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21: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以前讲过,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论语》中“绘事后素”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②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郭沫若对此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
“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夔腹抓拿。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显现着战胜者的神态。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歌颂。画中的女子是分明站在凤鸟一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画的意义是一位好心肠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着: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
“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因为这里有斗争,而且有斗争必然胜利的信念。画家无疑是有意识地构成这个画面的,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
“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一福画,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中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注】:①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意为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②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权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筴同。
材料二:
绘画材料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基础,是传递绘画全部内容和精神的唯一载体。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和工具的独特性,使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凝练出富有魅力的绘画表现技法,进而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佳作。
毛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能动性的绘画工具。绘画中大多数关键技法都是由执笔、运笔产生的。执笔端正,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是中锋,线条圆浑、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多用于勾勒物体轮廓;如果执笔倾斜,锋尖在线条一侧运行是侧锋,线条粗壮而又毛辣,变化丰富,适于描绘鸟羽、花瓣和叶子等景物。而随着画家运笔速度和力量不同,以及提按轻重、笔锋转换、行笔疾徐等的变化,便能够描绘出粗细不等、浓淡不一、虚实各异的多种线条。
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线,中国绘画的魅力在于对线的驾驭,而墨的发明和运用更使得传统绘画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墨的巧妙运用“不但能够表现出客观物象丰富的外在形式,更能传达物象世界的精神本质和画家从客观事物中领悟到的独特的情感”。(张亮:《从中国传统绘画材质和技法的关系谈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墨可用水调和而呈现出多层次的浓淡效果,即墨分焦、浓、重、淡、清等五色,而每一色又有干、湿的变化。毛笔柔软程度和含水量的大小及画家持笔、运笔的速度、力量和方式的不同,会使留在纸上的墨线变幻无穷。如墨线飞白为枯线,能引起树干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惨淡凄清的景像;湿线为润线,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层峦叠翠的生命气息等。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使得中国绘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得以极大提高。
(摘编自徐艳华《传统绘画材料的改进与绘画技法革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线,中国绘画的魅力在于对线的驾驭,而毛笔和墨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材料和有魅力的表现技法
B.郭沫若认为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内蕴着创作者搏动着的心音,用线条组成的凤与夔巧妙地展示了幻想与现实的交织。
C.中国的绘画乃至雕刻都极为重视线条的流动,尤其是绘画中非客观性存在的线条,使形象更美,能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
D.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虚实有致,在风格上与埃及、希腊的“团块”迥异,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堪称东方文化的典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用“叠折儿”的形式进行表演,能充分发挥线条的在表演进程以及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B.团块的雕刻作品因其是非线条构成的实体,因而米开朗琪罗认为其即使从山上滚下来也不会坏。
C.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由运笔速度和力量等决定,斜笔勾勒轮廓,正笔绘花叶是传统作画方式。
D.自然主义否定凭空在绘画上添加任何线条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这不符合艺术“团块”造型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艺术品不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含义的一项是( )(3分)
A.橘子洲毛泽东雕像
B.金缕玉衣
C.司母戊大方鼎
D.清明上河图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论证的主要内容。(4分)
5.文中引用了《论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典故。请结合两则材料,就中国传统绘画过程,简要分析宗白华引用这句话和这个故事的目的。(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村子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碟子状的干脆叫碟子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爷爷没那么幸运了,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2分)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7、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8、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9、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3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
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
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他说。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学者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选自《河洛古国:炎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亚现人间》《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
B.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来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C.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B.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
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 )
A.《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
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不符合《史记》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
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
D.《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4.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
5.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河洛古国”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
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
”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立夫回答说:
“我看见了。”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
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
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
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
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荪亚一觉酣眠,鼾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她又醒来。
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孔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一游,木兰与立夫的对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照不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木兰同荪亚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现木兰在婚姻中的挣扎。
B.“游云片片,奔忙一日,……只剩下高驿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一句,将游云和高峰人格化,描写泰山上夜幕降临之景,凝练有趣。
C.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它既为后文木兰与立夫关于无字碑的对话张本,也为展示木兰内心的生死观及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作好了准备。
D.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木兰、立夫几人同游泰山观看无字碑的过程,运用大量心理描写,诠释了木兰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8、“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4分)
9、上周末巴蜀中学语文社团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3分)
2.A(3分)
3.B(3分)
4.(4分)
①材料一通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比较,主要阐明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以线条的方式表现艺术美和时代精神,传达艺术家的心音。
②材料二先介绍了中国绘画的材料主要是笔墨,接着阐述了这些材料与以线为重要载体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5.(4分)
①熟练执笔、运笔,巧妙用墨,娴熟驾驭线条;
②在原始创作素材上打好底色;
③了解时代精神的丰富含意,将酝酿的心音表达出来。
④故事目的:意在阐明线条的运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根据注释以及作者的论述可知,要画好
中国画就必须掌握驾驭线条的技巧,运用线条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意图。(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②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③正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每点1分)
7、(1)词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1分);三个叠音词,具有音乐美,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1分)。
(2)三个副词修饰“喜欢”“不忘”“让”,更突出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1分),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1分)。
8、示例:(1)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是一副温柔的声调。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喜爱。
(2)长丰大丘收成好时,爷爷每天“去转几趟”;田地撂荒后,爷爷“倚门而坐”“叹气”。通过行为对比,突出了爷爷对长丰大丘感情深厚。
(3)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清淤,日渐破旧,形成变化对比,突出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答出一点即可。对比1分,分析2分)
9、①运用拟人,将稻田视作重逢之人,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②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③统摄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每点1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可见,是因为古代中国不兴考古导致,而流行艺术论史,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此外“近代学者”不准确,原文是“更多的近代学者”。
故选B。
2.D. “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3.B根据材料,“以书论史”强调的是具有学术性实证性的史料。
A.《后汉纪》是实证性的史料,可以“以书论史”。
B.《三国志》是实证性的史料,可以“以书论史”。
C.《隋书》是实证性的史料,可以“以书论史”。
D.《北宋志传》“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放班、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因此是小说,不能作为史料。
故选B。
4.①有繁华的部市群。②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③已经养蚕缫丝,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④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5.①以书论史、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证明中国文明可溯源至周朝。②殷墟与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中国文明可上溯到殷商。③三星堆的横空出世旁证了夏朝的存在。④双槐树遗址(或河洛古国)让炎黄二帝的时代重现人间。
现代文阅读II
6.B 【解析】"寂静"的原因不是木兰想揭下苔藓,而是观看无字碑受到了触动
7.D 【解析】A项,关系的对比,并不能表现木兰的"挣扎" B项,拟人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应该是凝练有趣 C项,对开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
8、 ①游历中,对生命、时间的触摸使她不安,在泰山上观看无字碑,引发木兰思考生死,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她似乎隐隐触摸到了历史、文化、生命的本源,但又感觉参不透这个巨大的谜,于是内心不安 ②交谈里,对立夫的进一步感触、认识,与立夫的心心相印使她不安。关于无字碑的对话远寺的钟声使真诚、才情女子木兰的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特别是婚姻状况形成反差而产生的不安(每点2分)
9、 ①"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人类文化历史的兴替和历经风云的无字石碑,是动和静的对立,是复杂和简单的对立,是瞬间和永恒的对立,这样的对立,能引发人们对人类历史的无限思考 ②"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一句是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③"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姚本兰在观看了无字碑之后,对生命的思考,并将个体的人的生命放到整个宇宙世界中进行探索,触摸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