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 图1是春秋时期的铁器。春秋后期,铁制_______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农具
2. 图2是1965年在湖北荆州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回国后发奋图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
3. 图3是春秋争霸形势图。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
民族交融
( )1. 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D
A. 打制石器 B. 骨耜
C. 青铜铲 D. 铁农具
( )2.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D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天子依附于诸侯
C.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 )3. 《诗经·卫风·木瓜》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B
A. 牧野之战 B. 春秋争霸
C. 楚汉之争 D. 官渡之战
( )4. 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D
A.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 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 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 管仲的改革壮大了力量
( )5.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D. 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C
【难题5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材料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
译文: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写出这则材料中涉及的成语。该成语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些历史现象?
成语:问鼎中原。
历史现象:周王室衰微,得不到诸侯尊重;侧面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逐步瓦解;楚庄王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言外之意,是要与周天子比力量,有取而代之的企图,表明楚国实力强大。
【示例】如图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骨耜 B. 铁农具 C. 耧车 D. 曲辕犁
B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故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铁农具。
知识点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 )1. 如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A. 铁制器物开始出现
B. 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 铁制农具已经使用
D. 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C
( )2.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的耕作方式是
A. 耜耕 B. 牛耕 C. 人耕 D. 机耕
B
( )3.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
A. 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B.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C. 海外贸易兴盛
D. 集市上出现了纸币
B
( )4.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A. 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国
B. 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国产生影响
C. 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命令周天子
D. 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知识点二:王室衰微
A
( )5.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职位也不再世袭。这表明逐步瓦解的制度是
D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奴隶制 D. 分封制
( )6.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楚国国君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禅让制度开始解体
C
【难题6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的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C项正确。材料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分封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禅让制不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
( )7. 某同学利用如图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B
A. 西周分封
B. 春秋争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知识点三:诸侯争霸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 )8.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是
A
A. 军事力量 B. 经济实力
C. 君主才能 D. 文化教养
( )9. 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表明,决定诸侯称霸的根本因素是
B
A. 宗法分封制崩溃 B.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 铁犁牛耕的推广 D. 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10. 春秋争霸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中原各国同周边的戎、狄等族也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争斗。这个过程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D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 )11. 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
( )12.|唯物史观|“东周时期,周王室软弱无力,诸侯互相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性地决定中国发展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C
A. 诸侯国的变法与改革 B. 分封制土崩瓦解
C.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百家争鸣的出现
( )13. 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A. 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 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 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B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 )14.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C
( )15. 右侧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
A. 中华文明的演进
B. 农业工具的进步
C. 耕作技术的发展
D. 古代纹饰的演进
【难题15解析】“鹳鱼石斧纹陶缸”“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都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华文明成果,表达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演进。B、C、D三项只强调了某一方面,不全面。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这促进了私田的发展,牛耕渐趋普遍。牛耕技术的发展,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大大促进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侧重考查唯物史观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该时期先后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
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
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
(3)材料三中管仲是如何“相”齐桓公的?产生哪些影响?
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发展齐国势力。
影响: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