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入学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入学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2 17:00:33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入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项正确;
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B项;
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的历史文化遗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三星堆历史文化遗址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孕育之中,B正确;
“已经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政治制度变化不是经济交流的结果,排除C;
虽然出现了“多族群”的特点,但并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逐步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选官推行九品中正制;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提高及第机会)。材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尚未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 B.沦为科考投机的工具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提高及第机会)”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依然还是存在一些因循传统的特征,D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A;
材料只是体现依然还存在一些传统选官制度的特征,但不能说沦为科考投机的工具,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依然还存在一些传统选官制度的特征,无法得出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统治。
4.(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财政年度计算,从依据北方农作物即粟的成熟时间,改为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C正确;
赋税征收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变为土地为主,与财政年度起止时间的调整无关,排除A;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不是国家财政年度计算逐渐适应水稻成熟时间的主要原因,排除B;
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并非财政年度计算依据从北方作物变为南方作物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5.(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据统计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素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
A.社会开始产生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
C.儒学节烈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封建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据学者统计,唐代公主改嫁者甚多,民间改嫁之事很常见,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儒家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C正确;
当时对女性已经有思想行为上的约束了,排除A;
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
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6.(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图中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浮雕靠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侧部分,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全神贯注的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还有两人在旁观看。该作品体现了(  )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A.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 B.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
C.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 D.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描绘了男女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C正确;
蹴鞠游戏不能体现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排除A;
铜镜图案不符合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排除B;
材料未体现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官僚体系也比较完善,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
7.(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7000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2亿、3亿,至鸦片战争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B.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
C.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均迅速增长,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A正确;
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一直到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导致近代被动挨打。
8.(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危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该官员参与的这场战争(  )
A.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 B.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显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精神 D.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了敌方虽然逆风,但是瞬息可到,这说明其船只是现代轮船,而清朝的兵员运送能力非常落后,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B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英国侵略者,而非太平天国军队,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894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19世纪欧美的历史,但译著对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译者序中攻击暴力革命,鼓吹中国应“和异国”“敬善人”。梁启超称之为“西史中最佳之书”。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受推崇 B.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
C.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 D.西方传教士为殖民战争辩护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传教士根据其需要翻译西方史学著作,攻击暴力革命,受到梁启超的称赞,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说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B正确;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崇的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
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
传教士和梁启超对西方史学著作的改造和利用,不能说明西方传教士在为殖民战争辩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始了制度上的变法运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0.(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可知《新青年》因为宣传救亡图存的救国理论而比更加注重学理的《东方杂志》、《国民公报》更受欢迎,这说明救亡图存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D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对《东方杂志》和《国民公报》的政治立场进行说明,无法体现社会改良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是还未达到成为社会共识的程度,排除B项;
民主革命的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
11.(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折合的富力有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税,对富者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正确;
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
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说法错误;
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与材料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2.(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公元前5世纪后期,在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笔下,雅典某将军在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这折射出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一面 B.城邦民主排斥贵族阶层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高 D.道德沦丧导致戏剧创作衰落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及所学知识可得,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好的一面,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一面,A正确;
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贵族的排斥,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情况,只是一个将军的话语,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不能说道德沦丧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制逐步发展,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3.(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下表是1750年-1850年间英国226位大型工业企业创建者的父辈所属社会阶层分布图(注:据F·克鲁泽《第一批工业家的起源》第148页资料编制)。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从1750年到1850年的英国(  )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20 8.8
中等阶级 103 45.6
底层中等阶级 87 38.5
劳工阶级 16 7.1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新的阶层不断诞生
C.无产阶级分化加速 D.社会结构变动明显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226大型企业创建者出身各异,既有上层,也有下层,但他们的后代都成为大企业家,这是工业革命推动下社会阶层变化的结果,D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动,A叙述与材料相反,排除;
B结论与材料不吻合,排除;
材料能够反映个别劳工阶层的上升,反映不出“分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4.(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12年5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威胁要将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实行的新宪法“击成碎片”并将帝国这一直属领地“作为普鲁士的一个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君主立宪制面临危机 B.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C.政党之间的矛盾激化 D.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及接和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公共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D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动摇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政党,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一战是随着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15.(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64年初,美国发现中法接近后开始出手阻挠。一方面指出“法国的这一决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也力挺蒋介石坚守巴黎,不要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表明(  )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强化
B.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美国力求阻止中国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法之间关系的变化来看,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意向十分突出,B正确;
当时是多极化趋势出现,非强化,排除A;
资本主义阵营趋向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阻止中国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6.(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如表为世界经济的相关资料,这一趋势的发展(  )
时间(年) 世界经济的相关数据
2002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8.79%
2000-2009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比例从10.1%升至33.6%
2011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达到19.87%
2016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达到22.83%
2016 发展中国家经济份额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38.79%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快速发展
C.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普遍实现振兴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8.7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比例从10.1%升至33.6%”等信息可得出,金砖国家及新兴国家的发展加快,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力,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A正确;
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集团的,排除B;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排除C;
D项错在“普遍”,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满分52分)
17.(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通过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随后,又推行"废藩置县",完成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1873年,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近代"模范工场",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881年,明治政府又设立了农商务省,对官营主义和干涉主义进行了反省,开始将大批官营企业出售给民间人士经管。此后,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
材料二: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垄断了纺织、航运、煤矿等部门。进入80年代,这些企业大多经营困难。1895年7月,清政府确定了"恤商惠工"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在此期间,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英国相比,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答案】(1)特点: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具有后发优势。
(2)做法: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1870年12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得出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结合日本发展的内容可得出具有后发优势。
(2)做法:根据“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1898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得出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根据“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得出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点评】第一问考查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具有后发优势。第二问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是 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18.(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7年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种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年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年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
【答案】(1)积极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消极性: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2)特点: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积极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可分析得出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根据材料“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可分析得出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2)特点:根据材料“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可分析得出主要学习苏联经验;根据材料“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可分析得出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蕴含人民教育思想;根据材料“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可分析得出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点评】第一问考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二问考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是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19.(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 元朝,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变化: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从伟人形象变为奸雄形象。论述: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示例二:变化:从南宋到元明清,曹操的奸雄形象由官方扩大到民间。论述: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名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20.(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
材料二: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答案】(1)继承:《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发展:《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继承:根据“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根据“《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得出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发展:根据“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原因:根据“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得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根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点评】第一问考查 《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二问考查 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1 / 1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入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2.(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3.(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选官推行九品中正制;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提高及第机会)。材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尚未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 B.沦为科考投机的工具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4.(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
5.(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据统计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素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
A.社会开始产生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
C.儒学节烈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封建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6.(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图中的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描绘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浮雕靠左侧部分,有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侧部分,有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全神贯注的盯着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还有两人在旁观看。该作品体现了(  )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A.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 B.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
C.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 D.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
7.(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7000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2亿、3亿,至鸦片战争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B.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
C.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
8.(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危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该官员参与的这场战争(  )
A.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 B.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显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精神 D.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9.(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894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19世纪欧美的历史,但译著对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译者序中攻击暴力革命,鼓吹中国应“和异国”“敬善人”。梁启超称之为“西史中最佳之书”。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受推崇 B.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
C.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 D.西方传教士为殖民战争辩护
10.(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11.(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2.(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公元前5世纪后期,在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笔下,雅典某将军在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这折射出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一面 B.城邦民主排斥贵族阶层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高 D.道德沦丧导致戏剧创作衰落
13.(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下表是1750年-1850年间英国226位大型工业企业创建者的父辈所属社会阶层分布图(注:据F·克鲁泽《第一批工业家的起源》第148页资料编制)。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从1750年到1850年的英国(  )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20 8.8
中等阶级 103 45.6
底层中等阶级 87 38.5
劳工阶级 16 7.1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新的阶层不断诞生
C.无产阶级分化加速 D.社会结构变动明显
14.(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12年5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威胁要将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实行的新宪法“击成碎片”并将帝国这一直属领地“作为普鲁士的一个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君主立宪制面临危机 B.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C.政党之间的矛盾激化 D.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
15.(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1964年初,美国发现中法接近后开始出手阻挠。一方面指出“法国的这一决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也力挺蒋介石坚守巴黎,不要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表明(  )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强化
B.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美国力求阻止中国的统一
16.(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如表为世界经济的相关资料,这一趋势的发展(  )
时间(年) 世界经济的相关数据
2002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8.79%
2000-2009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比例从10.1%升至33.6%
2011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达到19.87%
2016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达到22.83%
2016 发展中国家经济份额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38.79%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快速发展
C.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普遍实现振兴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满分52分)
17.(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通过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随后,又推行"废藩置县",完成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1873年,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近代"模范工场",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881年,明治政府又设立了农商务省,对官营主义和干涉主义进行了反省,开始将大批官营企业出售给民间人士经管。此后,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
材料二: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垄断了纺织、航运、煤矿等部门。进入80年代,这些企业大多经营困难。1895年7月,清政府确定了"恤商惠工"的基本经济政策。1898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在此期间,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英国相比,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18.(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7年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种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年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年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
19.(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 元朝,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
材料二: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项正确;
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B项;
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的历史文化遗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三星堆历史文化遗址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孕育之中,B正确;
“已经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政治制度变化不是经济交流的结果,排除C;
虽然出现了“多族群”的特点,但并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逐步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提高及第机会)”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依然还是存在一些因循传统的特征,D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A;
材料只是体现依然还存在一些传统选官制度的特征,但不能说沦为科考投机的工具,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依然还存在一些传统选官制度的特征,无法得出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统治。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财政年度计算,从依据北方农作物即粟的成熟时间,改为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C正确;
赋税征收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变为土地为主,与财政年度起止时间的调整无关,排除A;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不是国家财政年度计算逐渐适应水稻成熟时间的主要原因,排除B;
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并非财政年度计算依据从北方作物变为南方作物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5.【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据学者统计,唐代公主改嫁者甚多,民间改嫁之事很常见,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儒家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C正确;
当时对女性已经有思想行为上的约束了,排除A;
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
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6.【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描绘了男女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C正确;
蹴鞠游戏不能体现尚武好勇的时代风貌,排除A;
铜镜图案不符合追求意境的美术风格,排除B;
材料未体现追求解放的思想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官僚体系也比较完善,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
7.【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均迅速增长,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A正确;
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一直到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导致近代被动挨打。
8.【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了敌方虽然逆风,但是瞬息可到,这说明其船只是现代轮船,而清朝的兵员运送能力非常落后,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B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英国侵略者,而非太平天国军队,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传教士根据其需要翻译西方史学著作,攻击暴力革命,受到梁启超的称赞,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说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B正确;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崇的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
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
传教士和梁启超对西方史学著作的改造和利用,不能说明西方传教士在为殖民战争辩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始了制度上的变法运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0.【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可知《新青年》因为宣传救亡图存的救国理论而比更加注重学理的《东方杂志》、《国民公报》更受欢迎,这说明救亡图存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D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对《东方杂志》和《国民公报》的政治立场进行说明,无法体现社会改良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是还未达到成为社会共识的程度,排除B项;
民主革命的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折合的富力有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税,对富者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正确;
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
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说法错误;
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与材料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12.【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及所学知识可得,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好的一面,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一面,A正确;
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贵族的排斥,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情况,只是一个将军的话语,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不能说道德沦丧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制逐步发展,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3.【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226大型企业创建者出身各异,既有上层,也有下层,但他们的后代都成为大企业家,这是工业革命推动下社会阶层变化的结果,D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动,A叙述与材料相反,排除;
B结论与材料不吻合,排除;
材料能够反映个别劳工阶层的上升,反映不出“分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14.【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表达对皇帝言论的愤怒,部分党派警告威廉二世‘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及接和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公共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公共舆论发挥监督作用,D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动摇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政党,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一战是随着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15.【答案】B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法之间关系的变化来看,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意向十分突出,B正确;
当时是多极化趋势出现,非强化,排除A;
资本主义阵营趋向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阻止中国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6.【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8.7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比例从10.1%升至33.6%”等信息可得出,金砖国家及新兴国家的发展加快,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力,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A正确;
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集团的,排除B;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排除C;
D项错在“普遍”,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7.【答案】(1)特点: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具有后发优势。
(2)做法: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1870年12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得出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结合日本发展的内容可得出具有后发优势。
(2)做法:根据“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1898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得出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根据“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得出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点评】第一问考查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积极推动;缺乏民主政治的保障;具有后发优势。第二问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清政府与明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措施相似之处 是 政府主导和推动,成立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直接投资办厂逐渐转向鼓励民间投资。
18.【答案】(1)积极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消极性: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2)特点: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积极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可分析得出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根据材料“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可分析得出渗透了西方意识观念,服务于其侵略需要。
(2)特点:根据材料“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可分析得出主要学习苏联经验;根据材料“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可分析得出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蕴含人民教育思想;根据材料“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可分析得出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点评】第一问考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二问考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是主要学习苏联经验;由国家统编,体现国家意志;蕴含人民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成立专门出版社。
19.【答案】示例一:变化: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从伟人形象变为奸雄形象。论述: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示例二:变化:从南宋到元明清,曹操的奸雄形象由官方扩大到民间。论述: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名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20.【答案】(1)继承:《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发展:《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继承:根据“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根据“《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得出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发展:根据“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原因:根据“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得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根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点评】第一问考查 《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二问考查 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