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一、猜猜谜语,导入新课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猫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郑振铎
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二、朗读品味,聚焦情感
第三只猫在“我”们家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自由朗读15、16自然段,进行思考)
若有若无
来得可怜
活得可怜
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先要写另外两只呢?
铺垫
对比
思考
芙蓉鸟被害案(小组合作讨论)
一、案发现场情况:
二、犯罪嫌疑人: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
(一)、案发前的表现:
(二)、案发后的表现: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2、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第三只猫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五、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冤 案
案件定性: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齐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反思篇
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如果说仅仅是关爱生命,同情弱者,作者更应该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收养流浪猫,而为什么却说永不养猫呢?
文章当中的三只猫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喜欢太阳
如果把这三只猫都看成有生命的个体,你认为这三只猫都喜欢太阳说明了什么呢?
老师的话
任何生命体都有享受阳光、温暖、生命乐趣的权力。前两只猫的生命衰弱都残酷的出现了,这不是我造成的,而第三只猫遭遇最可悲,当他正在享受生命乐趣时,却被“我”无情棒打,它无力反抗,最终死在屋脊上,我的行为是对生命无情的虐杀,更是对生命权利的无情剥夺,这让我有负罪感,让我永远难忘,所以我家永不养猫。
有的人也残杀过小动物,却没有这种负罪感,作者不但有,而且这种负罪感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痛苦,为什么?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动物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老师的话
作者作为当时文化人中的一员,天生就有一种反思精神。当时的文化人弘扬自由、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剥夺生命的自由和权利是当时文化人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而作者却做了自己最不能容忍的事,这与他提倡的价值观完全相悖,所以说作者内心充满了负罪感,只要有猫的出现,这种负罪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作者从此不再养猫。
三、深思感悟,发表看法
当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时,也许多了一份思考,请谈谈你的心灵感言。(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小结
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不要让任何一枝草的死亡都成为人的死亡,任何一只猫的亡失都成为人的亡失......
四、作业布置
将“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进行扩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小猫临死前的心理过程。(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