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张PP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目标呈现·预习导读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通过观测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身边的生产、生活现象,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理论,解释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等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冬至日 ______及其以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________
类型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
范围 春季 过渡季节 3、4、5月
夏季 白昼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的季节 6、7、8月
秋季 过渡季节 9、10、11月
冬季 白昼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的季节 12、1、2月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地区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
递变规律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昼小于夜,春分到立夏昼大于夜;春分日昼等于夜。(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立秋到秋分昼大于夜,秋分到立冬昼小于夜,秋分日昼等于夜。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小于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