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归律;
2.能识记主要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3.能识记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一 、预习检测
1.能背出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包含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能背出主要陆地自然带。
二、导入
热带沙漠气候非常干旱,但是干旱的结果是形成荒漠,但不一定是沙漠,因为沙漠只是荒漠的一种类型。上面四幅图都属于荒漠,但只有第一幅图是沙漠。
三、新授内容
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2)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知识点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包含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1)地域分异的概念: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a.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c.分异基础因素:热量。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这种规律的根本原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景观差异
纬度不同
热量差异
(基本因素)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第四站
第五站
第六站
第七站
A站
B站
C站
D站
E站
F站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这种规律的根本原因?
②干湿度(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a.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b.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c.分异基础因素:水分。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距海远近不同
景观差异
水分差异
(基本因素)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特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变
化方向
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非洲沿20°E经
线自然带的变化
经度变
化方向
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
亚欧大陆中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垂直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形成原因:在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②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等高线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③分异基础因素:热量和水分。注: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垂直分异规律
海拔高度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
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
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
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垂直分异规律
景观差异
海拔高度不同
水热差异
(基本因素)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距海远近引
起份水差异
纬度高低引起
热量的差异
4
纬度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
垂直地带性
定义
更替:沿纬度变化方向。
延伸:沿纬线方向。
更替:沿经度变化方向。
延伸:沿经线方向。
更替:沿海拔变化方向
图
示
成
因
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引起的热量差异,同时也受水份条件的影响。 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主要是由于距海远近引起的水份差异,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变化,而导致自然带的更替、变化。
海拔高度
引起热量
的差异
对比:地带性分异性规律
(4)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
①表现:
a.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海陆分布);
b.改变自然带位置: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布的热带雨林带的形成(地形-迎风坡、暖流因素-马达加斯加暖流),西侧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疏林草原;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西侧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温带荒漠的形成(地形因素-迎风坡、背风坡);澳大利亚东北热带雨林的形成(地形-大分水岭迎风坡、暖流因素-东澳大利亚暖流)
c.约束或扩展自然带: 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形成长的一条无法向内陆扩展(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延伸到北极圈以内(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d.分散的自然带:荒漠中的绿洲带(与陆地水的分布区域有关)
②规律
a.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的更迭。
b.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③成因
a.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b.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
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
【典例1】【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材料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材料二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答案:(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热量。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3)水分。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距海远近不同)。
【知识点二】主要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 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66°34N
23°26N
0°
西岸 中部 东岸 西岸 中部 东岸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
带
草
原
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荒漠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多姿多彩的地表面貌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针阔混交林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森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更替(水分的影响)
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
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黇鹿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黄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
(2)要求(原则):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类。
(3)过程:
(4)目的: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典例2】【考点:陆地自然带】
材料一 战士李刚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材料二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1)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2)材料二中A地所属的自然带名称是什么?B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C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什么?
答案:(1)不同的地域由于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荒漠。
【知识点三】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1.看宽度定南坡阳坡,北坡阴坡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珠穆朗玛峰
乞力马扎罗山
新疆天山
【典例3】【考点: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读图“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南坡位于什么气候区?
(2)为什么南坡雪线较低?
(3)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训练检测
12.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__坡(北南),D表示__________坡(北南)。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
12.答案:
(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处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气候的迎风坡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解析:(1)根据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同种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较高。读图,B坡同种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低,所以是阴坡。结合图中纬度判断是北坡。 根据右图的纬度和山坡以自然带分布特征,D坡自然带类型多,说明是阳坡,南坡。C坡自然带少,说明是青藏高原一侧,是阴坡,北坡。(2)D坡纬度较低 ,山麓与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自然带数目多。 B坡是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迎风坡雪线低,所以冰川分布下限高度较低。(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处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气候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乙山针叶林分布在阳坡,温度高,只能海拔更高处才适合生长。(4)A坡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耗水量大,水源不足导致A坡缺少云杉林。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