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3 琵琶行并序 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难点: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政事,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层: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第五层: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学习课文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明确: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7、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明确: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8、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明确: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9、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明确: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10、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明确: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自我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一组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不同的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代用来固定发髻或联结冠发的针形首饰。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③濯: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晩起”是本诗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来写的。
B.首联紧扣诗题,写自己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起迟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于政事,将堆放在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地审核清楚。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一下冠缨。
4.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②正面写琵琶技艺。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2.答案:B
解析:B项,对音乐的描写没有“嗅觉”方面。
3.答案:A
解析:本诗并非自始至终都围绕“晚起”来写。
4.答案:①官吏身份。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衙鼓声”。②人至迟暮。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⑤品性高洁。向往去清澈的松江洗涤尘缨。
解析: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游子”,等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最后分析人物的具体行动、生活环境等。由诗中“冬冬”的“衙鼓声”可知,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官吏;由“头虽白”可知主人公已至暮年;由“眼校明”可知主人审核认真、明辨是非;由“乘兴出”“信风行”可知主人公在闲暇时外出游玩;由欲用清澈的松江水洗涤“尘缨”,可知主人公品性高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