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堂名师章节精讲: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19页,领读、深度、精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堂名师章节精讲: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19页,领读、深度、精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6 22: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悦读主题 吟诵青春       应用指数:☆☆☆☆
青春是茧,我们是蝶
洛忆槿  
明明不想改变,却终究逃不过被改变的命运。敏感的心灵早已在时光的打磨下变得麻木。原本的棱角已被磨合的圆润。于是,锋芒毕露的人也只不过是成了盗版中最别致的一个。
突然觉得青春像是一场梦——而我们都是那些还没破茧而出的蝶。
青春,纯白色的丝织起纯白色的梦。纯洁的不带一丁儿瑕疵。
而我们都是织梦者,怕尘世将肮脏的灰黑色掺进我们洁白的梦里。于是一层又一层,细细的丝织成了厚厚的梦,将脆弱怕受伤的自己织进了梦里。
然而,当最后一丝阳光也无力穿透这厚重的茧时,又开始后悔了。
我后悔了。
孤独,孤独的感觉蔓延开来,然后再慢慢占据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空间。
不敢大声呼喊,怕搅动了平静湖面下的波涛汹涌,漾出一地的悲伤来。
呵,算是自作自受吗?到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呢!——多么可笑!
于是,想要撞破这层茧,一下又一下。可什么时候,茧变得这般坚硬?像车窗的有色玻璃,你看得清楚外面,外面的却看不清楚你。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如同玻璃一样尖锐的茧,每撞一下都那么振地有声,震得我小小的空间晃荡作响。
空间仿佛在缩小呢。孤独感被挤压的不断膨胀,膨胀,却始终撑不破这层茧,梦一般厚重的茧,自己亲手织成的茧。空气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孤独占据,浑浊的感觉压的眼皮沉重地抬不起来。
仿佛有光了,有树叶窸窣作响的声音。
终于,当坚硬的茧如同风化了的石头碎了一地,当一地的碎片闪亮地折射出绚丽的希望,青春的尾巴却戛然而止,像是被硬生生割掉的一段截面。
我在折射出的光线中看到了血肉模糊的自己。
我们刚刚血肉模糊地奔赴了一场青春的葬礼,却又要匆匆地开始另一段新的旅程。
人就是这样无情,你,你们,我们所有所有人,都是如此。
只是我们描绘的青春,底色不同而已。
一、人物档案
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艾青从小酷爱绘画,18岁考入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留学法国,193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参加进步美术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6年。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平反。
作品
  《火把》《向太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
评价
  中国现代诗人,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这是我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级大奖。人们称这位诗人是“农民的后裔”“农民的儿子”。
二、人物逸事
满腔怒火拟笔名
艾青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这个月在农村中刚好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诗人艾青以他卓越的文学成就流芳后世。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麦糟(zāo)    2.火钵(bō)  3.叱骂(chì)
4.忸怩(niǔ ní) 5.凌侮(wǔ) 6.冰屑(xiè)
7.咒语(zhòu) 8.团箕(jī)
(二)多音字
1.菲    2.臂
3.炮 4.艾
5.切 6.苔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词语辨析
1.飘零·飘泊
辨析
飘零:指(花、叶等)坠落;飘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定。
飘泊:随波浮动或停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例句
中秋夜,叶飘零,西风吟,遥望星河汉,只令得异乡新客把对岸故人恋啊恋。祝愿在异乡飘泊的朋友中秋快乐!
2.养育·孕育
辨析
  养育:指抚养和教育,一般都跟具体事物。
孕育: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可跟抽象事物。
例句
  以“新西藏、新发展,新生活、新变化”为展示主题的西藏自治区展馆工作人员说:“三江源发源于青海省,三江之水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念三条江河的养育之恩。”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理解本诗通过记事来写人的特点
考点二
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考点三
分析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一、背景链接
不幸童年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他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歧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狱中思保姆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次年一月的一天,诗人看见牢房外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在大堰河家的温暖,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就挥笔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主旨领悟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行文脉络
 叙事                 抒情
对大堰河的赞美
一、阅读3~7节,回答下面问题。
1.第3节写了哪些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写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典押给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作用: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2.第4节记叙了大堰河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1)
搭好灶火之后
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拾起鸡蛋之后
拍去炭灰之后
掐死虱子之后
尝到饭已煮熟之后
包扎好伤口之后
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2)因为这8个场景从住、穿、吃三个方面表现了“我”在大堰河家中生活的情景,这对于“我”这个遭家庭冷落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更突出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慈爱、无私的品质。
赏析人物形象(性格)
解读: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指津:(1)了解人物常用形象类别术语。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
②关注背景。
③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④抓诗中所写景物。
⑤通过把握事件来把握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3)规范作答。
①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题干要求有时可省去)。
③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的第9题。
3.第4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排比。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育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
4.在第6节中,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描绘自己家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5.在第7节中,描绘了大堰河怎样的劳动生活?她总是“含着笑”表现了什么?这表明了什么?
提示:洗衣、洗菜、切萝卜、喂猪、炖肉、晒麦。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她依然是那样的乐观,这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的纯朴、宽厚,易于满足。
二、阅读8~12节,回答下面问题。
6.在第8节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为什么说大堰河所做的梦也是体现对乳儿的深爱?
提示:切糖、贴画、赞美、做梦。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美好。
7.在第10节中找出数量词,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提示:“四十几年”“数不尽”“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1.诗人的感情是否只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是否只是赞美大堰河一个人?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不是,艾青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憎恨。
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她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2.艾青的诗歌善于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以散文般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描述意象上有何特点?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用八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位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写法归纳
1.叙事抒情紧密结合
本诗是抒情诗,但往往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2)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多处排比:既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写法精讲
如何运用排比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来叙述,可以把事物写得更细致、详尽;用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更鲜明、强烈;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讲得更充分、透彻。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排比句,给人以文采斐然之感。
1.排比在作文结构中的运用形式
(1)运用排比段构建全文。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就是借用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由“小时候”“再大些”和“后来”三个时段构成并列式结构。“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三句话领起全文的三大部分,而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个排比句,全文就是这个排比句的演绎和扩大。
(2)运用排比构建文章主体。如上海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文分述部分的领起句“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祥的妈妈”“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爱的爸爸”“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敬的老师”也是一个排比句。排比构建了文章主体,本文主体就是这个排比句的充分展开。
(3)借排比强化局部。可以强化开头,也可以强化结尾。如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中“想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想那咦咦呀呀的胡琴……”“想那叮叮当当的响铁……”,一组排比段,充分而又具体地写出了古老符号在现代社会消失的情形。假如文章这部分内容不以排比的形式出现,那么,文章一定会逊色许多。
2.排比的具体运用方式
(1)比兴排比,含蓄慰藉。比兴排比句,运用比兴手法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犹如歇后语,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的谜面,先言自然之物,后半部分如解释说明的谜底,揭示人与社会方面的道理。既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美,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易于在文章开头引出中心论点。如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的开头: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杈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骇浪,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
(2)引诗排比,诗意盎然。引诗排比句,将古诗词名句直接或间接穿插在各分句中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无论在文中什么位置,都能营造诗意氛围,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学品位。如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的精彩片段: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委婉简约。”
(3)假设排比,思想飞扬。假设排比句,运用一组假设句组成排比句,主要有“如果……那么……”“如果说……是……那么……”“假如……是……”“若要……就要……”三种格式。这种排比思维张力极强,可将思维从纵向时间或横向空间纵深延伸,启发性强,适合深入分析论证问题。如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的精彩片段: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晴空万里的白昼;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
(4)短例排比,言简意赅。短例排比句,运用四字格短语或一句一事的形式概括列举事例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适用于举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如满分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有力地证明了‘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5)意境排比,形象生动。意境排比句,尽量选用隽永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意境。如满分作文《青春的火把》的片段:
“让这火把恒久燃下去吧!多一份关怀,多一抹温馨,多一个善意的手势。让这火把永远传下去吧!少一点无奈,少一次争吵,少一回无意的违规。让这火把永驻心间吧!带着光明的心登上旅途,走过宁静的公共场所,停步于红灯的交通路口,揭穿虚伪,战胜邪恶……”
?针对练笔
1.用一组排比句,阐释“幸福”的内涵,不少于80字。
 参考示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2.以“关爱”为话题,写一个文章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关爱是一眼潺潺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行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关爱是一首悠扬动听的歌谣,使踽踽独行的人感到人生的美好;关爱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关爱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关爱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关爱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相关素材
  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而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倾诉,对母亲的追思,听来一样叫人荡气回肠。母亲脸上偷偷抹去的泪花,对儿子乳名的一声轻轻呼唤,还有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飘动的白发,哪一个做儿子的不会刻骨铭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它把母子的心灵传递描摹得如此撼人心魄。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保姆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崇敬、赞美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选取有关大堰河母爱方面的细节场景来表现她高尚而无私的母爱。不是亲生母亲胜似亲生母亲。
  孝更绝伦足可矜
——2013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简介】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共性发掘
  母爱无私,孝心无言。这两则素材感情真挚、内容真切动人,可用于“母爱”“孝道”“感恩”“奉献”“美”等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运用时可灵活变换角度,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使自己的文章增强说服力或感染力。
?运用范例
妈妈,今天看到了春光使我想起了您。
您的被岁月霜染的银发,
您的被太阳晒黑的脸孔,
您的面颊上雕刻的皱纹,
您的风雨中穿梭的身影,
妈妈,今天看到了春光使我想起了您。
您用期待的眼神安慰我,鼓励我。
在您点着了灶火之后,
在您拍去了身上的泥土之后,
在您尝过饭菜已煮熟了之后,
在您把粗糙的碗筷放到简陋的桌子上之后,
在您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之后,
您用期待的眼神安慰我,鼓励我。
妈妈,为了我们,
在您消尽了自己的青春之后,
您仍用抱过我们的两臂劳作,
您满怀希望,端着衣服来到结冰的河边,
您满怀希望,把儿女送进学堂,
您满怀希望,熬着小米粥,
您满怀希望,在烈日下拔着田里的杂草
…………
妈妈,为了我们,
在您消尽了自己的青春之后,
您仍用抱过我们的两臂劳作。
妈妈,作为母亲,
您生前深爱着自己的儿女。
今天,您的儿子来看您了,
来看拥抱过我们的您的粗糙的手,
来看吻过我们的您的干裂的唇,
来看您紫黑的颜容,
来看您瘦小的身影。
妈妈,今天您的儿子来看您了,
提着一篮子春光来看您了。
这篮春光是您望子成龙的梦的甜美,
是儿子乌鸟私情的爱的迷醉;
这春光里有我成功的喜悦,
它将使天国里生活的您永远春光明媚。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泊(pō)    簸箕(·ji)
 侮蔑(wǔ) 忸怩不安(niǔ niē)
B.火钵(bō) 切题(qiē)
 熟悉(xī) 叱咤风云(chì zhà)
C.芳菲(fěi) 臂膀(bì)
 荆棘(jīnɡ jí) 载歌载舞(zǎi)
D.纸屑(xiè) 炮烙(páo)
 炖肉(dùn) 张灯结彩(jié)
解析:A项,“怩”应读ní;B项,“切”应读qiè;C项,“菲”应读fēi,“载”应读zài。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续乐”的匾。
B.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C.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采的堂上。
D.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解析:A项,续乐—叙乐;B项,菜蓝—菜篮;C项,结采—结彩。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与见义勇为英雄孙明杲________的辖区群众、同事在向记者说起孙明杲的事迹时,一个个泪如雨下。
(2)寒风萧瑟,树叶________,清晨地面上结满了银色的冰霜,人们已经感到冬天越来越近的步伐。
(3)陈楚生回到故乡三亚演出,他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家乡人民________恩情的感激以及对久别故土的思念。
A.熟悉 飘零 养育    B.熟悉 飘泊 孕育
C.熟识 飘零 养育 D.熟识 飘泊 孕育
解析:“熟悉”和“熟识”都有“知道得详细、了解得清楚”的意思。“熟悉”,语意较重,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而“熟识”语意较轻,只使用于具体的人或有形的事物。根据语境,(1)句用“熟识”更恰当。飘泊: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②比喻生活职业不固定,生活不安定。飘零:①指四散地落下;②孤独地到处谋生。根据语境,(2)宜选“飘零”。“养育”指抚养和教育,“孕育”指怀胎和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根据语境,(3)句应选“养育”。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忸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萌芽。
B.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感,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听的陈述之中。
C.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地吟咏中,更使诗人的感情凝重隽永,意犹未尽。
D.大堰河多么渴望能和她的乳儿、儿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C项中“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词义与语境不合。
答案:C
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因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解析:A项,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应将“不仅”放在“该诗”后面;B项,“因而”应为“从而”;C项,成分残缺,应在“对给……”之前加“抒发了”。
答案:D
语序不当之虚词位置不当
这类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复句中关联词位置不当,如第5题中的A项。这种情况之所以要调整“不仅”,是因为在这个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都是“该诗”,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反之,则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前。二是“把字句”表否定时,一般应为“否定词+把”,否则,就为语序不当。
二、类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8题。(10分)
呵,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6.这首小诗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节诗描写了梦境中母亲给“我”理鬓发、“我”紧牵母亲衣襟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7.诗人为什么说原来“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而现在“带着荆冠”却“不敢呻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现在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孤单无依,没有人疼爱“我”,同情“我”,保护“我”。
8.诗人为什么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比喻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是“甜柔深谧”,是持久永恒的,这种爱和怀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每当想起母亲时,心中会有一种难言的敬爱、依恋和悲惋之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10分)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9.试简要分析“礁石”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礁石》塑造的是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10.现代诗歌中,有的诗体很自由,既不讲求格律,也不追求押韵,但有的则有较强的韵律感,如《礁石》,试说明《礁石》的押韵规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节,二、四句押韵(来、开);第二节,一、二、四句押韵(上、样、洋)。两节都是传统的押韵法。
三、语言运用(15分)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使语句匀整对称。(可适当更换或增减个别字词)(4分)
世界上的爱有千种,只有母爱最伟大;世界上有万般情,最永恒的是亲情。母爱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没有母爱,我们的精神将变得无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世界上有千种爱,只有母爱最伟大;世界上有万般情,只有亲情最永恒。
(示例二)世界上有千种爱,最伟大的是母爱;世界上有万般情,最永恒的是亲情。
(示例三)世界上的爱有千种,只有母爱最伟大;世界上的情有万般,只有亲情最永恒。
(示例四)世界上的爱有千种,最伟大的是母爱;世界上的情有万般,最永恒的是亲情。
散句变整句
一、散句与整句的内涵
1.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也使用具有同一种关系的复句。
作用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并加强语势的作用。
2.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
二、散句变整句的方法
1.选择一个“参照句”,以这句的结构方式为标准,把结构不同的短语或句子改写成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如第11题,可以选择第一句为“参照句”,也可以选择第二句为“参照句”等。尽量使句子整齐匀称,构成排比和对偶最好。
2.把字数尽量调整得整齐一些(可以增删个别字词)。
3.把语气调整一致,但不可改变原意。
12.右面是一幅题为“一个劳动母亲的手”的图片,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这双手”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用来赞美母亲的辛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双手,被生活划满了伤口;这双手,被贫困淘洗尽了红润;这双手,被岁月打磨得粗糙;这双手,被艰辛雕刻得干瘦……但是啊,这双手,挡住了饥饿,拂去了忧愁,收获了温暖。
13.结合下面对莫言的介绍,请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写一段祝贺词。要求:50字左右,语言得体、流畅,中心突出。(5分)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
因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他用天马行空的叙述,进行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祝贺词
莫言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衷心地祝贺先生获奖!
学生:某某
2012年10月15日
答案:(示例)祝贺您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先生30年扎根乡土,融现实于魔幻,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成为文学路上的“先锋”。您的获奖,为我们的文学和国家赢得了世界的目光,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