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光现象2022-2023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巩固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树叶的像 B.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树叶的像
C.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太阳的像 D.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太阳的像
2.在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射击时“三点一线”
C. 高桥倒影 D. 日食
3.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18cm处沿主光轴移到4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变小,像距变大 D.像变小,像距变小
4.如图是小亮做的小孔成像实验装置,他将A、B两个厚纸筒套在一起,并可将B纸筒向右拉伸,使半透明纸与小孔间的距离增大,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B.小孔成像所成像的形状取决于小孔的形状
C.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缩小的
D.当图中A纸筒不动,B纸筒向右拉伸时,半透明纸上的像将不变
5.如图所示的光学实例形成原因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手影游戏
C. 照镜子化妆 D. 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6.如图所示的光现象所成的几种“倒像”中,其属于虚像的是( )
A. 烛焰通过小孔形成“倒像” B. 故宫角楼在水中形成“倒像”
C. 景物通过水晶球形成“倒像” D. 字母通过晶状体形成“倒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在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D.反射光线的速度小于入射光线的速度
8.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的光偏折程度最大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温度计放到A处的外侧,会看到示数上升 D.将照相底片放在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9.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潸晰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小于20cm
B.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清晰的像
C.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镱,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晣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D.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蜡烛倒立缩小的实像
B.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cm<f<30cm
C.若将蜡烛移动到5cm处,光屏移到80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的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11.一只鸽子以1m/s的速度在平静湖面上水平飞过时,在湖面上形成鸽子的“倒影”,“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选填“实”、“虚”)像,鸽子“倒影”相对于鸽子的速度为_____m/s。
12.早在2400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墨子和他的学生用“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是沿______传播的。“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
13.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身高为1.7米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处,则他在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为______米;当他远离镜面移动1米时,镜中像的高度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当在平面镜后竖立一块不透光的挡板后,此时物体在平面镜中______像(选填“不一定有”、“一定有”或“一定没有”)。
14.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原理是______。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为______(选填“圆形”、“三角形”或“灯丝形状”)。
15.如图所示,平面镜以45°角倾斜放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长12cm铅笔AB,以5cm/s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则此铅笔的像相对平面镜的速度为______cm/s,方向______,铅笔像的大小为 ___cm。
16.如图所示,固定激光笔的位置保持不动,让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会移动到O点的___________(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入射角__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如果此时用一个小木块将水槽左侧适当垫高,折射角__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17.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这是由于___________(填光学原理)形成的光斑。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___________夹角放置。
18.当烛焰离凸透镜较远时,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固定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要将凸透镜移到_______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19.一幅如图甲所示的漫画立在桌面上。小霞把一个装水的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小霞观察分析:装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横切面中间厚,边缘薄,起到凸透镜的作用,使图片横向放大、颠倒,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老鼠的______(填“实”或“虚”)像,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满足______(填“f<u<2f”或“u>2f”或“u<f”)。
三、实验题
2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组装器材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______,实验中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的关系;
(2)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可以在棋子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______(选填“光屏”、“蜡烛”或“棋子”),能证实结论的现象是______(写出观察方式和现象);
(3)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棋子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棋子A的像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棋子A顶端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______。(一直变大/一直变小/先变大后变小)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物距u/cm 实验序号 焦距f/cm 物距v/cm
15 1 8 17
2 10 30
3 12 60
(1)测量焦距时,将凸透镜___________(选填“正对太阳”、“平行于地面”或“竖直于地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太阳的光与透镜的主光轴平行,如图甲所示,在另一侧的光屏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处,大部分不在光屏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蜡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两者不在___________ ;
(3)当蜡烛距透镜18.0cm时,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为了想继续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小明选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丙。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若小明调整好物距,在距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他可能应用了上表给出的三个透镜中选用焦距为________cm的凸透镜。
22.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为了观察清晰,实验应 ___________(强光/弱光)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小明同学用右手将蜡烛A点燃,发现玻璃中的“自己”是用 ________(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3)实验过程中蜡烛B 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若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
(4)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这样得出结论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棋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 __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不能看到物体A的像。
(6)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____°。
(7)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戊所示,若发现 _________,说明B是反射面。
(8)若图己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前后移一段距离(一半向前,一半向后移动),则猫的头部通过前、后两半面镜子 _____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2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在蜡烛和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光屏就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者“右”),直到屏上的像______为止。
(2)在完成(1)基础上,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不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__实像。
(3)从实验可知,在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下,蜡烛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______,像距离凸透镜的距离越______。还可得到规律,______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______点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的向______移动。
(5)换用另一块凸透镜,再次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实验装置如图。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2)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选填“等大”“缩小”“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小融将蜡烛远离透镜至10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倒立、_______(选填“等大”“缩小”“放大”)的实像,若用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4)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__ (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D
6.B
7.C
8.C
9.D
10.C
11.反射 虚 0
12.直线 倒立
13.虚 2 不变 一定有
14.倒立 实 光沿直线传播 灯丝形状
15.5 竖直向上 12
16.左 不变 不变
17.会聚 光的直线传播 30°
18.缩小 35
19.实 f<u<2f
20.位置 大小 光屏 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不变 先变大后变小
21.正对太阳 10.0 主光轴上
放大 投影仪 大 8
22.弱 左 不需要 未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 未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白卡片上没有像 1 45 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距离 D
23.右 清晰 倒立 缩小 大 远 焦点 二倍焦距 上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24.同一高度 放大 右 缩小 能 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