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我们经常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来探究音乐背后的情感。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政事,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作者介绍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作者介绍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文体知识
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题目解说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国预劳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类时坚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卖,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层: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第五层: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中心思想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
当堂检测
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指寄居在别处。A项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当堂检测
2.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C
解析:A、B、D三项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当堂检测
3.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
(1)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
(2)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净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答案:
(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
(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净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净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当堂检测
4.在幽静的夜色中,优美的旋律萦绕耳畔,定会让你心旷神怡。结合你熟悉的适合在夜晚演奏的乐曲,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要求:写出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
解析:写作指导:要写出听音乐的具体感受,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的感知。同时,恰当地运用想象和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注意“幽静的夜色中”这一特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