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6: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论语》十二章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那么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重点词语。
2.识记有关顾颉刚的文学常识;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重点)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等语言特点。(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大胆质疑的精神,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重点)
顾颉[jié]刚 (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主要作品《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汉代学术史略》等。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二、整体感知
1.字词学习。
2.圈画文中的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程颐yí 塾(shú)师
张载zài 譬pì如
虚妄wàng 停滞zhì
折zhé 扣 流俗sú
墨mò守 步骤(zhòu)
折叠zhé
折腾zhē
折本sh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多形容观点、情 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理清文中结构层次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三、课文精讲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
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对中心论点起补充和证明的作用。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
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作用:
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论据,
这就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引用两则名言有何作用。
引用论证的作用
引用……的话 论证了……的观点 从而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5.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6.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构成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7. 第3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是怎样的?
四、归纳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拓展提升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就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课时
一、新课讲解
第一层(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2.第4段的中心在哪一层?为什么?
3.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的作用 通过列举……的事例 论证了……的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具体、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列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说,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的观点
列举“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论证“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
使作者的观点(学则须疑)更具体、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课文精讲
5.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1)对比论证的作用 通过将……与……进行对比 从正反两面论述了……的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将有无怀疑精神对于学问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 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一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6.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一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的作用 引用……的话 论证了……的观点 从而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7.第6段中列举戴震幼时读书的事例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的作用 通过列举……的事理 论证了……的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具体、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通过列举戴震幼时读书的事例 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 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具体、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二、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
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示例: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三、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作者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四、强化训练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④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点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用事例来证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