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课时练(第1课时)
1.下图为北斗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卫星照片 ( )
A.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B.显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椭球体
C.是地球形状最直观、确凿的证据
D.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
2.下图为一组摄影作品。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照片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坐地日行八万里”中,“八万里”是指 ( )
A.表面积 B.平均半径
C.赤道周长 D.极半径
4.下列说法不能正确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
A.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平均半径6 371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岳阳学业考)某同学用乒乓球、铁丝、胶布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简易地球仪。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乒乓球顶部,铁丝穿过的点,叫做 ( )
A.地心 B.地轴
C.北极 D.直射点
6.在图中乒乓球上所画的平行圆圈中,最长的是( )
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本初子午线
7.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8.读漫画,爷爷从来没有踩到过这些线的原因是 ( )
A.爷爷没出过远门,见识太少
B.经纬线太细,爷爷看不见
C.经纬线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D.地球太大了,爷爷看不到经纬线
9.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在学习地理时,借助地球仪可以 ( )
A.看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B.观察经线与纬线的分布
C.呈现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过程
D.精确测量各地的海拔
10.(新疆学业考)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假如真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大约是 ( )
A.4万平方千米
B.6 371平方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960万平方千米
11.下图说明 ( )
A.地球是一个正方体
B.通过卫星照片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C.通过观察海平面上船只的出没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D.通过月亮表面的变化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下图显示了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和过程,读图回答12~14题。
12.图②中,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多少度的角 ( )
A.23.5° B.45°
C.66.5° D.90°
13.图③中,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倾斜的铁丝两头,即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固定。对铁丝ab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B.b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C.铁丝ab表示的是地轴
D.地球上实际存在ab表示的轴
14.同学们制作的地球仪半径只有2厘米,但实际上地球 ( )
A.真的很小,直径只有4厘米
B.不大,人们可以一眼看到全貌
C.很大,平均半径6 371千米
D.太大了,平均半径约4万千米
15.阅读下面的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 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2)为什么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球体
(3)中国的塞罕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112万亩的人工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估算一下塞罕坝有多少棵树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是“天圆地方”,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是证明地球是球体最直观、确凿的证据。
2.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证据。月食中阴影部分是地球的影子,影子呈圆弧状,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赤道周长。地球的赤道周长就是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即八万里。
4.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是人们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
5.C 6.A【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仪。第5题,地轴是地球的自转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第6题,国际规定,在地球仪上,把与经线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指示东西方向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纬线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7.C【解析】本题考查地轴的特点。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而假想出来的一根轴,不真实存在。
8.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地球仪上为了更好辨认某地的位置,设置了经纬线,实际在地球上不存在经纬线。
9.B【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球仪的认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方便知道地球的面貌,帮助我们学习地理,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观察经线与纬线的分布,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等。借助地球仪不能看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不能呈现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过程,不能精确测量各地的海拔。
10.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地球外衣所用的布料就是地球的表面积,即约5.1亿平方千米。
11.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由两图对比可知,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可以观察到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12.C 13.C 14.C【解析】本题组考查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及地球的大小。第12题,倾斜的铁丝代表地轴,与水平面成66.5°角。第13题,铁丝ab表示的是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图③中,a代表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b代表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第14题,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人们不可能一眼看到全貌。
15.(1)答:不是正球体。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答:地球虽不是一个正球体,但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将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这种差别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将地球仪做成正球体。
(3)答:4.8亿棵。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1)题,通过材料中描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说明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对于很大的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那么对于微缩后的地球仪,这点差距变得微乎其微,几乎看不出来,所以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地球仪做成规则球体。第(3)题,地球赤道长约4万千米,12圈赤道约48万千米。按一米株距计算,也就是有480 000 000÷1米=4.8亿棵树。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