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光污染指的是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对人类与地球自然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热爱星空的人们和天文学家来说,光污染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观星等天文观测的严重干扰,它已使得世界上80%上的人失去了欣赏黑暗夜空中璀璨星光与美丽银河这份宝贵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机会!那么,为什么光污染会让原本闪耀的繁星看不见,使得天文观测越来越困难呢?
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夜天光背景是由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而形成的。自然光包括月光、大气辉光、地球大气电离层中的离子复合产生的荧光发射等。这里我们关心的主要是人造光的影响,各种由于设计或使用不善而向夜空照射的人造光源(即朝天光),如设计不合理的路灯、商场大楼的霓虹灯、居民住宅不拉窗帘的照明灯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中的云雾、气溶胶或大气污染物所散射而形成了明亮的漫射“天幕”。
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夜天光背景增亮会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继而影响观测的极限星等(即可以看到最暗星的星等值)。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就好比我们之前可以看到约2等的北极星,而现在却只能看到0等的织女星了!
二是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明亮的夜天光背景还会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导致其无法观测研究较暗的天体,好像得了白内障!
当然,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例如在地球的高海拔地区(如西藏或南极内陆),空气非常稀薄且清激,因此其对光的散射能力也自然很低,所以在那里甚至可以用一根手指就将太阳光完全遮挡。
(摘编自微博橙子辅导《为什么星星消失不见?》)
材料二:
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是世界上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夜空静谧璀璨,银河与大团星座清晰可见。“游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只有在南半球才能观测到的南十字星,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流星划过夜空,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沿着特卡波湖畔漫步,不仅可以尽赏纯美夜空,也可以去约翰山领略新西兰独有的高地景色,这是独一无二的顶尖旅行体验。然而,在全球许多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照明、射灯、过度安装的路灯以及车灯等等光污染源头使得“抬头仰望星空”变得难上加难。
有关专家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肥胖、睡眠失调、抑郁焦虑、糖尿病和乳腺癌等疾病;极度浪费能源,因为超过50%室外光是多余的;剥夺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星空遗产,曾经的古人可以尽情欣赏夜空,激发科学、宗教与文学的创作灵感,而如今全球有数以亿计的孩童都无法感受到璀璨银河的惊艳。
目前,人类接触到的人造光数量正在以人口增长率两倍的速度增长。万物的饮食、睡眠和繁殖模式都是由昼夜更替的节律所引导的,而人造光可以改变这种节律,从而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以及生物的行为。澳大利亚的多项研究表明,人工照明会使试图出海的濒危海龟失去方向感,会阻碍小丑鱼的孵化,减少高山侏儒负鼠的猎物供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长、花期和资源分布等。
(摘编自考试研究所《光污染危机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形成了夜天光背景,它的亮度取决于光照的强度。
B. 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会使夜天光背景增亮,进而带来观测天体的反差和信噪比降低等影响,形成光污染。
C. 光污染对人类来说既不健康,也不经济,降低人类审美能力,甚至还会影响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D. 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可能使我们在天文观测时“看不见”,而观测天体信噪比降低则可能让我们“看不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观测天体的反差高一些时,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更暗一些,这意味着将有更少的星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
B. 地球大气中的尘埃颗粒物会影响观星,在PM2.5严重超标的城市,将难得看到美丽星空,其他天文观测也将受到影响。
C. 欣赏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星空自然保护区”的璀璨星空,有利于唤起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愫,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D. 人造光的使用虽然会改变昼夜更替的自然节律,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繁衍,但使用人造光人类也可以做到趋利避害。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诗句中包含观星不利因素的是( )
A.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B.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C. 夜晴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D.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有效治理光污染、保护纯美星空。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琢磨
揭方晓
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镯、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不过,那是过去了。
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李八爷直接拒绝:“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家旺气恼,暗自嘟囔:“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砣子。”
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嘞?”
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坩埚这些“老伙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总之,精美绝伦。
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5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寒气”压迫到结尾没有“寒气”,表明天气好转。
B.“酱巷”从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冷清,意味着“手艺”传承面临窘境。
C.家旺与李八爷的对照是为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
D.李八爷琢磨打造又烧毁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就是为提高工艺水平。
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此句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②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2分)
8、“琢磨”在文中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写出其中两条。(4分)
9、文末,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很远的家旺却“没来由地,心里倏地一紧”。这如何理解?(4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等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 刘华杰《天涯芳草》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讲述植物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精心描述,生动可读。
C. 一些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甚至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 拜物教的书写并不可取;文学写作如果只罗列知识而不表达文学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更像是百科词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是他钻研博物学著作和细腻观察植物的结果。
B. 护林员要把专业的树木知识进行通俗化表达,语言既应科学严谨,又应浅白易懂。
C. 博物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更大;前者更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代自然立言”。
D. 博物书写的特征之一是“博物”,即传播知识,但它还是“书写”,需用文学手段。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
A. 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B. 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 彭家河的《瓦下听风》借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变化,反映乡土社会的裂变。
D. 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风土、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4. 对于博物写作,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有何不同?
5. 下面是《红楼梦》对王夫人耳房内的陈设的描写,请从博物书写的角度,对其作简要评析。
只见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改革开放后,日子过好了,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
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
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
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 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 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王才就沿着这个“香薰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 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拇指大的一瓶东西,7毫升,价格679 元。
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某年月日记于某市。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 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
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薰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王才想,我要到城里看一看“香薰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 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
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
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 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
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
B.出于对香薰精油的强烈好奇和由此引发的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王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举家迁往城市生活。
C.王才纸条上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
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但又不能忘记自己乡下人的身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戏剧性,有很多巧合。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 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
B.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形象互相映衬,两人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他们之间并没有思想上的差异。
C.小说中王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语言幽默, “忽然”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现实选择。
D.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
8.小说是如何刻画王才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6 分)
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它的亮度取决于光照的强度”错误,材料一第六段“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选项以偏概全。
B.“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会使夜天光背景增亮,进而……形成光污染”错误,“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选项因果倒置。
C.“降低人类审美能力”错误,原文“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极度浪费能源”“剥夺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星空遗产”,没有说“降低人类审美能力”,无中生有。
故选D。
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意味着将有更少的星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错误,原文“夜天光背景增亮会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继而影响观测的极限星等(即可以看到最暗星的星等值)”,应是当观测天体的反差高一些时,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星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
故选A。
3.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高海拔,有利因素。
B.高海拔,有利因素。
C.睛天,有利因素。
D.人造光,不利因素。
故选D。
4. 材料一侧重说明光污染形成原理以及对天文观测产生的不利影响;材料二侧重阐释光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首段提出问题“为什么光污染会让原本闪耀的繁星看不见,使得天文观测越来越困难呢”,然后第二段“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分析光污染形成的原理,回答提出的问题,第三至五节阐述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两大方面的影响,“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故材料一侧重说明光污染形成的原理以及对天文观测产生的不利影响;
材料二“有关专家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人类“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极度浪费能源”“剥夺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星空遗产”,对自然界“人造光可以改变这种节律,从而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以及生物的行为”,故材料二侧重阐释光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5. ①合理设计合理使用人造光;②保护环境减少污染;③建立星空自然保护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各种由于设计或使用不善而向夜空照射的人造光源(即朝天光),如设计不合理的路灯、商场大楼的霓虹灯、居民住宅不拉窗帘的照明灯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中的云雾、气溶胶或大气污染物所散射而形成了明亮的漫射‘天幕’”可知,要合理设计合理使用人造光;
根据材料一“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导致其无法观测研究较暗的天体,好像得了白内障”,材料二“在全球许多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照明、射灯、过度安装的路灯以及车灯等等光污染源头使得‘抬头仰望星空’变得难上加难”可知,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根据材料二“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是世界上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夜空静谧璀璨,银河与大团星座清晰可见……”可知,要建立星空自然保护区。
现代文阅读II
6.B
7.①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增加了文采,生动地表现了李八爷加工金器手艺的高超和作品的精美,突出了他坚守传统技艺、不图名利的性格特点。
②“手艺人”表现出李八爷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坚持,“门神”是李八爷对只在徒弟家旺的店里“坐堂”就能挣钱的说法。李八爷这句话,直接表明了自己坚守传统手艺,不图钱财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主旨。
8.①指锻造金银器的过程。②指对打造金银器这门手艺发展前景的思考。③指对精神的淬炼。
9.文章尾段,运用夸张手法写李八爷的唱词对家旺的影响,表达了对李八爷坚守传统手艺,追求淡泊心境,不图钱财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对逐利世风的批判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深思。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B “刘华杰《天涯芳草》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讲述植物知识”说法错误。
2. C “博物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更大”于文无据。
3. A .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是为了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非博物书写。
4. ①材料一从正面论述,通过大量实例论述了博物书写是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对其进行了赞美。②材料二从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种种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的警醒。
5. ①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②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学表现手段,展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II
6.(3分)A(“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错,自清记账对节约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7.(3分)B(“并没有思想上的差异”错。)
8.(6分)①心理描写与言行描写相结合,勤劳善良乐观,离家时不忘还债,有责任感;②侧面烘托,通过王小才表现了王才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③对比手法,将王才与自清对比,突出了王才对生活有追求。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9.(6分)①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生活;②两个视角交替切换,写出了城里与乡下的物质差异与文化冲突;③两个视角共同聚焦于日常小事,以点带面,展示了城乡广阔的时代特征。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