“火星探测器的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需要几十分钟,而探测器从运行轨道着陆到火星只需要7分钟”,结合后文“只能完全依靠探测器自身来控制选择”,说明地面的工作人员不能干预探测器的着陆过程,故此处可填“地面人员无法干预探测器的着陆过程”。
20.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式,将探测器比作风筝,将测控和数传比作风筝线,形象生动地说明测控与数传对于控制探测器的重要作用;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漫漫征途仅能靠测控信号控制,体现了火星探测任务难度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虽然写“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再高,还有一根线在手中”,但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向人们说明“放风筝”的情况,而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此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式,将探测器比作风筝,将测控和数传比作风筝线,形象生动地说明测控与数传对于控制探测器的重要作用,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路上,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漫漫征途仅能靠测控信号控制,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火星探测任务难度是非常大的。
2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标点符号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错误,“这”代的是“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的这个事,作“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不应删去。故选A。
22.答案示例:在为国家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本题写作时,抓住“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此句中的“为国为民”,“为他人的奉献”属于为民,应接着续写“为国”,在句式上要和前句“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中“为……中……之……”的特点,注意省略号处字数、词性等应该和前句相同。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多则材料型诗词名句作文题。题目一共给了五句诗词名句。先要分析每一句诗词的含义。第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语出三国曹植《白马篇》。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第二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为了报效祖国,“我”甘愿死一万次,却无奈两边的鬓发已斑白不能再转为青黑之色。第三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第四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两句诗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满腔的热血不能白白地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才算是没有白活。第五句,“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聚集离散都是缘分,离合都与情相关,敢于担当生前的事情,何需计较身后的批评。在材料的最后借鲁迅的话指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综合起来不难看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是“爱国和敢于担当”,所以具体作文时,扣住材料围绕“爱国和敢于担当”这一中心立意行文即可。
【立意】
1.报效祖国,视死如归
2.爱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3.勇于奉献,敢担当,挺起新时代的脊梁
【素材】
1.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考验——大到贸易小到芯片,没有硝烟的战斗依然无处不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激发战斗的勇气,坚定奋斗的意志,为取得下一个胜利随时做好准备。
2.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捐献浪潮。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剧团全国巡回演出,将筹集的钱购买了一架战斗机捐献给了志愿军,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把爱国与奉献紧密结合起来。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在《真正的爱国主义》一文中认为:一是爱国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爱国主义指敌我矛盾时的表现,如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还有一种爱国主义不一定针对敌人,像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君”当然代表国家,在当时爱君就是爱国家,杜甫是爱国的诗人。二是爱国主义可分为正义的爱国主义与非正义的爱国主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受外敌压迫、欺凌、屠杀,这时候的爱国主义我认为是正义的爱国主义,应该反抗,敌人来了我们自然会反抗。还有一种非正义的爱国主义,压迫别人的民族,欺凌别人的民族,他们也喊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能不能算正义的?”三是“我们眼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我们不仅要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爱国主义,还要把爱国与奉献紧密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
【例文】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挺起新时代的脊梁
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逆行出征,血肉之躯筑起抗疫堤坝;枕戈待旦,坚守点亮希望之光……在这场战役中,无数人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书写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在挑战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山河无恙,英雄归来。不久前,援鄂医疗队撤离时,武汉市民在窗口挥手高呼: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而各地也以最高礼遇,致敬最美身影。贵州援鄂医疗队车队所经之处,市民自发鸣笛迎接;深圳全城亮灯,迎接援鄂医疗队回家;济南机场用“水门礼”,迎接山东医疗队员的航班……就在疫情刚刚发生时,听闻战斗号角吹响,同样是这群身影,有的父母年事已高,有的孩子嗷嗷待哺,还有的新婚燕尔,却依然义无反顾冲向疫情防治最前沿。人们感谢的,是一种悬壶济世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
正是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奋斗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在这场“战疫”中,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民警辅警,不论是社区工作者、各级干部还是志愿者,在关键时刻冲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出来,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用辛劳书写着奉献。“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身影;“我不能哭,护目镜花了就没办法工作了”,是一位护士面对采访镜头时的坚强;“万家灯火,就是战疫路上最大的动力”,是社区工作者不惧风雨的独白……疫情当前,有人远征前线,也有人守护家园;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点滴奉献的身边好人。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担一份责,献一份力,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铜墙铁壁,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挑战面前,每一份牺牲和奉献都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力量。为阻断病源输出,湖北所有地级市相继采取措施,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赢得抗击疫情的“时间窗口”;各省区市鼎力相助、火线驰援,选最精锐的医生往湖北送,拿最好的物资往武汉运,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企业员工牺牲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建筑工人为抢工期,牺牲了休息的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期完工。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黄汉明、马承武、郑勇……这些牺牲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民警辅警、志愿者们,他们的名字必将铭刻于历史、铭记于人心。无畏、无私、无悔,大仁、大勇、大爱,读懂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这些牺牲和奉献,才能读懂什么叫爱国情怀,什么叫家国大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决心和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行动,支撑我们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一个个干部经受住考验,被组织火线提拔;一批批青年扛起最艰巨的任务,在火线光荣入党。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家,到为民排忧解难的网格员,再到广大党员干部,他们在经风雨中壮筋骨,在见世面中长才干。这场抗疫中展现出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善作善成的底气,都将熔铸成为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正在重新醒来的武汉,湖光潋滟,樱花盛开。汉口火车站迎来首趟返岗复工专列,部分企业恢复生产,停运多时的公交车再次运行……江城武汉的复苏,喻示着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面向未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将这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弘扬到各项事业中去,我们必将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