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022-2023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022-2023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12 20: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022-2023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1)
一、单选题
1.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振幅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2.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3.如图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声音传播的条件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4.如图所示,几个相同的玻璃瓶中注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从侧部敲击不同瓶身,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气时,水面越高,音调越低 B.侧部敲击瓶身时,水面越高,音调越低
C.用嘴吹气和敲击同一瓶子,音调是相同的 D.用嘴吹气和敲击同一瓶子,音品是相同的
5.小明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6.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上海市外环以内城区全天实行禁鸣喇叭,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音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7.学校倡导:校园内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这里的“大”和“轻”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8.同学参与课后看护时,经常能够保持课堂安静,“安静”是指声音的(  )小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10.“女高音”“男低音”和“高声呼叫”“低声细语”,这两组词语中的“高”和“低”的物理含义(  )
A.相同,前者指音调,后者指音调 B.不相同,前者指音调,后者指响度
C.不相同,前者指响度,后者指音调 D.不相同,前者只音色,后者指响度
11.在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波洗牙 B. 声呐定位
C.超声波捕昆虫 D.超声波探查
12.现有四个编钟,如图所示,它们按大到小的顺序由左至右排列,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四幅图为示波器中显示的对应的波形图,则下列关于敲锤时用力大小和判断裂痕的有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甲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B.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C.敲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D.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二、填空题
1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Hz。
14.接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可以判断出______(选填“甲”或“乙”)是噪声的波形:正在房间写作业的小明觉得客厅的电视声太大了,于是关上了房间门,从控制噪声方面来说,这属于在______(选填“噪声源”或“噪声的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15.地震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人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
1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客船上的人很远都能听到钟声是由于钟声的___________大,钟声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客船。
17.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纸盆的______产生的; 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应将音箱的音量调小,此时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针对第二空,人们以______ (选填 “Hz”或“dB”)为单位来表示它的等级。
18.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这首歌音太高,我唱不上去的“高”字指声音的______,喇叭里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声,小明说:“是韩红在演唱”。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不同判断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9.如图1、2所示,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通过观察、体验、总结,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_____产生的;如图3所示,找一根长木棍,右边这位同学用针尖轻轻地刮木棍的一头,刮木棍的沙沙声连他自己都听不清。左边的另一位同学在木棍的另一头,把耳朵紧贴木棍,却能清楚地听到他拍来的“电报”。原因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0.如图所示,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
(1)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我们将听到声音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但实际操作还是能听到微弱的铃声,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表明___________。
21.下面是有关声现象的三个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会发现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______反映音叉的振动,说明了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23.(一)如图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
(1)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敲击音叉使它发出一个较小的声音。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可以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
(2)第二次用橡皮槌用力敲击音叉,可听到较响的声音,与第一次比较可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说明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___有关;
(3)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小球___________(选“能”或“不能”)弹开
24.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钢尺刻度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
A.没有控制变量 B.伸出桌面的钢尺太短
C.手没有压紧钢尺 D.伸出桌面的钢尺太长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听到了直尺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直尺在_______。接着减小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频率_________(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直尺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说明音调与_______有关;
(3)小明保持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将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下压0.5cm、1cm、1.5cm,可探究声音的_______与振幅的关系,下压距离越大,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越响,这是因为直尺的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站在距离直尺越远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填“强”或“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B
6.A
7.B
8.B
9.A
10.B
11.A
12.B
13.340m/s 20~20000
14.音色 乙 噪声的传播途径
15.次声波 不能
16.响度 空气
17.振动 响度 dB
18.响度 音调 音色
19.振动 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声效果好
20.变小 罩内空气难以抽尽 真空不能传声
21.塑料球弹开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铃声逐渐变小 真空不能传声 响度 音调
22.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空气可以传声 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幅 能
24.C 振动 变高 变高 频率 响度 振幅 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