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4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则不可能出现( )
A.赤道处以北海域水温比常年高 B.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异常干旱
C.秘鲁、智利等地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洪灾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
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2.答案:C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多雨,渔业受损,海鸟减少;而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等地却变得干旱,易发生森林火灾。
3.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将明显( )
A.升高,沿岸降水量增多 B.升高,沿岸涌升流减弱
C.降低,沿岸降水量增多 D.降低,沿岸涌升流增强
3.答案:D
解析:拉尼娜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AB错误;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更加明显,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更少,C错误;东南信风(离岸风)增强,沿岸涌升流增强,D正确。故选:D。
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高 B.秘鲁涌升流明显减弱
C.秘鲁西部沿海降水减少 D.东南信风将明显减弱
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
C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减少。故C项正确;
A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低。故A项错误;
B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涌升流明显增强。故B项错误;
D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将明显增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___ 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巨大的能量( )
A.辐射 B.风 C.降温 D.升温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巨大的能量,风是海水发生波浪或者形成洋流。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6.读全球各纬度带的水量平衡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量平衡为正值
B.高纬度海洋水量平衡为正值
C.中纬度海洋水量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
D.低纬度海洋水量平衡为负值
6.答案:C
解析: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60°的地区,图中显示该区域内海洋水量平衡值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不断增加。
7.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
A.印度尼西亚 B.澳大利亚东部 C.非洲南部 D.秘鲁沿海
2.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导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印度尼西亚 B.秘鲁 C.美国 D.埃及
7.答案:(1)-(2)DA
解析:(1)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则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多。故选D。
(2)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沿岸异常干旱,甚至出现森林大火。故选A。
8.荷兰鹿特丹位于北纬51°55′,我国北京位于北纬39°55′,但鹿特丹冬季气温高于北京,原因是( )
①鹿特丹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增温明显
②鹿特丹受纬度影响,冬季气温偏高
③北京地处大陆内部,大陆性较强,冬季气温较低
④北京距离冬季风源地较鹿特丹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对城市的影响。鹿特丹地处大西洋东岸,冬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显著,对当地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显著,①正确;一般来说,纬度越高的地区冬季气温越低,鹿特丹没有纬度优势,②错误;北京地处大陆内部,大陆性较强,且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气温较低,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可知,B项正确。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0°~30°N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
②30°N以北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
③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
④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海—气热量交换。0°~30°N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①错误。30°N以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②错误。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③正确。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④正确。故选D项。
10.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是( )
A.使温差变小 B.使温差变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降水减少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比热容大,温度变化慢,所以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是使温差变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1.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比较四大海域中,其他三个海域均较为封闭,不利于“海—气”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2.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读图完成1 2题。
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太平洋东、西部水温异常,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太平洋暴雨频繁
B.秘鲁沿岸的渔业产量大增
C.东南信风势力加强
D.秘鲁一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沿岸异常干旱
2.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导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印度尼西亚
B.秘鲁
C.美国
D.埃及
12.答案:1.A; 2.A
解析:1.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正值北半球冬季,秘鲁沿岸的渔业减产,东南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暴雨频繁,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沿岸异常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对于太洋东西两岸的降水都会产生影响,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沿岸异常干旱,甚至出现森林大火。
13.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剖面图,完成下面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赤道附近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13.答案:(1)C; (2)C
解析:(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大量表层暖海水向西流,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受寒流影响,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据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流动,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水温异常升高,秘鲁附近盛行上升气流,而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冷海水上泛,气温降低,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据图可以看出,赤道附近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干旱区可能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显示了海洋存储热量的释放,加上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可能变暖,冰川储存量不会增加,D错误。故选C。
14.下图为“30°N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和太平洋上空500hPa等压面上的气温年内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海洋对大气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是大气夏季降温的主要原因 B.7月,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C.冬季海洋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 D.海洋通过水汽蒸发调节大气温度
(2)据图推断,东亚季风的转变月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4.答案:(1)C; (2)B
解析:(1)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读图可知,海洋与陆地均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大气在夏季升温、冬季降温,A错误;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但对于南半球来说,7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B错误;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冬季热量散失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C正确;低纬度海洋吸收热量,高纬度海洋释放热量,高低纬间通过洋流传递热量,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到高空凝结释放热量,调节全球的大气温度,D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季风的有关知识,季风风向的转变是海陆高低压中心的变化导致的,读图可知,在500hPa等压面上,每年9月到次年4月都是海上气温比陆上高,陆地上形成热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5—8月海上气温比陆上要低,陆地上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4月和9月为转变月。故选B。
15.水龙卷俗称“龙吸水”,是一种偶尔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涡旋,它的下端一旦延伸到水面时,能吸起高大的水柱,水流绕涡旋轴心旋转上升。水龙卷的水平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千米左右。水龙卷一般与水面垂直,但有时上部会发生倾斜,人们可以根据其倾斜方向判断出水平移动路径,能及时避减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西沙群岛附近的水龙卷频发于夏秋季节,主要原因是夏秋季节( )
A.近海面气压普遍高 B.海面上空大气层较稳定
C.晴雨天气交替频繁 D.海气之间水热交换旺盛
(2)水龙卷上部发生倾斜的原因可能是( )
A.洋流方向改变 B.上空风力变大 C.水汽供给不足 D.垂直温差变小
15.答案:(1)D(2)B
解析:(1)本题考查水龙卷相关知识。水龙卷是一种垂直上升气流,近海面气压普遍高不利于其形成,A错误;强烈的上升运动说明大气层不稳定,B错误;水龙卷是一种涡旋,其形成与晴雨天气交替是否频繁关系不大,C错误;夏季气温高,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旺盛,导致上升气流强盛,形成水龙卷,D正确。
(2)本题考查水龙卷上部发生倾斜的原因。洋流位于近海面,对高空空气运动的影响较小,A错误;上部摩擦力小,风力变大,使水龙卷上部发生倾斜,B正确;水龙卷已经形成,说明水汽供应充足,C错误;垂直温差变小会减弱对流运动,可以影响水龙卷的强度,但不是其上部发生倾斜的原因,D错误。
16.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的总水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答案:(1)-(3)CBC
解析:(1)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实现的,③④正确;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海洋,而大气对海洋的长波辐射吸收较多,海洋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实现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不是水分交换,①错误;地表径流是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不是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的交换,②错误。故C项正确。
(2)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海洋海水蒸发,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降水形式,通过地表径流返回海洋。从长远看,径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3)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输送水汽,③正确;太阳辐射使海面升温,加剧海水蒸发,所以太阳辐射是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前提条件,①错误;地表径流指地表水体流动的过程,几乎没有向大气输送水汽,②错误;图示降雨指大气将水汽返还给海洋,不是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④错误。故C项正确。
17.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下图示意1950年至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关性。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据此完成下题。
(1)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SOI值距平低时,副热带高压弱,海面温度低
B.SOI值距平低时,副热带高压强,海面温度高
C.SOI值距平高时,信风势力强,海面温度低
D.SOI值距平高时,信风势力弱,海面温度高
(2)当SOI值为负距平且数值较大时,南美秘鲁沿岸( )
A.寒流增强 B.降水偏少 C.渔业增产 D.洪涝增加
17.答案:(1)C
(2)D
解析:(1)“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由此可知SOI值距平低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小,副热带高压弱,东南信风减弱;SOI值距平高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大,副热带高压强,东南信风增强,BD错;读图可知,SOI值距平低时,表层海温距平值高,结合材料中表层海温距平的定义可推知,SOI值距平低时,海面温度高,反之海面温度低,A错,C正确,故选C。
(2)当SOI值距平值为负距平且数值较大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达最小,信风势力最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因此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降水增多,南美秘鲁沿岸海域渔业减产,南美秘鲁附近洪涝相对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表示,预计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从历史统计来看,大多数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我国冬季整体气温比常年冬季偏高的概率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冬季我国气温可能偏高,意味着( )
A.大庆的冻土层厚度变厚
B.大庆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C.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要比常年差一些
D.松花江明年春汛要比常年晚一些
(2)为了应对暖冬,我国北方冬麦区应采取的措施( )
A.进行杀虫处理,抑制病虫害 B.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C.大水漫灌,保持土壤墒情 D.翻松土壤,提高土壤孔隙度
18.答案:(1)C
(2)A
解析:(1)冬季我国气温偏高,大庆的冻土层厚度变薄,A错。气温偏高,大庆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的可能性较小,B错。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较弱,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C对。气温偏高,冰雪融化快,松花江明年春汛要比常年早一些,D错。故选C。
(2)暖冬病虫害冻死较少,因此要进行杀虫处理,抑病虫害,A对。暖冬对土壤肥力、土壤墒情、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大,因此不必增施有机肥、大水漫灌、翻松土壤等措施,故B、C、D错。故选A。
19.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
①洋流热量输送
②海气之间对流
③海面长波辐射
④蒸发潜热输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中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 )
A.雨雾天气较多 B.浮冰和冰山广布 C.渔业资源较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19.答案:(1)D; (2)B; (3)C
解析:(1)对流大多是由局部气流受热上升导致,因海域纬度范围广,各地冷热状况不同,因此对流常产生于局部区域,而海—气之间的输送热量则是整个海洋面与大气间,并不是局部区域的表现,故②不是主要的输送热量方式;海面的温度与太阳辐射的温度相比较低,而热量值越大、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所以海面的辐射应为长波辐射,③对;海洋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在遇到一定低气温时会产生潜热释放(即水汽凝结时会释放热量),这种海气热量的交换方式会在整个海域都能产生,且热量交换明显,④对;洋流热量输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海域间温度的交换,虽然也会对沿途环境产生增温或降温的效果,即产生热量交换,但这种交换通过直接传导的方式进行热量交换的量少,仅局限于近洋流面的大气,所以最终也是通过蒸发潜射输送交换的热量更多,①不是主要方式。故选D。
(2)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纬度沿线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在大洋东岸接近甚至小于50,这表明大洋东岸海洋几乎没有向大气输送热量,反而接收大气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原则可知这里有寒流流经,降温效果明显,水温低,蒸发弱,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而大洋西岸则大于200,这表明大洋西岸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可知该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效果明显,水温高,蒸发强,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故两侧洋流分布不同造成数值差异,B对;大气运动主要表现在天气现象及风等现象,对大范围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弱,且这个纬度附近的两地风向大多以东北信风为主,AC不符;影响太阳辐射的最基本因素是纬度,两地纬度相同,且下垫面同为洋面,太阳辐射值应相似,故D不对;故选B。
(3)从图上可以看出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位于20°N的美国西部,该海域大部分区域受东北信风影响明显,东北信风在该区域是从陆地吹向海洋,该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应上泛,将深层盐分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富,C正确;这里地处热带区域,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热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因此多雾,由于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再加上这里近30度,受副高影响,近洋面常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水汽对流上升,因此少雨,A错误;纬度较低,没有浮冰和冰山,B错误;受寒流影响,盐度比周围海域低,D正确;故选C。
20.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读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2)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0.答案:(1)B(2)D
解析:(1)据图可知,总热量输送值应最大,对应曲线②;由所学知识可知,洋流中,北半球低纬度的暖流输送热量多,而中高纬度多为寒流;大气环流中,北半球低纬度的东北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热量输送较少,而40°—60°的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输送热量较多。因此,在全球热量输送中,低纬地区以海洋输送为主,对应曲线①;中高纬地区以大气输送为主,对应曲线③。B项正确。
(2)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引起地表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环流;盛行风是大洋环流的动力。在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中,风和海水会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改变方向。所以,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D项正确。
21.下图表示某海域表层水温距平值。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位于高纬度地区
B.该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水温偏高
C.南极臭氧空洞在扩大,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
D.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2)该海域水温分布状况( )
A.是由大气逆辐射增强造成的 B.导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C.可扰乱水热输送和交换 D.导致该海域热量收支平衡
21.答案:(1)B(2)C
解析:(1)读图可知,该海域位于中低纬度地区,A项错误;据图可知,该海域水温高于正常年份,B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知紫外线增强,C项错误;此图只反映了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的水温状况,无法体现全球平均气温升高,D项错误。
(2)该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其气温较正常年份明显偏高,说明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与信风减弱有关,不是由大气逆辐射增强导致的,A项错误。导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是黄赤交角的存在,B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扰乱水热输送和交换,导致该海域热量收支不平衡,C项正确、D项错误。
22.阿拉伯海大致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
①断面甲以南海区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③断面乙西北部海区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3)拉伯海通过断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输入最少的时期,该海域( )
A.盛行东北信风 B.盛行东北季风 C.盛行西南季风 D.季风正在转换
22.答案:(1)B(2)B(3)D
解析:(1)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断面乙西北部是盐度更高的波斯湾,不会给阿拉伯海输入淡水。断面甲以南的印度洋海域降水多,盐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断面甲以南的海区能为阿拉伯海输入海洋淡水;印度半岛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可以通过地表径流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也能为其提供淡水,故①②④正确。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阿拉伯海淡水收入有断面甲以南海区的海洋淡水净输入、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汇入、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阿拉伯海的淡水支出主要有向红海和波斯湾的淡水输出及蒸发。断面甲远大于断面乙和曼德海峡,加上受季风影响,阿拉伯海流入波斯湾和红海的淡水量小于从断面甲流入阿拉伯海的淡水量。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海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因此判断阿拉伯海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水蒸发过程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洋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B项正确。
(3)在冬季时,阿拉伯海盛行东北季风,阿拉伯海海水通过断面甲西侧从阿拉伯海流向印度洋,印度洋海水通过断面甲东侧从印度洋流向阿拉伯海;夏季时,盛行西南风,印度洋海区海水从断面甲西侧流向阿拉伯海,阿拉伯海海水从断面甲东侧流出阿拉伯海。因此,只有在季风转换时,季风环流最弱,阿拉伯海通过断面甲得到海洋淡水输入最少,D项正确。
23.地中蒸渗仪装置是一个较完美的降雨—径流—入渗—作物、地表蒸腾蒸发量(简称蒸散量)等水平衡要素相互转化的观测试验装置。我国部分地区依据地下水埋深和作物根系的一般特点,设计大型地中蒸渗仪装置,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下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在一次降水过程中进行了测量,测得该次降雨量为P,蒸散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1)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
A.P+R-E-D B.P-R-E-D C.P-R+E-D D.P-R-D
(2)受该装置成本较高的影响,下列地区运用该装置效益最高的是( )
A.海南三沙市 B.珠江三角洲 C.成都平原 D.淮北平原
23.答案:(1)B; (2)D
解析:(1)据材料,量简①的量为地表径流量,量简②的量为地下径流量。所以,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P(降水量)-R(地表径流量)-E(蒸散量)-D(地下径流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材料中说明,该装置是我国部分地区依据地下水埋深和作物根系的一般特点而设计,该装置成本不低,应当主要针对缺水地区的灌溉而设计,对于降水丰富的地区其价值不大,四个选项中,淮北相对缺水,D正确,故选D。
24.秘鲁鲲是一种栖息于秘鲁渔场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鲲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水温会发生异常变化。读“南美洲附近渔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食鲲海鸟大量死亡 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2)有经验的渔民会追随鱼群捕捞。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变化的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动
24.答案:(1)-(2)DB
解析:(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造成秘鲁鲲的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其大量死亡,从而引起以秘鲁鲲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当地大量渔民因渔获量减少而失业,相关的鱼粉加工业也可能陷人萧条,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巴西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巴西的种植业受到影响,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因此可能会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上涨,A不符合题意。
(2)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海域水温升高,秘鲁鲲会到纬度较高地区寻找冷水生存环境,该地位于南半球,所以秘鲁鲲会向南方移动,故渔民捕捞秘鲁鲲的海域可能会向南偏移。
25.读地球上大陆和海洋各纬度带的水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图,回答下题。
(1)影响全球水平衡的根本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生物 D.下垫面
(2)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中纬度地区,大陆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B.低纬度地区,海洋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南纬55°附近,降水量出现峰值
D.南、北极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25.答案:(1)A;(2)B。
解析:(1)全球的水平衡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制约,而影响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2)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度地区大陆上的水平衡为正值,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A项错误;低纬度地区海洋上的水平衡为负值,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B项正确;从图中只能判断出南纬55°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达到峰值,并不能说明降水量也出现峰值,C项错误;南、北极地区,水平衡均为正值,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D项错误。
26.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3)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洋面积大 B.海水的比热容大
C.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 D.海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26.答案:(1)C;(2)C;(3)B
解析:(1)本题考查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从图中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海面辐射的长波辐射,③为蒸发,④为降水。故选C项。
(2)本题考查海洋对大气水分的影响。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海水温度低,蒸发少,提供给大气的水汽少,故选C项。
(3)本题考查海洋对沿海地区气温的影响。由于海洋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海洋对沿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故选B项。
27.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道题。
(1)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 )
A.南北纬10°之间 B.南北纬10°~40°
C.南北纬30°~60° D.南北纬50°~80°
(2)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范围分别为①②③,则海洋表层盐度(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7.答案:(1)B;(2)C
解析:(1)可以从两方面判断:一是根据图上方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两条折线的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判断;二是通过径流量图下方的径流量进行判断(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由此可知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10°~40°,故B对。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降水量最大值在赤道地区,蒸发量最大值在副热带地区,温带径流量最大值在副极地地区,根据海洋表层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的纬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海洋表层盐度②>①>③,故选C。
28.下图为“热带太平洋沃克环流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沃克环流形成的原理是( )
A.海面冷热不均 B.降水分布不均 C.水平气压差异 D.气流升降运动
2.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 )
A.东太平洋渔业歉收 B.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湿
C.东太平洋水循环减弱 D.西太平洋沿岸暴雨成灾
28.答案:1.A; 2.A
解析:1.沃克环流形成的原理是海面冷热不均,导致海面温度差异,空气上升或下降,影响大气环流状况。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东太平洋偏暖,海面气温较高,沿岸秘鲁寒流上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少,可能导致东太平洋渔业歉收。
2.沃克环流形成的原理是海面冷热不均,导致海面空气上升或下降,影响大气环流状况,A对。由于大气运动,导致降水分布的变化,B错。海面气温差异,引起空气升降运动,产生了水平气压差异,C、D错。
29.海洋对大气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大气输送大量( )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化学能
2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海洋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从而对大气产生影响。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二、材料分析题
30.【海洋地理】
南海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海区之一。在南海当地海域生成的台风被称为土台风。南海海域有68%的热带气旋能够发展为土台风。南海热带气旋在发展成为土台风的过程中,大气与海洋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展为土台风的助推过程。
30.答案:南海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增温的海水通过长波辐射、蒸发等方式将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为热带气旋提供能量;热带气旋将海洋水汽带至高空,遇冷凝结,释放潜热,提供能量,使热带气旋势力增强,发展成土台风;土台风通过狂风向海洋传递能量,引发风暴潮,导致海面的高低起伏;土台风通过暴雨,将水分返回海洋。
解析:本大题以台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台风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南海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水吸收了强太阳辐射使其温度升高,海水温度升高的同时也通过长波辐射、蒸发等方式将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为热带气旋提供大量的热量和水汽;热带气旋将海洋水汽带至高空,因离海洋越来越远,气温越来越低,容易凝结成水汽,释放潜热,为热带气旋提供能量,使其势力更加强大,气流强烈上升,发展成土台风;土台风形成的强风向海洋传递能量,引发风暴潮,加剧海水运动;土台风通过强降水,又将水分返回海洋。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1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图2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31.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近洋面的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解析:第(1)问,太平洋的东侧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水温低;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第(2)问,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流向东侧的低压。第(3)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沿岸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部温度低,气流下沉,沿岸易发生旱灾。
三、综合读图题
32.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32.答案:(1)降低;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解析:第(1)问,图中显示,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温度偏高,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量增多,从而稀释海水盐度,P处的海水盐度会降低。第(2)问,P处形成世界大渔场的原因应从上升流角度进行分析。图中显示,正常年份,P处为上升流,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渔场;寒流的降温作用,使近海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多雾天气,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利于渔场形成。第(3)问,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应从对全球气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说明。
33.读下图,图中(a)(b)两图分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盛期时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正常值的偏差(单位:°C),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受__________(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2.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__________一带干旱,__________下游一带多雨;__________常出现低温冻害,__________减产;南方梅雨期人梅偏迟或__________;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__________一带多雨,__________下游则干旱。
3.“拉尼娜”盛期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__________(南或北)移,东亚夏季风__________(增强或减弱),使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向__________(南或北)偏,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__________(多或少)雨,江淮流域__________(多或少)雨的可能性增大。该年份,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次数将比多年平均次数__________(多或少)。
33.答案:1.赤道逆流; 增高; 上升; 暴雨; 2.河套; 淮河; 东北; 粮食; 空梅; 河套; 淮河
3.北; 增强; 北; 多; 少; 多
解析:本题考査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