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2 登高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理解感悟诗人深沉的“悲”情。
2. 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抑郁抱病登台。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四、学习课文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明确:
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特点: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
“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3.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明确: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明确: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5.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6.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杜甫两鬓斑白了。
7.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8.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自我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猿啸(xiào) 萧萧(xiāo)
B.霜鬂(bìn) 不尽(jìn) 浊酒(zuó)
C.祠堂(cí) 作客(zuò) 艰难(nàn)
D.潦倒(liáo) 浊酒(zhuó) 杜甫(fǔ)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下列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渚”读zhǔ。B项,“浊”读zhuó。C项,“难”读nán。
2.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答案:C
解析: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全诗倾诉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