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1-7)7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1-7)7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06:42:46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B.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表意不同。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③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李白相隔千里但不知道其确切消息,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
B.《汉书·苏武传》中出现雁足传信的说法,此后“鸿雁”常常借指书信。
C.风波险阻,秋水寒凉,诗人借此传达了对于李白流放前途的关切和担忧。
D.第三联以“憎”“喜”对比,传达了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
4.杜甫为什么要在怀念李白的诗歌中联想到“投诗赠汨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
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C.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8.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动静结合”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表意不同”理解有误,“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思是“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诗句中“空”是“白白的、徒然”之意;“江上蝉鸣空满耳”的意思是说“说满腹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只有江上蝉叫伴着自己”,诗句中的“空”是“白白的、徒然”之意。故两句中“空”表意相同,都为“白白的、徒然”之意。
2.答案:①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①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②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首联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③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④颈联点题,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⑤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突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3.答案:D
解析:此联的对象是李白,并非杜甫自己。
4.答案:①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处,这里代指屈原;李白流放途经汨罗,联想自然。②屈原和李白都才华横溢,但被奸人嫉妒而蒙冤,两人境遇相同。③将李白和屈原并提,有为李白鸣冤之意。
5.答案:A
解析: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6.答案: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7.答案:B
解析: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瑜。
8.答案: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齐州送祖三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笑”一“泣”,对比明显,充分表现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深厚。
B.诗歌颔联中“已伤离”说明友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我一人独自进入荒城。
C.第七句运用想象,刻画离别场景,写出了对水流之速、船行之快的怨情。
D.本诗语言表达素朴自然,但情感浓挚深厚,尾句“犹”字更显不舍之情。
2.诗歌颈联意境深远,广受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声声慢
辛弃疾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④,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李德裕任滁州刺史时,建“怀嵩楼”,后来终于回故乡嵩山。④华胥梦:《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
3.下列对这首朱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楼词,开篇没有直接写登楼所见,而是通过行客的口吻从侧而烘托山奠枕楼的雄奇高峻。
B.“征埃成阵”“车马如流”等描写句点出了奠枕楼附近行客、车马往来不绝的热闹、太平的景象。
C.“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情感一致。
D.“从今”以下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美好的生活愿景,祝愿百姓年年过上宁静和平的生活。
4.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和遣同造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虽献给地方官,却与展示才华抱负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有所不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化用《春望》“恨别鸟惊心”,凸显战争的残酷。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而通俗,平易近人。
6.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哪些“仁政”思想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注]敷文韵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谁占、清风旧筑?”问中有答,自然地交代出了两人当前的处境。
B.“云来鸟去,润红山绿”写出了清风峡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特点。
C.“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
D. 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唱和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8.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运用想象”错误,第七句意思是,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我还久久伫立。“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些都是实写,并非想象。故选C。
2.答案:①颈联描绘了一幅远山明净、大河迅急的天寒季节日暮山河图,营造了空寂阔大的意境。②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友人离去之后,作者心绪的烦乱,以及空虚落寞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炼句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意思是天气寒冷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分外湍急,描绘了一幅远山明净、大河迅急的天寒季节日暮山河图。本联通过对“天寒” “远山”“日暮”“长河”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空寂阔大的意境。傍晚天寒,远山空寂,河水湍急,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友人离去之后给自己造成的空虚、落寞之感,以及内心的烦乱之情。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缭乱。
3.答案:C
解析:二者情感不太一致。两句话都写了愁绪,苏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愁是年华易逝、功业难成,侧重表达小我的愁绪;而辛词“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的愁是故国难回、失地难收,侧重表达家国愁绪。因此二句中的情感内核不一致。
4.答案:①描写景物上,李词借助“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表现细腻而义含蓄的情感;辛词选择“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弓刀陌上”等景象,体现视野的开阔,气象的恢弘。②抒发情感上,李词主要写小我的孤独浓愁,风格抑郁感伤;辛词表达渴望收复中原失地和让百姓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风格豪迈大气。③遣词造句上,李词运用“三杯两盏”“独自”“细雨”“一个”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可以从运用叠词的角度回答);辛词运用“万里”“千骑”“千古”等数量词,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和博大豪迈的格调。
5.答案:C
解析:“化用”兀从谈起,“凸显战争的残酷”错误。原句以“惊断莺声”捕写采摘嫩桑的劳动场景,以动衬静,别有风致。
6.答案:①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②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③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④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
7.答案:C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说法错误,“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迎来送往这些俗事完全没必要。
8.答案:①对友人的品格与才华的赞美。②对知音难觅的珍惜。③对朝廷用人的忧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看有无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自己对诗人是否了解,其次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本词中“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这一注释,答题时就要考虑词人的写作背景。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①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②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②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诗人向往高雅脱俗,飘然世外的生活。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的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C.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D.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6.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8.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这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响,并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虑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D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2.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3.答案:B
解析:A项“孤独寂寞”不对,应是“怡然自得”,“诗人向往高雅脱俗,飘然世外的生活”不对,因为诗人正在隐居中。C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D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5.答案:D
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6.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D。
8.答案:(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景物描写特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指出诗歌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效果和情感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题时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作答。此句从顺序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水中红蕖,是俯视角度;从着眼点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视觉,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隐忍入胜;“细细香”是嗅觉;从手法上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过,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2.请分析诗中“小孤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病蝉
贾岛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尾烦蝉警自。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
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已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
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清”之坚守。
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鸢鸟”也点明了“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
4.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①,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②,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③北望心。百年④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②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③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④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之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眼前景来抒发作者无以自遣的心境,抒情极为沉痛。
C.整首诗反映了诗人愁苦悲哀的心境;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照,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D.“老病”二句,短短十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唐]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
B.接句“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
C.转句和结句写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孤独悲戚地开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鸣叫的秋虫。
D.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象征着诗人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8.此诗虽短小,但用字巧妙,“常字见奇”,请结合首句加以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的理解有误,纵观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有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2.答案:情感:①“孤”字既写小孤山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透露诗人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时的苦闷之情;②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③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3.答案:D
解析:《病蝉》全诗并未突出刻画蝉之病态,诗歌也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
4.答案:(1)同:①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②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坠污浊而自清。
(2)异:①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懑;②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重表达被“黄雀”“鸢鸟”等险恶势力排挤的哀怨与苦闷。
5.答案:B
解析: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乐景衬哀情”错误,《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6.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②垂老多病之叹: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7.答案:C
解析:“孤独悲戚地开在石缝里”错,应该是“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
8.答案:(1)首句“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2)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3)平平常常五个字,写出了野菊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刻画出了野菊花卓然高洁的形象。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陈 亮①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②方悲庾信③愁。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②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③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
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
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
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
2.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①
南宋·戴复古②
龙山行乐③。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注】①公元1213年10月,宋遣真德秀使金议和,可能吴为副使,戴复古在他出发前在武昌黄鹤山设宴为他送行,酒筵上戴复古写了这样一阕词。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③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重阳节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席间孟嘉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嘲笑他,孟嘉立即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此时龙山已沦陷。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明词人对朋友可能出使金国议和的反感。
B.上阕尾句,看似是对归隐的怀疑,实则表明心志,至少酬酢江山比出仕媚敌好。
C.“长如昨”,写江山亘古如斯,“秋光薄”,写秋意悲凉,暗含和朋友离别的苦闷。
D.“此怀祗有黄花览”感慨偏安的人太多,只有黄花知己,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4.“乌纱帽”在隋唐时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可上下通用,具体到此词,既可指达官贵人,也可指词人自己,请据此分析“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①(其一)
【明代】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③。
【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③订顽:订正愚顽。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
B.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
C.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
D.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6.前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郑夫子鲂
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赅。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语出惊人,以“天地”“风雷”之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
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凝练,立意深远,见解富有启示性。
8.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及哪些创作经验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舟中的人”理解错误。“天际目归舟”,意思是诗人远望一叶扁舟,用此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故选C。
2.答案:(1)怀人之愁。上片通过不知“当日袜尘何处去”以及面对烟波流泪等内容,写出主人公对故人的怀念。
(2)家国之恨。全词最后一句写宋玉的“悲”和庾信的“愁”,包含了怀念故国、力图早日恢复故国山河的复杂情感。
解析:(1)怀人之愁。上片“当日袜尘何处去”,古人习用“凌步微波,罗袜生尘”来形容体态、脚步的轻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与所思之人曾有过花前月下、并肩芳径的美好时光。然而徒留下温馨的回忆而已,眼前人却空居绣阁银屏之中,独以风声雨声为伴,面对千里烟波,不禁潸然泪下。通过不知“当日袜尘何处去”以及面对烟波流泪等内容,写出主人公对故人的怀念。
(2)家国之恨。结尾最后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从表面看来,此句只是照应了上片的“绣阁银屏一夜秋”,仍是以环境的萧瑟衬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生平志业和创作倾向来考察,词人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辩》所抒发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对妒害贤良的奸谗小人的憎恶。“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乡关之思”,则是不待言的。由此看来,陈亮以宋玉、庾信来形容自己的悲愁,绝不仅仅是悲秋怀人,而是怀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北国大地,渴望朝廷扫除奸邪,改变苟安的现状,早图恢复。可见全词最后一句写宋玉的“悲”和庾信的“愁”,包含了怀念故国、力图早日恢复故国山河的复杂情感。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赏析古代诗词的能力。C项,“暗含和朋友离别的苦闷”错误,首先从整首诗看,虽是离别诗,但全词写的是对朋友可能出使金国的看法,并没有离别之情,再从诗句看,前面是“秋光薄”对应的是前面的“长如昨”,再结合注释“此时龙山已沦陷”,如果有暗含的意思,也应该是“山河破碎”的伤感。故选C。
4.答案:①“乌纱”指那些投降派的达官贵人,则这句话体现出词人对他们那种“只要保住自己的乌纱,不顾他人嘲讽谩骂”的痛恨;②从指词人自己的角度看,这句话则借孟嘉落帽的典故反衬,表示自己政治立场的坚贞:我偏要紧裹纱帽,不让西风吹落。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含义和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乌纱”的不同内涵分析情感,题干中已给出“乌纱”的内涵,还要分析“西北风”的内涵,指外界的评论等,据此题干从给出的两个角度分析即可,分析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和注释的内容,分析第一点注意结合注释中的“宋遣真德秀使金议和,可能吴为副使”,分析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分析第二点有难度,要结合文中“孟嘉落帽”的典故,词中反用,不让风吹落,不管别人的行为,要保持在积极的坚贞立场。
5.答案:D
解析:“委婉含蓄”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6.答案: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解析:解答此题要从分析题干入手,分别就“伤别”“不哀怨”进行分析。回到具体诗句可以看出,前两联主要是通过写景表达伤别之情;后两联情感宕开,诗人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应专心学问,早日登第。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错误,是赞美之情。“逞”与“狂”二字写赞美二人极具才华。故选B。
8.答案:(1)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2)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3)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4)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选择题,诗句内容来整体理解诗歌,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赠郑夫子鲂》翻译:一个人将广阔的天地纳入胸臆之中,叹息一声也会像狂风惊雷一样!一个人的文章能写出极其精妙微小的变化,天地间万物变化的景象可以任由我去裁决。宋玉文章呈现的是气势宏大句子,李白诗句满篇飞舞狂妄的才气。如果没有一颗广阔的圣贤的心灵,怎么能够和天地万物的造化合拍。郑夫子,请好好用勤勉激励一下自己,因为你的骊珠宝贝还刚刚成胎,离出生还远着那!起首两句“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诗人说要将天地包罗于胸中,襟怀宽广,才能写出风雷般的文字;而后说写文章要“得其微”,要善于观察事物细微的特点,才能“物象由我裁”,能自由裁剪,为我所用;再写到“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是对宋玉与李白才思的赞美,主张要向二人学习,要驰骋于才思,才能写出绝妙文章;“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要怀有圣贤之心,努力追求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感知万物,于创作有百利。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
B.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表达诗人虽然因年华老去而悲,但因友人在
旁心情得到超脱。
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
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2.本诗如何表现“悲”情?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
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褚公: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贾谊和褚遂良都曾被贬湘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写出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但因湘水一带春色盎然,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
B.颈联是用典抒情,身处湖湘大地,诗人自然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是何等地相似,“借人行己”,手法高妙。
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被贬,与自己流落湖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高潮。
D.这首诗歌借古抒怀,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
4.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
6.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实则大相径庭。试作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②沉水:即沉水香,一种有名的香料。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是说,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春 衫,“我”的心情很好。
B.三、四句接着写昼寝后情形。“觉微寒”仍扣早春,鬓上梅花妆已经乱了。闲闲叙写,笔致闲适恬静,境界极美。
C.下阕说故乡之愁时刻也忘不了,除非喝醉。意绪沉痛,笔致非常沉重,与上阕委婉的风格截然不同。
D.全词上阕写早春之喜,下阕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巧妙。
8.末尾两句历来为人推崇,请简要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此处以孟嘉自比,诗人此时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并没有得到超脱。
2.答案:(1)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2)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3)烘托(借景抒情):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以开阔的空间,峥嵘的景象烘托内心的悲凉之感。(4)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5)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3.答案:A
解析:A.“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错。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4.答案: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
解析:颔联“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故选B。
6.答案: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连结“风雨”与“秋声”,写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怨,烘托出相思的愁苦。
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着一“嗔”字,表面上写客人的嗔怪,实则表现诗人由衷的欣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本题要求从表达情感和艺术效果角度对两诗尾句的中”怨”“嗔”字进行赏析。郑诗尾句“却教风雨怨秋声”,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怨”字直接抒情,而且怨情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杜诗尾句“客至从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嗔”字曲折委婉写出诗人对新笋的爱护之情,这种情感是侧面表现出来的。
7.答案:C
解析:“笔致非常沉重”错,下阕与上阕轻灵的风格相似。
8.答案:香炉是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这两句具体描写前一句中的“醉”字。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经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词人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的强烈。这样表达显得温婉含蓄,耐人寻味。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2.请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分手这首词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别薛华①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3.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第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B.【甲】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对仗工整,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乙】颔联和颈联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D.【乙】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4.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6.《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③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④,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⑤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判定案。②杨继盛(1516—1555):诗人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作于狱中。③白云司:刑部别称。④西曹: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⑤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诗人曾长期在南京任职,后调入京师刑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揭示了诗作的题材,交代了送别的人物、人物要做的事情和人物要去的地方,总领全诗,言简意赅。
B.闻知友人要奉命去江南审判定案,身陷囹圈的诗人只能仰天探问,表现了诗人的疑虑,也暗含了对友人判案的期许。
C.颈联触景生情,选取塞雁、秋风、飞叶等典型意象,描绘一幅凄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与好友分别的惆怅。
D.尾联化用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
8.诗的颔联写到“西曹月”、“南国星”,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一队队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2.答案:这首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解析: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女子独倚高楼、远望怀人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首句,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的别愁离恨之长。次句,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寂寞凄凉。“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春天来临,“春风”缓吹,和煦温柔的春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全诗表现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对仗工整”错误,此诗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没有对仗。
4.答案: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情感高昂豪迈,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意思想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王勃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送别的是杜少府去蜀州上任,诗人在尾联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乙】诗送别的是好友薛华,诗人道:“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表达了相思之情。两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互相怜惜和劝慰之情。【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此时情感高昂豪迈,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乙】诗中,“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此时的诗人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
5.答案:D
解析:“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6.答案: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7.答案:D
解析:以偏概全。“尾联……表达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不准确。王昌龄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但杨继盛则用“疏狂病未除”直接表露自己不畏权奸、坚持斗争、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二者思想感情不尽相同。
8.答案:①西曹即京城刑部,西曹幽人指诗人自己,南国是友人的去处,从西到南,通过写自己与友人的去处相距甚远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②“西曹月”是实写眼前之景,月照西曹,渲染友人远行自己被羁的孤独与不舍;“南国星”是虚写,想象友人星夜兼程的匆忙与劳顿;③颔联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与期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