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20: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__
题次 1 2 3 4 5 6
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不缀(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nì)死 D.劳碌(lù) 慰(wèi)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宽厚 悲衰 周济 豪绅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佃农 衙门 高粱 通辑 D.仁慈 妯娌 竭力 欺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任劳任怨,为我们做这做那,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
B.有些生意人为富不仁,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生财致富,实在可恶。
C.90 多岁的祖母仍然不辍劳作,我们劝她好好休息,但她却说自己劳动惯了,歇不下来。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上午第一节课就昏倒了。
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①母亲把饭煮了,( )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她身体高大结实,( )能挑水挑粪。
②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 )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勉强过得下去。
A.①既 因为 也 ②不仅 所以
B.①也 因为 也 ②因为 所以
C.①既 由于 又 ②但是 因而
D.①还 因为 还 ②可是 也
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和蔼”“慈祥”“悲惨”“慰勉”都是形容词。
B.“宽厚仁慈”“含辛茹苦”“衙门差役”的短语结构类型是相同的。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一句的主干是“这是事情”。
D.“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一句是转折复句。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以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努力行善爱惜身体,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②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地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
⑤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
⑥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
A.⑤⑥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⑥②① C.③④②⑤⑥① D.⑤⑥①④③②
仿写。
从小到大,在我们的印象里,母亲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会。饿的时候,母亲会给我们食物;冷的时候, ;受伤的时候, ;喜悦的时候,母亲会和我们一起分享。
对联创作。
1944 年 4 月 10 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朱德的母亲撰写一副挽联。
示例: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古有“扇枕温衾”等 24 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等当代中国 24 典范。请你也讲一个你熟知的关于“孝”的故事。
(2) 最近,学校开展践行《弟子规》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0 字左右)
(3) 活动中需要你从三个不同方面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说说下列语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1)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2)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3)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 “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 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 对上面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议论 B.记叙、抒情 C.议论、抒情 D.抒情、描写
(5) 对选文第三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
B.用设问形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
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
D.它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名字
我懵懵懂懂地长到 19 岁,竟还不知道母亲的名字。这种事情在我们那个偏远的小村,没有人会觉得奇怪。
后来我参加了高考,有好几张表格要填到母亲的名字,这使我颇感为难,幸而在户口簿上查到“高杨氏”三个字,便无可奈何地把这个称呼当成了母亲的名字。然而,从那以后,我时时记起母亲慈爱的目光和温馨的微笑,记起母亲两鬓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痕,也便时时感受到一种良心和灵魂上的谴责。
其后我考入山东师大,父亲又病逝,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人。到学校后给谁写信呢?我知道母亲虽然不认识字,可是当她收到我的来信时,会用手触摸,用心去“阅读”,而当她把信塞到枕下,便又会在每一个不眠的夜晚见到远方游子的面影。我思忖良久,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问母亲有没有名字。
母亲听了一怔,然后笑笑说:“多年没有人叫过了,又提它做啥?”
“我到学校后写信给您。”
“庄上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儿,”母亲喃喃地说,“我收不着你的信。”
我这才知道母亲原来有过一个名字叫“杨瑞蓉”,这个名字曾经伴随她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嫁到高庄后,母亲便失去了它,再也没有人叫过了。可是她挚爱着自己的名字,“杨瑞蓉”三个字一直深深地藏在心底,40 年来不曾忘记。
现在每当我要写家信时,便不禁对着稿纸发呆。寄给谁呢?母亲虽然有过一个美丽的名字却又已失去!她永远不可能体味远方独生子来信时的那份惊喜和欢悦,她能做的只不过是佝偻着被多年生活的重负压弯的身子,在空寂的院子里来回走动,或是倚靠着村口那堵泥墙,向远处灰黑色的树木长久地眺望……
每每想到这些情景,我的手就不知不觉把“杨瑞蓉”三个字写下来,我触摸着字面,却如抚摸着雄浑粗厚的黄河水。
(有改动)
(1) 本文按 记叙,能体现这种顺序的词语有 、 、 。
(2) 第二段中,作者说“时时感受到一种良心和灵魂上的谴责”,这是为什么?
(3) 第七段中加点的“失去”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4) 体会第三段和第九段中“触摸”的不同含义,填写下面的横线上。
i 母亲触摸: 心中:
ii 作者触摸: 心中:
1. D
2. D
3. D
4. D
5. C
6. B
7. 示例:母亲会给我们温暖;母亲会帮我们包扎伤口
8. 略
9.
(1) 示例: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他的家里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 示例一:小明,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你是践行《弟子规》的典范,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示例二:小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弟子规》的精髓之一,我们应该遵从,但也要活学活用。你应该主动和妈妈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相信妈妈会尊重你的意见。
(3) 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
10. 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上采用了反复的形式。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11. 不能。因为“创造了”是说明过去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创造着”是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创造。
12.
(1) 对母亲朴素的阶级感情的肯定与赞美。
(2) 对母亲理解自己、深明大义的感动与感激。
(3) 对未能报答母亲的遗憾与歉疚。
三、复合题(共2题)
13.
(1) 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 “无法补救的”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能做到的”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表达了“我”对母亲“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
(3) 句中的“是”“只是”“正是”三个词语,由爱母亲推广到爱所有的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所有的劳动人民,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4) C
(5) B
14.
(1) 时间顺序;后来;其后;现在
(2) 自己生活在母爱里,却不知道母亲的名字。
(3) 指村子里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没有人叫过母亲的名字。
(4) i 儿子的来信;思念游子
ii 母亲的名字;感激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