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壹
重要名词
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杂交育种、集约化经营、冷链物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贰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
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本课
重点
目录
CONTENTS
01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02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03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出现
(1)背景: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建立: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以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
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出现
(3)表现: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诺尔贝和平奖诺曼·布劳格与其培育的墨西哥矮杆小麦
◎高效化肥的应用
◎温控立体大棚
◎蔬菜大棚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出现
(3)表现:
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产品的供应。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出现
(3)表现:
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自动化浇水
◎机械化收割
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二)农业生产机械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表现:
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各国特点:
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4)意义:
个体农户——小型;大农场——中、大型
铧式犁
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农用机器人
3.表现
(1)农业机械的现代化
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3.表现
(2)杂交育种技术进步:20世纪以来
成就:
①美国:
杂交玉米新品种;
②墨西哥:
小麦新品种;
③菲律宾:
杂交水稻;
④中国: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突出贡献。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畜牧业:
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
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
渔业:
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3.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业)和渔业现代化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
特点:
影响:
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
1、原始社会:
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古代社会:
3、20世纪5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5、21世纪以来:
近现代社会:
(1)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
半坡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土壤中的气体交换较差,加上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地窖内具有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自然气调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证失误不变质!
原始农业社会:地窖和陶器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古代社会: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1、古代食品保存:
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
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3、冷冻食品储存:
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4、中国冷链物流产业:
1.现代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
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家用冰箱冰柜普及;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2.中国冷链物流产业: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思考: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4、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粮食安全
学思之窗
2.遭受饥饿和贫因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求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
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1、产生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2、解决措施
世界:
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三、消除饥饿与视频安全
1.粮食安全
(3)中国方案:
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应对:
①改进技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②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
③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锐减;
④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⑤粮食安全是当今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加强国家合作,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
1、产生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解决措施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是稳定时局的利器。
01
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民生。
02
03
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 。粮食安全能够及时供应军队,保障国家安全。
国家稳定
意义
课堂小结
一、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农业规模适宜:集约化
农业集约化是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101页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选择性必修2.解透教材》第19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异同点?
异:集中化生产——家庭为单位;机械化生产——手工劳动;提高单位产量——增加劳作时间 市场导向——自给自足
同:精耕细作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探究一】
材料一 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①实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相结合;②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材料二 全国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养殖小区,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结合草原生态保护,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用量增加。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今畜牧业的特点有哪些?
①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相结合;②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生产现代化。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探究一】
趋势:渔业生产逐渐走向现代化。 原因:①改革开放;②政府重视;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加大投入,提高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目前,全县60马力以上的渔船钢质化率达到98%,海洋捕捞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渔船通信设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对讲机、电台等,电台功率从15 瓦发展到50瓦,通讯距离从开始的几百公里发展到几千公里,定位设施从罗盘定位发展到GPS定位、雷达测深仪等,给渔船的安全性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40年,如东海洋渔业生产迈向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渔业生产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特点和影响
本课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