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23: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集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范围∶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包括《崇文总目》《新唐书》《宋史》等。《历代名画记》对后代画史撰述影响甚大,包括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等都以续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荣。
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画论史传,别出机杆,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品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热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西记》卷四至十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神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禹家小传有助于唐代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班级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对“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并重,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和“画尽意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意”的阐述,这不仅与中晚唐的意境理论相关,还影响了宋代以后写意画的传统。因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在画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十分值得挖掘。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画史撰述影响最大。
B.张彦远能够完成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与他的家学和个人学养有关系。
C. 《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为画家小传,这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关系密切。
D.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谢赫“六法”思想,并对六朝的画论进行总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的文学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B.作为学术论文,文章引用一些表述,如引用“三相张家”指出了张彦远的显赫家世。
C. 文章的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横向并列,最后对全文总结。
D.作者认为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研究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独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果显著,其绘画理论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B.张彦远不仅擅长对绘画作品鉴赏,还研究绘画理论,熟知诗文,了解许多文学史料。
C.当今的学者可以通过《历代名画记》研究唐代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诗人的生平事迹。
D.依据《历代名画记》的山水画的史料,作者否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母亲洗澡
乔叶
①“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
②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
③“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
④“瞧您说的。油都比水贵。”
⑤“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才买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⑥“是葵花杆油。”
⑦“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
⑧“是,是。”
⑨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
⑩“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 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 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掬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
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
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
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地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
“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
“那可是。”她慨然道。
“大孙子不亲”
“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
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宛。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操的,根本不知道害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里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
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
“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
“你个龟孙,花铺起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
母亲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署,母亲则是中了风。
中风后,母亲的后遣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
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
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祥是∶那是啥好地方 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
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地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
“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
“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
“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
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
“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
“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
“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
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风,也不错。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画线部分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表现出母亲口齿伶俐;句式上,多为短句,语言口语化。
B.洗澡时,母亲要“水小点儿”;不顾及酷暑天气,去地里捡玉米,这些都表现出母亲淳朴节俭。
C.小说运用了一部分方言词汇,比如“恁”“龟孙”“挑事儿精”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母亲热爱生活,对生老病死较为达观,但她对医院、女儿的看法,则体现出其传统守旧的一面。
5.文中写母亲“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有何用意(6分)
6.探究文末“这就不错”“也不错”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日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谐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教于秦”景鲤出,幞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懊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 ”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山. 不住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5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5分)
11.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阐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进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颌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 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3.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自己沉醉在钱塘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满怀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仲,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3)“雨”常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请写出诗词中带“雨”字的句子“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_①_。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嘎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 ② 。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作者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国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_③__,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 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1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将目光聚集于那些时代楷模时,敬意会油然而生。张桂梅值得致敬,她扎根边疆教育,用40余年的无私奉献,为许多女孩带去改变生活的希望;袁隆平值得致敬,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陈红军等成边英雄值得致敬,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每一位英雄人物都值得致敬,还有许多平凡的人物也值得致敬。
请以“致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语文月考题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6题答案】
【答案】4. A 5. ①引发母女间对话,表现母女亲情;
②引出下文伤疤的来历和中风等情节;
③插叙,宕开一笔来写,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摇曳多姿;
④更全面地表现母亲的人物形象。
①“这就不错”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我”虽失去了父亲,仍因拥有母亲感到幸福与安慰;
②“也不错”进一步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虽然母亲身体不好,也有缺点,但“我”对母亲始终有深沉的爱;
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我”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知足;
④表现生活中普通人的朴实、自足,具有普遍意义。
7.C【解析】“死父”为“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是“献之”的谓语,“太子入”是主谓结构,“便”后断开,排除A项。
8.B【解析】《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9.D【解析】“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10.(1)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与”“西”“救”各1分,句意1分)
(2)(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隘”“弗”“夺”各1分,句意1分)
11.①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②昭常率兵驻守东地。③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请允许我回去问问他。”太子老师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办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12.A【解析】“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
13.①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②《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励志高远,一腔青春热血,神采飞扬。(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4.(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示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示例二: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示例三: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示例四: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示例五: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字、别字,该句均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15.A【解析】画线句与A项中的“像”都表示比喻,B项中的“像”表示作比较,C项中的“像”表示推测,D项中的“像”表示举例。
16.①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②还深刻影响创作
③二者形成合力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致敬
2014年8月31日,人大表决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英雄事迹更应被传颂,英雄精神更应被传承,我们应该缅怀英雄,致敬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崇尚英雄。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近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八路军五战士勇跃狼牙山,鲁迅弃医从文拿笔唤醒中国人,钱学森放弃美国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屠呦呦潜心钻研终成硕果。饮水思泉,不忘来路,在我们享受着和平的安逸的同时,更应铭记英雄,致敬英雄,崇尚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捍卫英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需要英雄,一个先进的国家需要先锋。现如今,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抢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人质疑……种种不尊重英雄的言论被发表出来。对此我认为,任何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言论及行为都应被谴责、被严惩,我们绝不能让英雄流泪又流血。一个时代对英雄的看法,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英雄是用来歌颂的,不是用来诋毁的。英雄,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有着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要实现奋斗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为此,我们都应致敬英雄,捍卫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学习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人们强大的精神目标。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最深沉的思念,是追随,是传承。见贤思齐,我们要学习英雄“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学习英雄“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著《左传》,孙子膑脚修《兵法》……历代英雄宁折不屈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我们还应学习英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即使做不到“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也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引领者。作为英雄的后辈,我们应该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致敬英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