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0:2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3课 五四运动
1、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与直接原因。
2、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3、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归纳其历史意义。
4、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
导入新课
每年五月四日,我们学校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政治上: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卖国求荣,连年混战,广大人民日益不满。
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背景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2、时间:
3、地点及主力:
4、口号:
1、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口号
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上个世纪五四运动老照片
誓死
拒绝
体现了运动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逮捕在街头讲演的北京大学学生
老照片:“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合并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原因
(1)内部: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外部: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2.表现
(1)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3)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时间:6月5日
主力:工人群众
地点:
形势: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北京
上海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3.结果:
1、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意义
在汹涌的浪潮下,学生已被放出,三个卖国贼被罢免,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我们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从前罢工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优待,而这一次是为了国家利益进行大罢工,大钊先生说我登上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往后我还会在这个舞台上发光发热!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的性质
特点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革命性
广泛性
进步性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自主学习4:阅读课本61页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第14课》
材料二:“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被《新青年》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毛泽东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
新?
名称 任务 领导阶级 方向 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并完成表格。归纳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传承五四精神
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爱国主义精神
检测提升
1. 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B
2.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C
2、下列口号或言论出现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的是( )
A.“还我青岛”
B.“自强”、“求富”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
bc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d为戊戌变法时期的口号。
3、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是( )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
C、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推动并领导
D、广大人民的彻底觉醒
C
B
5.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首先举起“五四”火炬的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
C.青年学生 D.商人
C
6.有位西方史学家说:“《凡尔赛条约》最终没有中国的签名,他们,中国人,竟拒绝了我们,世界的统治者——西方世界的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国际地位提高 B.与会代表的积极努力
C.五四运动的推动 D.政府维护主权的强硬政策
C
7.“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关于材料中“新的救中国的出路”指的是(  )
A.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A
1.“外交失败,皆由少数卖国贼所为。……山东问题,关系我国命脉,鲁亡国亡。乞电巴黎专使力争。宁可退出和会,否则誓死不认。”(5月13日《南京上新河全体国民要求严惩国贼拒签和约电》)这一电文可以佐证(  )
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不合理性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二次达标
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关于五四运动的信息是(  )
A.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B.学生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C.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3.马星驰先生用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如图)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C.运动中心和主力的转移
D.北京市民的广泛拥护
B
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D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五四运动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地点及主力
北京(学生)
上海(工人)
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结果:
前期学生运动遭到镇压,后期工人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阶段:北京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爆发
经过
意义
时间:1919年5月4日
第二阶段:上海
主力:学生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