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20 虽有嘉(佳)肴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情境导入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学习目标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作者名片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作品介绍读准字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yáoqiǎngyuèxià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听出停顿读好停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准确翻译 1.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的翻译,并将不懂的字词圈出来。
2.抽出每组小组长,每人翻译一句话;其他小组有不懂的字词可举手提问。 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①嘉(佳)肴 :美味的菜。
②旨 :甘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善:好处。
⑤是故:所以。
⑥困:不通,理解不了。重点词语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①自反:反省自己。
②自强:自我勉励。
③故:所以。
④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⑥其:表示揣测 。译文: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和学的关系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主探究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合作探究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类比论证。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合作探究3.概括本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合作探究 分析课文第一层: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问题探讨明确: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分析课文第二层: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问题探讨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分析课文第三层:“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问题探讨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小结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说 “教学相长”给我们的启示。 例:关于“教学相长”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和同桌,我的语文学得好,我的同桌数学学得好,我们之间互相帮助,结果,我们两人的总成绩提高很快。这说明教和学两方面的确能互相影响和促进,都能得到提高。 拓展延伸例: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例:“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字词归纳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5、文言句式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虽
有
嘉
(佳)
肴 嘉(佳)
肴弗食
不知其旨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 学然后
知不足
教然后
知困
自反 自强 教
学
相
长1.通假字
《兑命》曰 通 , ?
答案:“兑” “说” 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当堂检测2.一词多义
(1)学
(2)知
(3)其
答案:(1)学习/教 (2)了解/知道 (3)代词,代指“佳肴”/表揣测的语气词( )( )( )( )( )( )3.古今异义
(1)虽有嘉(佳)肴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主旨,要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困难
答案:(1)即使 (2)甘美 (3)不通,理解不了﹒﹒﹒4.词类活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吃﹒5.特殊句式
(1)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
(2)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此”前置)
译文: ?
答案:(1)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6.名句默写
(1)虽有嘉(佳)肴,弗食,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知不足, ;知困, 。故曰: 。
答案:(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也7.走进课文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文章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答案: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做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积 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