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门以言达意的艺术。但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文艺上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拿艺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含蓄不露。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梅特林克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
我们要问何以说得越少,引起的美感反而越深刻了?何以无言之美有如许势力?
首先,艺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现实界决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哪里去呢?超脱到理想界去。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艺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换句话说,我们有艺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对待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我们可以说,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这句话应稍加改正,我们应该说,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其次,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所以欣赏艺术作品,要注重在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
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材料二
明确提出“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的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1924年发表的《无言之美》中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在先秦诸子中,孔子、老子、庄子都已有“不言”“无言”之说,但多是因“言不尽意”而实行的一种策略。但《庄子·知北游》中有几句话,与“美”联系起来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即是说,世界上有“无言”之“大美”存在。由南朝而唐宋,由于诗人和诗论家,受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之启迪,加之已有禅宗哲学、美学思想的输入发展,更渲染了“无言”之美的魅力,使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
文学本是语言的艺术,诗又是语言艺术的最高样式,为什么其最高的美学境界又在于“无言”呢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具有辩证意识的美学命题。
“有言”是绝对的。至于“无言”,至少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意”不可用“言”尽行表达出来(诗人亦有意识的不尽行表达),只能让读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体味、探索而心领神会,文字之外的意蕴就在“无言”中获得。另一方面是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他的语言最精练,表现能力最强,能用“三分之语”去创造了一个“用意十分”的情深意远的境界,其余“七分”被他省略了,寓“七分”于“无言”之中,这就是语言艺术功夫的高超显示。
“无言”相对于“有言”,进一步说,“不言”有赖于“善言”。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流动矣。”诗人“善言”的表现,那就是善于做到“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意”,通向“无言之美”的幽径皆在于此。由此可断:“有言”的表现力越高,成了真正的善言,“无言之美”才能愈高地显现。“有言”的表现力愈差,“无言之美”就会遭到窒息。“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空间与时间;“有言”凭“无言”的拓展而得以显示自身的魅力和能量。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中,作者说出来的越少,该作品就越美,越深刻。
B.朱光潜认为最美的文学作品是指有着无穷之意的作品。
C.艺术作品美在有弹性,“弹性”指作者创作的自由大小。
D.两则材料都肯定了无言之美,又都没有否定有尽之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光潜阐述人有两种处世态度,主要是为了论证超现实到达理想界的重要性。
B.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主要是看其创造的理想世界的数量及其是阔大还是窄狭。
C.善言者能用“三分之言”表达“十分之意”,这就是梅特林克赞美的“口闭”者。
D.最高的美学境界在于“无言”,所以美的作品不需要讲究语言的技巧和功夫。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中第一段观点的是( )(3分)
A.有人认为,相片比图画更美,因为相片把一切都真实地保留下来,更有纪念意义。
B.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创作者只把拉奥孔苦痛极点前一刻的神情雕刻出来。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D.林黛玉在临终前听到外面宝玉与宝钗结婚的锣鼓声,说道“宝玉、宝玉,你好……”
4.“无言”“有言”是一个具有辩证意识的美学命题,请概述材料二中关于两者关系的观点。(4分)
5.有人认为孔子原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太笼统,于是将其具体化:“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原话比具体化后的文字更能引起美感的原因。(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李开会
龙颖
下了几天的暴雨终于停了,太阳也已经出来了,但风一吹还是很冷。小镇上萧条一片,街道旁家家闭门封户,一场暴雨把这往日的人间烟火也冲刷走了。
今天早上镇上要开会,要求各村各寨的村主任都要参加。一大早,老李就起来了,没惊扰村里任何人,自己徒步走到了镇上。
前脚刚踏进镇政府的院子里,一眼瞧见了空中飘扬的红旗,老李后脚就软了。整个人就像突然被扎了一针的皮球,内里轻飘飘的,十分没底。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从未见过如此庄严肃穆的情景,心里一下就打了退堂鼓。后脚怎么也抬不起来,怎么也跨不过镇政府这铁门槛。
门卫觉得奇怪,赶忙出来询问:“老乡,您是有什么事?”
“我……我……我是营头村的村主任。”老李一把按住发抖的大腿,把后脚抬了进来。
“哦,来开会的吧。快去吧,他们快开始了。”门卫转身就走,给老李提了个醒。
老李见门卫进了传达室,关上了门,嗓子眼上的一颗心才落下了。老李抬手抹了抹额头的虚汗,整理了一下黑色的中山装,战战兢兢地走进了铁门。各个办公室的门都是开着的,老李也不知该从哪一扇门进,走到一扇门就往里瞧上几眼。
老李犹豫着要不要上去再问一下门卫,一抬眼,就看见了玻璃窗后面门卫迷惑的眼神。慌忙间,老李立刻转开了头,却在下一秒又看见了大门前立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像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烤得老李大汗直冒。
背后传来了门卫的开门声,老李全身血液突涌至心脏,心脏“突突”地撞击着胸口。老李往后偷瞄了一眼,发现门卫已经在门前拿什么东西了,老李大脑里立刻闪现出电视上的那些警匪狭路相逢的情景,警察快速掏出枪,朝着匪徒,抬手就是一枪。
老李心里害怕极了,抬起双脚,绕过“为人民服务”,噔噔跑上了二楼,一不小心摔在了楼道上,连忙捂住嘴,紧张地环视了四周。见没人,赶忙深吸了几口大气。
待稍稍平静下来,老李慢慢地趴在窗户上,只露出脑袋望向院子里。
门卫不知何时抬出了一张软椅,正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老李紧绷的心才放松下来,顺着墙,一屁股滑坐在了冰凉凉的楼道上。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惊一乍,老李憨实实地挠了挠头,忍不住笑了出来。
楼道里静悄悄的,老李迷迷糊糊间听到有人在讲话,断断续续的,一个人讲完另一个人接着。老李激动得立刻爬起来,循着声源悄悄地走过去。越往前走,声音越大,听得越清楚。老李高兴透了,终于找到开会的地方了。
他立刻从中山装的口袋里拿出工作报告稿,粗糙的大手刚一触碰到门把手,反射性地缩了回来,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
这么大的场面,要是徐主任,肯定不怕。可是,我是李老头啊,我怕啊!
会议室里面突然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老李被吓得哆嗦起来,整个人向门倾去,无意间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会议室里安安静静的,坐着的人都低垂着头,只有干练的镇长站着,十分正气凛然地叉腰看着面前的众人。他瞧见了门口哆嗦的老李,缓了缓神色问:“你是做什么的 ”
老李定了定神,立刻解释道:“哦哦哦,领导您好,我……我是来开会的。”
老李赶忙摊开手中的东西,小步跑到镇长身边,双手递给他过目。
“你是?”镇长收了东西,放到了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他的印象里没有哪个村的主任是长这样的。
“我是营头村的徐主任。”老李明明十分紧张,却强迫自己挤出笑容来回答他的话。电视剧里面,下属对领导都是这样的,老李也这样演。
“把笑容收了!干部要有干部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干什么!”
老李被威慑住了,心里的紧张现在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整个人抖得跟筛筛子一样,紫色的双唇激烈地上下打着架,硬是讲不出一句话来。
“营头村的徐主任,不是在昨天走访贫困户的路上被大水冲走了吗?”一堆人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的目光突然齐刷刷地投到了老李身上。
老李知道自己被揭穿了,一只手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一只手紧紧地按住直发抖的腿,一时没控制住,瘫坐在了地上,大哭起来,“徐主任是个好人,山洪来的时候,他把报告稿塞给我,把我推到了旁边的高地,自己……”老李哭着拿过报告稿,深深地埋在自己的胸前,“今天的会他准备了好久,我只是想帮他把会开完……”
众人皆默默地低下了头,镇长抹了抹眼泪,蹲下来把老李扶起来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自己走到了旁边,对着下面的人说:
“下面,我们有请徐主任报告自己的工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卫”这一人物出现多次,引发了老李的心理波动和举止变化,从而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在意识到自己一惊一乍之后,老李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既是忐忑之后放轻松的表现,也是为自己解嘲。
C.老李进入会场时,恰逢会议气氛紧张,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忙把徐主任的报告稿交给镇长检查。
D.听到老李代替徐主任开会的缘由,众人感到羞愧和不自在,为之前轻视老李的错误行为而低下了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了镇政府院中的红旗、“为人民服务”的牌子等典型景物,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种气氛加剧了老李的紧张,促成其一系列反应。
B.镇长既有干练、威严的一面,也有面对群众的和蔼平易,是一位工作认真严肃、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基层干部,落泪的细节体现出他的刚中之柔。
C.小说两次写到老李穿着黑色中山装,这种严肃正式又略显过时的服装穿在老农民身上,虽然显得不伦不类,但符合他不想引起其他开会人员注意的心理。
D.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李开会的经过,暗线是徐主任为救群众而牺牲的故事,老李开会的原因最后才点出,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8.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善于制造“反差”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梅新林教授提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问世于前“新红学”时期,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若从理论创新的前沿与质量而言,则显然应该纳入“新红学”范畴,甚至较之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的“新红学”更为前沿(当然,提出这一看法,其实已经把“新红学”等同于现代红学了)。不过,胡适等创立“新红学”时,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王国维,而是针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梅教授认为, 像王国维这样超越时代的学者、作家以及作品、思想,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也会带来很多困惑,因而不知如何在时代中进行安置,所以胡适对其避而不谈,也可以理解。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回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的时间过早,是在 1904 年发表,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在 1916 年发表,所以找时间相对靠近的对象来商榷,这是习惯的做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找现实的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价值的。
考证派“新红学”后来是以胡适和俞平伯的成果为早期代表,梅新林教授评价“新红学”时认为应该从“历史的批评”“ 艺术的批评”“思想的批评”这三个层次来评价研究文艺作品,并得出结论说:胡适的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破。
关于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批评,笔者认为应该避免那种简单的叠加。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
百年“新红学”,其主流是历史学的考证研究,但恰恰是历史学的研究,更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历史化的考察,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而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抽象出来加以静态地、凝固化的考察,因为即使《红楼梦》有本事、真人可以考索,也需要分析其经过种种转变而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至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 则要在观念史和社会史双重脉络中加以梳理,揭示小说中的思想倾向与之发生的张力。
说到对其文学的研究,现在大家提倡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很容易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历史的态度,是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丫鬟的肖像描写非常稀少,用趣味主义来解释,会认为这是作者的留白艺术,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余地(其实也有学者这么分析了)。笔者认为,对丫鬟肖像描写的忽略,是因为《红楼梦》基本立场并没有超越时代和社会因素,作者大体采用贵族视角进行叙述(尽管曹家本身不是贵族),对丫鬟基本上是忽视的。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摘编自詹丹《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的发展》)
材料二:
本事,应限定在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境之上。准确地说,是限定在作家所历、闻并参考的原本之事上。目前看来,古典本事批评主要包括索隐、影射、考证三派,所谓“穿凿附会与忘记文学之为艺术”的错误,以索隐、影射最为突出。索隐派专事于“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这些解读虽提出“分身法”“合身法”等方法,但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基础上,学术成分极低。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有硬解、曲解之嫌,“好像一切文艺作品统统不过是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事的‘黑幕小说’的翻版或变种而已”。所以, 无论影射还是索隐,都成为古典考据学略有难堪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过,胡适的考证也终究只是考证:他仅感兴趣于作者身世与版本问题,对于思想与艺术之阐释,甚至不愿承认为“红学”成果,故其《<红楼梦>考证》被认为“失之过于粘滞,没有予艺术创造以应有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以此而论,仅满足于史实考订的考证和索隐、影射并无本质区别。考证派有“考”无“释”,虽掌握较多原型史料却无力以此为基础对对象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亦因此,俞平伯晚年对自己的“新红学”研究几乎全盘否定。
(摘编自张均《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梅新林教授看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就其理论创新与质量来看,比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更为新颖。
B. 分析《红楼梦》所涉及的本事、真人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的过程,属于红学中历史学的考证研究的范畴。
C. 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应将这种思想置于观念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脉络中进行梳理, 揭示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观念史、社会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D. 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特征,常常流于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遮蔽对历史、意识形态的诊断,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受到了胡适等考证派批评,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B. 对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 并注意作者认知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C. 红学的索隐派、影射派之所以处于难堪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是因为其故意穿凿附会,忽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特征。
D. 胡适只关注《红楼梦》作者的身世与作品的版本问题,忽略对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阐释, 未能对其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故其研究价值应打折扣。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首先介绍梅新林教授对于红学研究中胡适与王国维、蔡元培的学术关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自己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
B. 材料一在介绍梅新林教授关于“新红学”三个角度评价研究且假设三者融合出现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将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C. 材料一有破有立,作者既谈到红学若干派别的局限性,又阐述了将历史化研究贯穿于各研究角度的观点,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研究方法。
D. 材料二首先确定“本事”的外延,然后分析了红学研究的索隐派、影射派、考证派在本事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其进行学术评价。
4.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的理解。(4 分)
5.“新红学”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和优势?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赚了钱,老景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从塔铺的木匠老范那里买了一块两百多年的大枣树的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
“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一开始认为是老景的家人或亲戚,也没在意;后来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这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
“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待的时间长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怕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
“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耍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义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上午在火车上,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但放到这本书里,就非同一般,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
“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
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选自刘震云《一日三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景贩卖古董发财后盖了很好的院落,电想和清朝,民国的大宅那样挂一块飏,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
B.文中写老晋观察老景买的树心的动作,意在写他的雕刻技艺高超,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
C.听到客人询问这套房子的院落结构,老晋客气地解释自己并不是砖瓦匠,对房子的建筑方法不慌。
D.结尾写老晋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二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
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物对话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
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结构非常严谨。
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8.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A.曲解文意,在材料一第一段中有“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一是作品的美和深刻是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而产生的;二是作品的美并不只是取决于作者说了多少,更取决于是否有“无穷之意”。B.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五段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说明作品的美包含两个方面:语言和含意。 C.“弹性”应是指作品含蓄有内蕴,有无穷之意。)
2.C (A.对应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有艺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对待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阐述两种处世态度是为了论证艺术作品产生的原因。B.对应材料一第四段“这句话应稍加改正,……,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不能忽视句中的“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就是指语言等创作工具、方式等对作品的影响。D.“美的作品不需要讲究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不正确,具有“无言之美”的作品更需要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使语言精练,表现能力更强。)
3.A (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A.照片虽然更逼真,但只是复制现实界的内容,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家往往要选择、取舍,更含蓄,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雕刻家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C.此时“无声”,但却产生无穷之意,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D.妙在使用省略号,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黛玉到底要说什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4. ①文学是需要“有言”的,但最高的美学境界在于“无言”。②“有言”是绝对的,“无言”需要“有言”创造。③“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时空之限,“有言”凭借“无言”而得以展示“无言之美”。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满分;每一点答案都应该包括“有言”“无言”的关系,只写了一个方面不得分。)
5. ①孔子原话体现了“无言之美”,所引起的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或:孔子原话更含蓄,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更加深刻。②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孔子原话高度凝练,含义极为丰富。③具化后的文字道破奥妙和灵悟,索然无味。(每点2分,共6分)
现代文阅读II
6.D(“羞愧和不自在”有误,应为哀悼、悲痛)
7.C(“不想引起其他开会人员注意”有误,应为想认真完成徐主任的嘱托)
8.①营造出暴雨之后小镇萧瑟、冷清的氛围;②多日暴雨暗示了文末徐主任救人牺牲的原因。(每点结合文本分析得 2 分)
9.①老李底层小人物的身份和参加政府会议的行为形成反差;②政府院子、会场的庄重气氛和老李的滑稽行为形成反差;③文末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升华和前文可笑的过程铺垫形成反差;④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徐主任舍己为民的牺牲精神形成反差。(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D项移花接木,“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
2.D
【解析】A项,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项,立场错解,“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错,原文说“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会导致“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这是作者所反对的;C项,无中生有,“故意”原文无据。)
3.A
【解析】A项论点错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分析了原因,未谈及学术纷争的意义。
4. ①将红学的历史学、思想、文学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考察;②把红学研究的眼光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扩大到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5.价值:①“新红学”考证派,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进行关于本事研究的对话和商榷,具有《红楼梦》的历史学研究价值;②“新红学”研究有的偏于历史,有的偏于思想,有的偏于文学,它们有机融合,可望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优势: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研究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其本事批评较有说服力。(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C(A“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表述不准确,文中只说他想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B 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D 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新雕了。)
7.C(“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但答题时必须包括三个层面,即褒的表现、贬的表现、艺术效果,每少一点扣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