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新的物种缓慢地出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而在相同的时段内不同类群的变化量是很不相同的。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在生物演化史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世代链条一旦中断,单个的物种也好,成群的物种也罢,将不再重现。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缓慢变异,从而使得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这一事实可以简单地以它们处于世系链的中间来解释。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这一重大事实是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的必然结果。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总的来说,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这一事实与大量生物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仍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相吻合。同样的,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同一地区,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英国伦教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琼斯教授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
(摘编自《挑战达尔文》)
材料三:
有袋类动物群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尽管解剖学特征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胎盘。大部分有袋类动物有一个袋,这个袋被称为育儿袋,用来携带刚出生的幼兽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尽管在其他大陆也发现了有袋类动物的化石,但其在冈瓦纳大陆取得了独特的发展。后来由于大陆分离,南美洲在近6000万年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大约300万年前,中美洲大陆桥形成,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造成了南美洲很多有袋类和这一地区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的消失。而大洋洲的隔绝状态保持到了今天,因此这一大陆的有袋类动物占据着其他地区有胎盘类动物所占据的地位。
(摘编自《国家地理动物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世代链条中断,无论是单个的物种还是成群的物种,都将被新的改良类型取代。
B.万一优势类型得到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变异,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
C.伦敦大学琼斯教授认为,把物种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片面的。
D.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导致这里很多有袋类和本地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灭绝了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分类,因为它们与现生生物有着同一共同祖先。
B.各个物种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仍有可能保留着简单的构造。
C.飞蛾产生性激素化学成分与大象产生的完全相同,这容易造成“误会”影响进化。
D.解剖学特征不同,即使是同属某一类动物群,它们也完全没有共同的进化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琼斯教授“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B.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在生理上不再进化了。
C.陨星撞击地球这一事件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
D.在冈瓦纳大陆上有袋类动物取得了独特的发展。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袋鼠作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为何能在大洋洲长期存在?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 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⑨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⑩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 年。20 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①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③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④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劲的龙头扬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
B.作者引用《永遇乐》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
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喻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将柳永与辛弃疾对照着写,让读者咀嚼辛弃疾的“闲愁最苦”,用了衬托的手法。
B.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
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思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之势。
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
8.本文第四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9.题目“把栏杆拍遍”富有意蕴,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的意蕴,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哲学的本质不是对世界做出某种永恒的终极性解释,而是以“改变世界”为导向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为我国哲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历史性地提出了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突出其现实地理解、阐释、协调和引导人与世界关系的追求与导向。
坚持和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分析、系统总结和意义诠释,是我国哲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路径,也是哲学创新的重要研究范式。当前,突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加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诠释和意义阐发,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分析研究,努力从哲学层面上提炼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概括新实践、形成新导向。
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话语中建构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面向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更要发出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现实地构建和进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打破西方话语长期垄断哲学表达的局面,又要把我们自己的哲学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和话语建设统一起来,以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来表达阐释当代实践、创新转化本来话语和吸收借鉴外来话语。
(摘编自冯鹏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而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那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就必定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决定。一方面,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时代转折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我们的时代坐标,只有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就像 18
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是与现代性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样。在任何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或国家对思想理论的需要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时代转折的重要关头,才会产生出巨大的理论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包括构建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任务,是由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理论任务。
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体”。而在哲学学科中,学术体系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基础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学术发展所形成的稳定范式中产生的;而学科体系则往往是建制性的: 它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学科的分类中。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 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这样的分类所反映的哲学学科体系,是长期以来历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
但是,学科体系并不仅仅是学科分类,哲学学科体系也不是仅凭主观想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 适应于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的改变。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在整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不过,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当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时,它才能得到积极的推进并具有实际的效果。
(摘编自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应有之义。
B.哲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
C.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
D.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有着两种学科分类区分,但是这样的区分是有缺陷的,没抓住关键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不过二者指向的重心并不相同。B.欧洲 18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给当今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建构提供了样板。
C.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D.长期处于“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缺乏现实支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乡土中国》: “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B.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C.胡适之《中国的文化冲突》: “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D.陈独秀指出: “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时代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认识加以分析。 (4 分)
5.如何在特定阶段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①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②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③然而在这个失眠的故乡的冬夜,我却于不经意间领略到了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
④站在窗前最先让我吃惊的是那三座雪山。它们仿佛三只从天上走来的白象,安然凝望着北国的山林雪野和人间灯火。小城灯火阑珊,山脚下倒是有两簇灯火,一簇在南侧,一簇在东侧。这两侧灯火异常的灿烂华美,让我觉得它们是这白象般的雪山脚下挂着的金色铃铛,只要雪山轻轻一动,它们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⑤我久久地望着那两簇灯火。每日午后,我都要在山下的小路上散步。一个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够张开它宽阔的胸怀,拥我入怀啊。有一日我曾在河滩碰到几个挖沙的人,想必东侧的灯火是挖沙人的居所。而南侧的雪山并没有房屋,那儿的灯火是谁的呢?也许是打鱼人的?呼玛河中有味美的黏鱼和花翅子,一些打鱼人就在河面凿了一口口冰眼下网捕鱼。看着这一派寒冷和苍凉的景象,谁能想到坚冰之下,仍有美丽柔软的鱼在自由地畅游呢!当我一厢情愿地认定那簇灯火是打鱼人的之后,我就幻想打鱼人起网的情景。那一条条美丽的出水芙蓉般的鱼跃出水面,看到这个暗夜中的冰雪世界,是不是会伤心泪垂?
⑥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⑦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⑧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⑨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6.文章写冬夜,开头为什么要从春、夏、秋的夜晚写起?
7.阅读④—⑥段,作者从哪些方面领略到冬夜的“孤寂之美”?
8.综合画线部分的文字,请从描写特色和情感表达角度进行赏析。
9.从“似乎没有了看风景的勇气”到“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B
2. D
3. C
4. 先反面论证,通过归谬法论证“物种是独立创造的”的观点;再正面论证,提出“遗传变异理论”的观点并分层论证。
5. ①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袋鼠仍能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②袋鼠体制上的退化更好地适应了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不同类型通过世系关系联系在一起。③大洋洲一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
现代文阅读II
6. C【解析】A项表述不完整,“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 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错,缺少“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 有一人”这点。B项理解有误。“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错,作者引用这首词是为了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D项曲解文意,“更胜一筹”错。原文说“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7. C【解析】本文不是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写的。
8. ①《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 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斑。②将杜甫、 卢纶等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杜甫、卢纶等 人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 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和感悟。③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点中指出对比、衬托构成1分,效果1分)
9.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形象感强,“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②这一动作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的心情。③作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④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这样的区分是有缺陷的,没抓住关键点”属于无中生有。)
2.(3分)B(用类似例子说明,构建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
3.(3分)A
4.(4分)①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要求哲学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哲学要能概括新实践、形成新导向。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①依循新的历史方位所构成的时代坐标;②区分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以学术体系中的思想理论为根本;③要有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体系;④要借鉴与吸收外来的有用的哲学话语。
现代文阅读II
6、描绘春、夏、秋三季独特而美丽的夜景,与下文雪山冬季的夜景形成对比,衬托出雪山冬季与众不同的孤寂之美。
7、雪山冷静安然;呼玛河寒冷、苍凉;灯火照耀着雪山的黑夜,像挚爱的人的眼睛。
8、①运用细节描写,对“我”的动作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了以前在夏夜和爱人散步时,“我”内心甜蜜、温馨的感觉。
②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对爱人离去的震惊和倍感突然,强烈地表达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和对命运无常的怨恨。
9、爱人不幸出车祸去世后,就没有了看风景的勇气,而雪山的长夜让作者再次领悟到了生命的美好,燃起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又能坦然看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