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9张PPT含2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9张PPT含2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6:15:28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龙的挑战
屠龙大会
“相互协商”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阶段特征
政治 屈辱线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时空观念
(1)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断壮大。
(3)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1、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一)维新变法运动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策略:减小变法的阻力;
个人:与个人经历、学识素养有一定的关系
思考1:康有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他(康有为)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提示:根本原因、策略、个人
民族资本主义
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2、 序幕 公车上书
3、 高潮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提供机会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科技新思想的传播
增强国防力量
4、 结果失败
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止改革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康有为认为应该怎样变法图强?
渐进性的变革,从学习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托古改制中西并用
主张全面变革
材料1: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2: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思考2: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聩,不肖乃尔!”
材料一: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 ——康广仁《与易一书》
守旧势力强大;
变法涉及面广,操之过急,树敌太多,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
3、维新思想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进步性
5、评价
局限性
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对比两则史料,思考戊戌维新有怎样局限性?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


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1、背景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①甲午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
扶清灭洋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3、过程
开始兴起,
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
1898年冬
1899年底
清政府先抚后剿,
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1899年11月28日)著即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倘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1900年6月6日)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不分教、会 。 ——金家瑞、林树惠 《有关义和团上谕》
(1900年9月7日)上谕:“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
——金家瑞、林树惠 《有关义和团上谕》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4、结果及评价
(1)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评价
进步性:
①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
③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局限:盲目排外;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国亦不能以待印度之法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官员布鲁克德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背景
"战士们,水兵们,德意志帝国的尊严受到了侮辱……我们决不停战,我们要惩罚那些野蛮的中国人,然后,我们将强迫他们接受和平!"
"你们应对不公正行为予以报复,他们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让我们为文明打开永久的通道!"
——1900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
(义和团)闯成大祸难收拾, 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
镇压义和团运动;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二、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900--1901年 中与英法美俄日德意奥)
2、过程
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大事记
1900.06.10
1900.06中旬
1900.06.21
1900.07.14
1900.08中旬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二、八国联军侵华没民族危机加深
(1900--1901年 中与英法美俄日德意奥)
慈禧宣战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策动东南各省督府刘坤一、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互保,经买办商人盛宣怀从中牵线,东南督府与各国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划上海租界归各国共保,长江及苏杭归各省督府保护。他们称慈禧宣战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违抗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影响:①使东南免遭战火;
③体现地方汉族实力派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各省在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
②妥协投降,削弱抵抗侵略的力量;
思考: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补充:东南互保运动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2022·天津·高考真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强化练习
B
八国联军的暴行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中与英法美俄日德意奥)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八国联军目击记》
二、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议和签约过程
(1)议和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签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李鸿章参加和议的合照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华治华)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条约的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战争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及附件 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北》 逐渐加深……
边疆危机 《越南条款》 逐渐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进一步推向……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
近代第一个救国方案
洋务运动
近代第二个救国方案
戊戌维新
变器物
变制度
庚子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政府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清政府虽逐渐推行新政,汉人始终不信服他们。——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下一个救国方案?
本课思维导图
诱因
借口
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C
当堂检测
2、(2022·四川绵阳·三模)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 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
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 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
B
3、(2022·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一模)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D.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4、(2022·内蒙古包头·二模)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图4所示揭贴部分原文为:“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A.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B.利用揭帖广泛的发动人民
C.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D.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包含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内容。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D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