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朱德,字 ,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修葺 造诣 豌豆 碾转反侧
B.迸裂 通揖 聊叙 为富不仁
C.同盟 瞩目 威胁 和睦相处
D.踌躇 浚工 鼓励 节衣缩食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佃农(tián) 衙门(yá) 绯红(fěi) 油光可鉴(jiàn)
B.溺死(nì) 妯娌(zhóu) 蛮横(héng) 抑扬顿挫(cuō)
C.畸形(jī) 周济(jì)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D.不辍(zhuì) 教诲(huǐ) 解剖(pōu) 深恶痛疾(wù)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据朱德回忆,母亲的勤劳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 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母亲这样地整日劳lù 着”。朱德从中深受教育,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母亲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朱德从私shú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 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他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母亲宽厚仁慈的性格给朱德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朱德赞美母亲的这种美德,实质上体现了朱德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②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③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材料二: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咏 通讯员易培)
昨日,中国孝感孝文化网上展示馆正式上线“开馆”。据悉,这是全国首个孝文化网上展示馆,网民在网上就能“游览”孝感的孝文化景点,领略孝文化魅力。
材料三:漫画(见图)
(1)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30 字左右)
(2) 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
课内精读。
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 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3) 作者感谢母亲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
课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扁担
韦世平
①曾记得,母亲的扁担仿佛就是一支永远也压不弯的笛管,奏着悦耳的歌谣,一年四季,从母亲的肩头轻轻飞扬。孩提时,我总爱随着母亲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尾随聆听她肩上扁担那“吱呀、吱呀”的声调。
②春夏,挑肥、挑苗、挑种子,扁担跟着母亲走向山岗,走向田野,走进烈日中,走进暴雨里,和着滴滴答答的汗珠洒下一路勤劳的音符和无尽的期许,留下一路耕耘的足迹和满满的信心;秋冬,挑水、挑柴、挑谷子,扁担跟着母亲走出稻田,走进粮仓,走在寒风中,走在旷野里,和着滴滴答答的汗珠淌下一路收获的喜悦和几多的艰辛,滴下一路过往的季节和梦想的延伸。
③母亲的扁担在母亲走时,它便跟着母亲歌唱,年年岁岁;在母亲停时,它便跟着母亲歇息,岁岁年年。夏挑酷暑不觉累,冬挑三九不畏寒,挑出母亲一辈子的辛酸和幸福,演绎着母亲一生的故事。
④母亲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母亲用过的扁担有十几根,其中有一根很小也很短的,是母亲儿时的专属品,母亲一辈子只念了两年书,小小年纪就和外公外婆干苦活,这根扁担就是外公根据母亲的身高定做的,轻便、结实、有韧性,正好适合母亲矮小的身材,使用起来很方便,在日常劳作中,它成了母亲的至爱和形影不离的搭档。
⑤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产力低下,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扛。扁担在那个年代,在每个家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坳里,当年没通公路没通自来水,没有电视没有打米机,山高路遥林深,母亲就靠着扁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那些年,父亲在外工作,家中只有母亲一个主要劳动力,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母亲身上,别看母亲身材瘦弱矮小,干起活来可顺溜利索,有股倔强气,不服输,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母亲说到做到,把家里的生产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落于人后。
⑥记得那时全村的用水都靠着山脚下的一口水井,每天天刚麻麻亮便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原来是母亲和乡亲们披着晨曦去挑水去了,挑完一担又一担,等到水缸满时,母亲擦了擦汗,又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早饭搞好,她又挑着竹筐去山上干活。挑粮,挑水,挑粪,挑土,挑柴,挑猪食……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口,年复一年,扁担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肩膀。
⑦母亲善良、纯朴、正直,她用辛勤的劳作养活了我们一家人,而她自己也吃尽了生活的苦头。记得那是个下着霏霏细雨的冬日,我和母亲去赶集,因为山路崎岖泥泞,走到半路时母亲不慎摔倒,挑去卖的那担大米白花花地撒了一地,幼小的我欲跑去扶母亲时也滑下山去,身上带去卖的二十多个鸭蛋全部摔烂不说,脸上、身上多处被荆棘划伤,母亲没有过多责备我,只是无声地掉泪,最终,母子俩无奈返程回家。
⑧还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母亲带着我去田里收糯谷,不多时就打了一担谷子,母亲挑着谷子在前,我提着镰刀高高兴兴走在后面,突然母亲的身子向右倾斜,那担谷子重重落在地上,还好只有少量谷子泼出,母亲说,太累了,歇一会儿再走,我跑过去说我来挑,却被母亲制止了,她说:“你还小,等长大再挑吧。”
⑨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母亲的扁担,一头挑着悠悠远去的时光,一头挑着渐渐长大的我们兄弟。扁担压弯了母亲的腰,压扁了母亲的岁月,成就的是我们儿时的梦。慢慢懂事的我,也想在母亲身边多尽一些孝道,无奈山高水远,身不由己。我知道那“吱呀、吱呀”的声音,让母亲的肩膀不知磨破了多少层皮,也是母亲孤单穿行在寂静的山路上,因劳累过度而情不自禁发出的声声叹息。泪眼朦胧中,我似乎看见母亲佝偻着腰,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崎岖的小道上,在空旷的田野里,艰难地行走,跋涉……
⑩后来,母亲的背越来越驼,肩膀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扁担不堪经年累月的负重,变得越来越弯。扁担弯了,母亲老了。
再后来,家乡富裕了,母亲也由外主内,每天含饴弄孙,悠然自乐。那些陪伴母亲几十年的扁担,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涯,静静躺在角落里,沾满了厚厚的灰尘,似乎在窃喜女主人终于给了它们歇息的机会。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试简单分析。
(2) 围绕“母亲的扁担”,作者具体叙写了几件事?阅读文章第⑥~⑧段,试简要概括。
(3) 揣摩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心里想说的话描写出来。
母亲说,太累了,歇一会儿再走,我跑过去说我来挑,却被母亲制止了,她说:“你还小,等长大再挑吧。”
(4) 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
(5)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请简要概括。
写作训练
课文运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线索清晰,结构严谨。请你围绕“母爱”这一话题,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采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150 字左右)
1. 玉阶;革命;政治;军事
2. C
3. C
4. C
5. zhǔ;碌;塾;zào
6. 本文在以母亲“勤劳的品质”作为明线的背后,还有另一条线,那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围绕这条暗线,叙述了“我”从幼年受到母亲熏陶而养成许多好习惯,到少年受母亲激发而发愤求学,再到青年获母亲支持参加革命,直到母亲逝世的成长过程。
7.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结尾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9.
(1) 自古以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很重视孝和孝文化。
(2) 内容:这组漫画是由左右两幅具体的漫画组成。左边的漫画中,年轻的爸爸妈妈正一人一只手拉着一个小男孩走在路上,另一只手指着前方说:“爸妈带你上公园。”右边的漫画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左边一位老太太,右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大爷,都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走在路上,说:“你带爸妈上公园。”下半部分是冒着烟气的汽车尾部,只见车内传来“我没有时间!”寓意:揭示了孩子小时,父母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孩子长大后忙于工作,不在乎老人的要求,对老人不尽心尽孝的现象。呼吁儿女们多陪伴父母,孝敬父母。
10.
(1)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 这句话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于平白中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3) (1)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2)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1.
(1) 内容上:此句是点睛之笔,概括了母亲一辈子以扁担为伴,虽然艰辛却幸福的事实。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母亲与扁担的故事。
(2) ①每天早晨母亲用扁担从水井挑水回家,装满水缸;②母亲用扁担挑米赶集,不慎摔倒,米洒一地,“我”想扶她却摔烂鸭蛋,母亲并未责怪“我”,“我们”无奈回家;③“我”随母亲去收糯谷,担子太重,母亲不得不歇息,“我”想帮她却被拒绝。
(3) 示例:妈,我已经不小了,我想为您分担,想让您休息一下,哪怕是短暂的休息。妈,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我没什么能报答您的,只能在您身边,为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作者把母爱夸张地比作长江水,把儿女对母亲的孝敬比作扁担长。将“长江水”与“扁担长”进行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母爱的深沉、悠长,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母亲及母爱的赞美,以及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
(5) 本文以母亲的扁担为线索,叙写了母亲一生与扁担相依相伴,用扁担挑出一辈子辛酸和幸福的故事,赞美了母亲勤劳能干、倔强慈爱的优良品质,歌颂了时代的进步和家乡的幸福生活。
12. 例文:那天,学校组织春游,我很早就起来了。我已经把要带的东西全部带上了,可是妈妈还在说:“面包带上了吗?手帕带上了吗?水果带上了吗?……”真是没完没了。我已走出了家门,妈妈还在唠叨:“路上小心汽车,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别扭……”这唠叨声,让我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用心呵护,她的唠叨就是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