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0:5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16分)
古典诗歌是深深lào__①__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__甲__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由于在今天古典诗歌创作者渐少,所以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__乙__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__丙(一)__,脚步便会凝涩;__丙(二)__,岁月便会褪色;__丙(三)__,青春便会萎缩;__丙(四)__,心灵便会干涸__②__。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4分)
①________(A.珞 B.烙) ②________(A.hé B.hè)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4分)
甲________(A.积淀 B.沉淀)
乙________(A.潜移默化 B.耳濡目染)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段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①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
②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
③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
④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
A.③②①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二、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22分)
哨所的扁担
戴 墨
①那个夏天,我在哨所看见了那条扁担。
②我蹲点的哨所,不显山不露水,像长在深山之中的一条筋脉。哨所班长是个四级军士长,姓廖,个儿不高,很敦实,在哨所十几年了。
③风徐徐吹过哨所,所到之处一片耀眼的青翠。就在那一片耀眼的青翠里,我惊讶地发现了担在廖班长肩上的扁担!一个小战士小声告诉我,从哨所到洞库往返40多分钟的路程,都是廖班长一个人挑,别人要换他,他也不肯。
④整齐的队伍又出发了。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有一个担着扁担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挑担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一种重量,那是快被许多人淡忘了的姿势。
⑤山中的月色清凉如水,晚上睡不着转到院子里,我摸到了白天见到的那条扁担。这条竹制的扁担,已多处皴裂了,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兵。在这沉寂的大山深处,没人说得清扁担的年轮。
⑥记得有一天,我曾傻傻地问廖班长,想过当将军吗?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说话间,他蹲下来,拨拉着脚边的豆秧说,这是今年新开的一片地,土是从山上松林里一袋袋背下来的,等到成熟时节,战士们就能吃上毛豆了。哨所后的坡地上全是草莓,草莓年年自己串根,有四五千棵了,每年6月初开园。以前有个四川兵,在6月12日过生日。后来,哨所就把草莓开园的日子隆重地定在了这一天。
⑦廖班长说,那个四川兵真是个好兵,可惜因留队名额少没能留下。那一瞬间,我捕捉到他脸上掠过的惋惜。我理解一个班长的心情,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他就像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
⑧我想起大刚昨天讲的,他第一次探家的事儿。到家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系上围裙下厨房,准备露一手。老妈一脸“诚惶诚恐”,以前在家是饭不盛到碗里都不上桌的儿子,离家两年真出息了?老妈不放心地过来看了一眼又一眼,直到色香味俱佳的“可乐鸡”“糖醋鱼”“拔丝地瓜”一一摆上桌。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扯”下来了。晚上,大刚给老妈端洗脚水,没想到又把老妈惹哭了。看老妈流泪,大刚说自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自己为父母做的本来都是平平常常的一点小事,没想到他们却感动成那样,可见自己当兵前多么不懂事。他说很奇怪,好像突然发觉自己变了。那种“变”,是他当兵前无法想象的。大刚说,在家休假那些天,他做梦都想哨所,更想廖班长。
⑨一天早饭后,趁战士们更换迷彩服的工夫,我偷偷把扁担担在肩膀上,结果连一只桶也没担起来,我的狼狈相没有躲过廖班长的眼睛。我慌忙把目光望向别处。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花,那金黄的花冠像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我说,我可以带一棵回去栽到阳台的花盆里吗?廖班长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温室里养不活太阳花。
⑩周末晚上,廖班长他们的清罐工作告一段落了。开完班务会,想到明天我就要下山了,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哨所的夜色还是那么清凉。在清凉的夜色中,我又看到了那条熟悉的扁担,一条刻满了岁月凹痕的扁担,一条默默负重的扁担。
恍惚间,我觉得廖班长这个普通老兵,多么像这条扁担。廖班长负重的身影,默默穿过哨所的小路,穿过那一重重山峦时,他和肩上的扁担何曾分开过?
(有删改)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这篇文章围绕哨所的扁担,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组织材料,塑造人物形象。
B.文章第①段到第⑤段多次提及“我”看到扁担时的心理,暗示它的“不一般”。
C.廖班长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临别前“我”“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D.文章篇末点题,揭示廖班长对哨所扁担的深厚感情,首尾呼应,构思十分巧妙。
3.文章主要写了廖班长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4.文章第⑧段写大刚探家的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扯”下来了。(赏析加点词语)(3分)
(2)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花,那金黄的花冠像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赏析句子)(3分)
6.题目《哨所的扁担》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7分)
中学语文要重视培养词典阅读能力
①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经指出,要想学好语文,仅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两个好习惯,一个是每天阅读,另一个是勤查辞书。
②查词典的意义很大,但词典不仅要会查,还要会读,读比查的含义更丰富。“查词典”重在“翻动、检索”,属于信息检索能力。而“读词典”重在阅读,这种学习行为的机理更复杂,学习内容也更丰富。读词典是阅读工具书的行为,学生通过对词典凡例、查询路径的学习,形成工具书阅读能力。
③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词典阅读还远不止于此。它是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词语、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的过程。
④汉字、词语数量多,义项更多,蕴含着丰富的语理,运用起来更是千变万化。如果只靠机械识记,学习效率不可能提高。只有理解汉语生成、建构与运用的原理,特别是使词语学习实现结构化,汉语词语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学生记忆、理解、积累词语才能不那么难。
⑤比如“厚”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字最开始在造字时,表示山石、地壳很厚。先人通过对山石、地壳厚度的感知,进而扩大意义使用范围,形成了“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这个义项。当我们看到物体厚重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敦实、可靠的感受。这种感受引申到其他认知领域,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比喻义,包括感情深、家产富有等意思。学生理解“厚”字不同义项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学生将所学知识做迁移,就可以理解“厚今薄古”中的“厚”是“推崇、重视”的意思。学生自主建构出对“厚今薄古”一词的理解,其效果比机械记忆要好得多。
⑥我们常把词典称为“不说话的老师”。这位老师思维严谨、博大精深,查词典就是向这位老师请教,而读词典则是与这位老师深度交流。近几年,大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下降的,语言贫乏、用词不准、词不达意现象比比皆是。因而,中学语文要高度重视词语学习,而读词典则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学生在不断阅读词典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自主创造和深度学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文章主要从查词典和读词典两方面阐释了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
B.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他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中“厚”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
D.文章末段揭示大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现状,借此指出阅读词典的必要性。
8.为什么要重视培养词典阅读的能力?请简要分析。(6分)
9.成语“短兵相接”“兵强马壮”“纸上谈兵”中“兵”的义项各不相同。请根据链接材料,结合文段内容,解释“兵”这三个不同义项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6分)
【链接材料】
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貌)。(《说文解字》) 小篆为:
三、写作(4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坚强是什么?坚强是风雨中的昂首,是跌倒后的爬起,是失败后的重新开始;坚强是不懦弱,不屈服,不退让,不放弃;坚强就是刚强,就是坚毅,就是不可动摇,不可摧毁……
请以《多一点坚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
一、1. (1)① B ② A (2)甲A 乙A
(3)虽然在今天古典诗歌创作者渐少,但是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4)C
二、(一)2. D 点拨:文章主旨是塑造廖班长的形象,而不是表现“廖班长对哨所扁担的深厚感情”。
3. 在行军中一个人挑担;开荒垦地种植;惋惜无法留住好兵。
4. 插叙大刚的变化,凸显廖班长的育人之功,突出军队对人的重塑作用。
5. (1)将适用于“糖丝儿”的“扯”巧妙地用于描写老妈(或:运用粘连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妈被儿子感动,一直想忍还是忍不住流泪的心理历程。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太阳花在恶劣环境下开得热烈的情状,与上文“我”的狼狈相形成反差,蕴含着磨炼使人成长的道理。
6. 指刻满岁月凹痕、默默负重的扁担;又指像廖班长一样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自觉培养下一代军人,具有勇挑重担精神的军人。
(二)7. A 点拨:文章主要从读词典方面阐释了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
8. ①能在学习词典凡例、查询路径中形成阅读工具书的能力。②能在学习词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③能在自主创造和深度学习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9. “兵”的本义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军事或战争”等新的义项,如:纸上谈兵。
三、10.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