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7 07: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语文·新课标(YW)第一单元复习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复习重点┃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成语的正确使用;识记文中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3.掌握如何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掌握对比写法的作用。
5.掌握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6.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基础积累┃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
(1)《忆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她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_______ 作家。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 (国别)作家。
(3)《山中避雨》的作者是_______ 。
(4)《风筝》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 家、 _______ 家、革命家。冰心谢婉莹儿童文学马克·吐温美国丰子恺鲁迅周树人思想文学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基础积累2.文体知识填空。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常见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我看着你(节选)
……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阅读理解┃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 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题指导]
概括六要素的题的难点在于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首先应给事情正确划分层次,概括时要首先确定每个阶段的主要人物是谁,让这个人物作主语,然后简要陈述其主要活动即可。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4.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起到什么作用?
? [答题指导]
要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答。一般答题模式是:通过……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主题思想等)。
【答案】 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醒人们要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爱倾听(节选)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的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给女儿买了一支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箫。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楼下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我想,应该好好与楼上楼下的住户谈一谈。但临到他们的门口,我又犹豫了,谈什么呢?让他们不要再发出噪音?可楼下的那个住户,破摩托车就是他们的饭碗;楼上的那个住户,箫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难道我要他们放弃饭碗放弃希望?我不忍开口,他们也不会答应。
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朋友笑眯眯地听着,然后问我:“你觉得我居住的环境怎么样?”我说:“就是觉得你这里清静,所以叫你帮我找住的地方。”朋友得意地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在我家里坐一个小时,感受一下。”
……
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奇怪的是,再听楼下摩托车的轰鸣,我没觉得刺耳,而是觉得欣慰,这对下岗夫妇今天又有生意了, 又有收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而再听楼上的箫声,我也能听到小女孩的进步。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语文·新课标(YW)第1单元┃ 阅读理解5.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1)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
(2)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 [答题指导]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重点词语其实就是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中心思想的词语。答含义时要看上下文,原文中往往有可以作为答案的词句。答作用的一般模式为:某某词语生动地表达(或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第1单元┃ 阅读理解语文·新课标(YW) 【答案】 (1)指楼上楼下的吵闹声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音的难以阻挡以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烦躁。
6.结尾一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答题指导]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常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记叙文中出现的抒情或议论往往是为了点明所描写的人物或叙述事件的意义,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文章的主题等等。回答时要结合选文仔细揣摩。
【答案】 议论。点明主题。第1单元┃ 阅读理解语文·新课标(YW)7.自我介绍与提问。
(1)我们在平时与人交流(特别是初次与人见面)时,通常少不了要自我介绍。为了深入了解对方,又少不了向对方提问。“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你校开展校园法制教育活动。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你,被派去邀请当地派出所所长来校主讲法律知识讲座,采用以案例说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你该怎么说?
?┃口语交际┃第1单元┃ 口语交际语文·新课标(YW) [答题指导]
作为初次见面的邀请者,首先应该简洁地自我介绍,然后向对方提出邀请。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同时语言要得体。
【答案】 示例:所长叔叔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我校决定在“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举行法制教育活动。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校想邀请您到我校来给大家搞一个法律知识讲座,以案例说法的形式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不知您有没有时间?
第1单元┃ 口语交际语文·新课标(YW) ②班会结束后,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要求两个问题的角度不同)
? [答题指导]
提问时应该注意三点:①问题要简洁;②提问要紧扣采访的目的;③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在内容上,可提问对方对一些有关现象的看法,可以询问有关主题的知识等。  
【答案】 示例一:现在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冷漠,流行过洋节,您对此如何看待?
示例二:国家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您能说说这样做的意义吗?
示例三: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一现象?第1单元┃ 口语交际语文·新课标(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