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06: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字”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 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吏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米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捞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 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几(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但“天人合一”并非如当今许多人所误解的“天人一体”,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同构”。它的两个重要推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道家强调“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天人感应论,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使占星术具有了司法或预警的性质,天文学家成为天意的解释者。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认为天地是含气自然,人不能以行为感天,而着力发展自然感应论,为物理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摘编自《学习时报》第86期《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作者董光璧)
材料二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蒸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包括上下四方,宙包括所有时间。宇宙在古代中国指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
B.中通古代最早出现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后续出现的浑天说则认为宇宙如鸡蛋。
C.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和“太极”生成。
D.浑盖之争是中国古代旷世持久的学术之争,对推动当时天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对宇宙的明确定义,后经过历代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优于西方宇宙观的历史沉淀。
B.受朱熹“元气漩涡”假说的影响,几百年后,西方的笛卡尔和康德分别提出了“以太阳旋涡假说”和“星云假说”。
C.董仲舒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会反映于天,而王充则持相反观点,可见古人并没有形成筑一“天人合一”观。
D.《太初历》、“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都是由浑盖之争直接或间接带来的重要历史成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研究天体的内部规律。
B.测量天体距离。
C.根据天象制作历法。
D.夜观星象,给皇帝提供吉凶建议。
4.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观?请简要概括。
5.简要分析泽盖之争促成了哪些成就?带绘我们什么启示?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
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车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
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横,女儿叫鲍亚琼。鲍亚黄、鲍亚琼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袴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道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7.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舅太爷本是纨袴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8.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媒介即讯息”。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出的重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识媒介”与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媒介即隐喻”。这是麦克卢汉的学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叙事本身更高的权威,使人们误以为媒介叙述的“现实”才是现实,是比真实更真实的拟态环境。“媒介即隐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
其三是“媒介即情境”。这是波兹曼的学生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提出来的。梅罗维茨把媒介看作场景(情境),而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尤其新媒介将导致新的场景,从而诞生新的社会关系。
这三种媒介认识具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那就是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并非冷冰冰而纯然客观的文化形态,或曰引导性力量。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有着值得深刻挖掘的内涵,甚至可以认为它具有本体意识,它在故意引导受众朝着某种方向前进。
无论“媒介即讯息”还是“媒介即情境”,它们所着眼的媒介都是围绕电视所展开的电子媒介。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
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有效。
(摘编自林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体意义:一种传播共同体的视角》,有删改)
材料二:
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侬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摘编自李有军《当戏曲邂逅新媒体》,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的看法极为深刻,他们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
B.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的观点,它扭转了传统媒介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弊端。
C.媒介即隐喻,只要明白“隐喻”具有暗示作用,人们就能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
D.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发生变化,都是因为戏曲传播媒介在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甚至人本身都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表明人对媒介的认识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
B.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的方式越来越广泛,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引发了人们对媒介发展前景的担忧。
C.媒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使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优秀戏曲的观赏。
D.戏曲演员在直播平台开通网上直播,吸引广大国内外“粉丝”在线,与观众在线互动,这反映移动互联网传播效应的影响之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反映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格局的一项是( )
A.“蒲景苑”百姓剧场通过现场播放和网络直播方式播出蒲剧电影《窦娥冤》。
B.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红楼梦》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票房爆满,掌声不断。
C.大型豫剧经典戏曲《花木兰》在CCTV-11戏曲频道《戏曲影视剧场》播出。
D.大连京剧院演员任思媛抖音直播《甘露寺》,网友打赏鼓励:“国粹代代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我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传统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戏曲赢得观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①黄家山是黄土高原上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过去,风一吹,秃秃的黄土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满山的黄土地里,基本只种粮食,收成差。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②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③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④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都穿林而过,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一度荒凉寂寞,修路的事更是提都甭提。后来,县里的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⑤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⑥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⑦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⑧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栽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⑨帮扶队有位小杜,是一家菌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大学毕业的他,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建起了山里第一座木耳大棚。许多人跑来看,摆着手不相信他能种出木耳。经过三年努力,如今七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已经点种。这些黑木耳、玉木耳,正纷纷探出软乎乎的小耳朵。他帮带过的上百户贫困人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种木耳。他全程无偿服务,最后把各家各户的木耳照单回收。尝到甜头的乡亲,团结起更多亲邻纷纷种起了木耳。他今年扩建了加工生产线,通过一年两茬的春耳秋耳,就能让不少人稳稳当当奔小康。
⑩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走上了新时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摘编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去的黄家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人只以种粮食为生,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收入也单一。
B.第④段,“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说明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
C.第⑥段,新郎新娘“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上文“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景象相呼应。
D.通过此行,作者领悟到,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一座座青山就是一座座养人的金山银山。
7、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3分)
(2)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3分)
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中“新姿”的寓意。(3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和太极’生成”错,材料一《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 道“生成《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和太极”生成,只是宇宙生成的论点中的两种,不能通盖所有观点。故选C。
2.D
【解析】A.“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优于西方宇宙观的历史沉淀”错,材料一”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没有优劣的比较。
B.“受朱嘉‘元气漩涡’假说的影响”错,材料一“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指出了西方的笛卡尔和康德的学说与朱嘉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类似,并没有说其是受朱嘉“元气漩涡”假说的景响。
C.“王充则持相反观点,可见古人并没有形成统一“天人合一观”错,材料一“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明确指出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董仲舒的“意志感应论”,王充的自然感应论”是“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天人观的“天人感应论”两个分类。
D.正确。故选D。
3.B
【解析】“测量天体距离”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故选B。
4.①从“宇宙”概念的角度,并与西方宇宙观作比较;②从对天地结构模型的研究角度介绍;③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的角度介绍,并与西方学说作比较,指出其相似性;④从阐释“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的角度,重点分析其“天人感应论”的两个分类。
5.成就:中国古代历法圭臬《太初历》诞生;数学“勾股定理”形成;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形成。
启示:①学术之争要秉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重视实际校验的原则;②学术之争要排除非学术因素。
现代文阅读II
6.D【解析】着重写的三件事,一是跟杨家门第有差距,感觉受了侮辱;二是自己的老资格吃不开了;三是受到大书法家冷落,无缘结交。三件事都与前文有密切关联,是相关内容的合理延伸和上文情节的自然发展。
7.C【解析】“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错,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拜见八舅太爷,表明自己的军人身份,显示对八舅太爷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讲究礼仪的儒雅风度。
8.①体现杨家的财富地位,为后文因门第之差使鲍团长受辱作铺垫;②表现杨宜之内心的势利傲慢,虽然表面上与鲍团长志趣相投,但心里却轻视他。③反衬鲍团长的和善儒雅,一心只想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并不着意于杨家的富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9.①主人公鲍崇岳有文人的儒雅之风。他虽为武将,但读过私塾,他的喜好不俗,如对子、书法、围棋等;他待人诚恳,热心常受冷遇,并不与人争论是非。②鲍崇岳进退自若,人生自洽,不失达观,颇有传统文人的风骨。鲍团长屈就做保卫团长,不恋名利;后幻梦破碎,辞官归隐,书就横幅,自嘲中蕴藏洒脱。③鲍崇岳的个性没有武将的刚烈张扬,反倒“夫子气”十足。如他极爱书法,求人指教——“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说的文绉绉,态度恳切谦逊。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传统媒介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说法有错,应为“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选项曲解文意。
C.“只要……就……”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叙事本身更高的权威……‘媒介即隐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二者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
D.“都是因为戏曲传播媒介在发生变化”错误,原文为“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故选项强加因果,且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2.B.
【解析】“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说法有错,原文为“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即“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且不是由媒体参与方式广泛引起的。
故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指的是多种媒介参与戏曲的传播。
B.仅是戏曲巡演,无其他媒介的加入。
4.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传统戏曲在新媒体时代出现新的转机,再阐述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②论证方法:以例证法为主,列举传统戏曲、戏剧演员在新媒体时代的不同表现。③提出论点:开门见山,除首段起笔外,每段开头即分论点。
5.①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②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看,注意观众与演员在线互动。③做好引导,注意消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
现代文阅读II
6. A
7.叙述山村以前落后面貌和修路通电通水的过程(1分),与上下文形成情节照应,使结构更为严谨(1分),丰富充实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1分)。
8.(1) 写了一系列的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帮扶队为黄家山干实事的热情,刻画了一个起早贪黑、务实肯干的帮扶队的群体形象(2分)。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1分),有力地表现了黄家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抒发了作者对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黄家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1分)。
9.①黄家山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青山绿水,生态环境良好);②通路通水通电,乡亲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③年轻人返乡创业,乡村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④帮扶队带领乡亲建设家园,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