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悦读主题 感悟生命 应用指数:☆☆☆☆
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时刻
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会用剩下时间的一半去照顾我的家人,用剩下一半的一半去疼爱我的妻子和儿女,留给自己的只会是很少很少的一点时间。也许我很是匆忙地离开,但是我也会开心,因为我曾来过,我也曾依恋过这里的所有,我希望在我弥留之际,出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悲伤,不再是痛苦,而是快乐与开心!
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会努力地去实现属于自己的最后一个愿望,我希望自己化作一盏烛火,没有明月那样皎洁,也没有太阳那样活力四射,但我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为你照亮你前行的路程,也可以为你在寒冷之中送去些许的温暖,伴随着你,走完属于我自己的一生!
假如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忙完自己其他的事情,打点好自己的琐碎全部,坐在那里,静静地去等候,去等候那一时刻的到来。也许你觉得我很傻很傻,但,我很是充实,就让自己去慢慢回忆,回忆自己以前曾有过的快乐,淡忘掉自己以前曾有过的不快,把它们装进我的行装,我希望它能长久伴随我,直到永远!
人生如果真的有“假如”存在,那么所有失去的就可以找回来,理想与现实之间就可以触手可及。你、我、他之间不会因为难以沟通而失之交臂!真的没有,真的没有“假如”,有的只是自己那颗不断执著拼搏的心态,只有这样,“假如”才会真正的存在,也会真正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一、人物档案
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随想录》。
评价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二、人物颂歌
智慧长者——巴金
您,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您,凭借着一支坚硬的椽笔,书写着血泪铸就的国运乡愁; 您,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佝偻的背,却背负着新时代文学的丰碑; 您,用颤巍巍的脚步,为世人留下了坚强而笔直的路!您,就是巴金,一位有良心的作家, 一位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为准则的大师,一位经历磨难而不变的长者。
您,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您,意味着中国作家最真挚最真诚的写作良心;于是您用自己的文字构建了一部异彩纷呈的人类心灵史,那里面有对美好理想的不屈不挠的坚持,对人生真善美的坚持,对美好未来的坚持……这些坚持,使您的作品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散发出高尚纯洁的道德力量,弥漫着深沉博大的爱,植根在广大读者的心底。而您对于自己人格完善的坚持,将成为一个榜样,永远提醒世人,指引世人。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叱骂(chì) 2.堕入(duò)
3.吠叫(fèi) 4.忏悔(chàn)
5.琐事(suǒ) 6.作揖(yī)
7.解剖(pōu) 8.揪斗(jiū)
9.拍摄(shè) 10.陌生(mò)
(二)多音字
1.纤 2.爪
3.乘 4.结
5.熬 6.作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绿草如茵:指草皮密实平展如同垫子或褥子。
2.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3.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让的态度。
4.里通外国:暗中与外国勾结,进行背叛祖国的活动。
5.摇头摆尾:形容得意或轻狂的样子。
6.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二)熟语运用
根据上面解释和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词语。
1.生活在城市里的单身青年女性正面临着应对抢劫、抢夺、“碰瓷”拎包、性骚扰等压力,这一群体正在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安全焦虑。
2.毛新宇在今年的两会上的提案依然与毛泽东有关,他提出要运用毛泽东的方式方法反腐败,而毛泽东在反腐倡廉方面绝对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高手,这个提案一旦通过,会让贪官们胆战心惊。
3.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永不称霸和扩张,但这不等于就是逆来顺受,任人宰割!
4.在京城郊外,有一片面积达三万多亩的康西草原,每到夏季,绿草如茵,红花点点。
5.昨日上午,一条野生中华鲟在平潭牛山岛附近放生后,向渔船上的人摇头摆尾表谢意。
四、词语辨析
1.作客·做客
辨析
“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作客”时间长,“做客”时间短。“作客”之处一般是地方、区域,“做客”之处一般是单位、家庭。“作客”者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做客”者是相对于主人而言。
例句
华师附中的5位老师虽然都是作客他乡的教师,但都有着丰富的高三教学经验。明天他们将做客南都高考热线,分别就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5科的复习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常常·往往
辨析
“常常”强调次数多,既可以用于过去,又可以用于将来。可省略为“常”。
“往往”强调某种情况普遍存在,很少例外,含有对规律的总结,不能用于将来。
例句
塔利班地方政权的第三层级是战地司令或者前线司令,他们行政上属于区长,但其实往往直接听命于各省省长。这些战地司令往往指挥着人数不等的武装人员,但他们常常夸大针对阿富汗政府军和北约部队的“战果”。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考点二
筛选概括文意
考点三
理解本文铺垫、正面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背景链接
“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人望乡》至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小狗包弟》是《随想录》中的名篇。
二、主旨领悟
本文通过作者讲述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留下的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本文的闪光思想之一。
三、行文脉络
一、阅读第1~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篇首写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有何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从结构上说,是想借此引出自己与狗的故事,对这一话题起到铺垫作用;从内容上说,和作者与狗的故事两相对照,说明像这一类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绝非偶然,而是普遍的,也足见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给全文定下了伤痛的感情基调。
铺垫手法及作用
解读: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面铺垫、反面铺垫。正面铺垫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反面铺垫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②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全部奥妙都在“垫”和“衬”上。这正是铺垫手法“陪衬作用”的“功绩”。
指津:从铺垫的“陪衬作用”方面着手:
(1)从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方面考虑;
(2)从文章的主要事件和相关事件方面考虑;
(3)从作者所写的主要意图方面考虑。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的第6题。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小狗包弟的“本领”?
提示:特意交代小狗包弟的“本领”,是为了突出小狗的伶俐可爱,为下文写自己送走小狗后的内疚之情作了铺垫。
3.巴老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了小狗包弟的哪些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并分析。
提示: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地作揖”——可爱;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起客人发笑”——可爱、聪明。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日本女作家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可爱。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有情义、通人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肖像,或语言,或动作,或心理。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物烘托人,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二、阅读10~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4.怎样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这句话?
提示:作者对自己把包弟送去实验室作解剖,非常的内疚,进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表达了对这件事的深刻反省。
5.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是衬托自己内心的愧疚与自责。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样的煎熬是不会终结的”,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6.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巴金的自我解剖精神?我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吗?请用原文语句佐证。
提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不能,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终结的”,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7.结合全文,理解文末“歉意”二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提示: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1.本文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包弟深深的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自我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以自责、自省的方式,警醒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2.作家喜欢包弟,为了自保还是放弃了它,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观点一 :赞同,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一条狗呢?再说巴金也是为了保全家人,和小狗比起来,家人要更重要。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人自危,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一条狗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那些出卖家人、朋友、邻里的人,我觉得巴金算好的了,我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观点二:我不赞同巴金的做法,小狗包弟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一条生命,它也有它的生存权,难道只因为它是一条狗我们就有权利剥夺它的生命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包弟和巴金及巴金的家人一同生活了七年,从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到包弟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家庭成员,它不仅可爱,而且忠诚,它日日守候主人的归来,如此的忠诚,最后却被解剖,我感到很心痛。
观点三:我觉得不能用赞同不赞同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不同意巴金的做法,但对他的做法我能理解。巴金这么做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是一条小狗呢?巴金在十年浩劫中不但失去了小狗,更失去了至爱的亲人萧珊。他本身也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我觉得他是很痛苦的,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写法归纳
1.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
“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
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
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2.“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反映“文革”的现实,但他并没有写“文革”的风云变幻,而是重点描写了一条狗。连一条狗的命都保不住,“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可能遭受侵害的事实就不言而喻,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写法精讲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上面我们就本文所用的“以小见大”手法作了介绍,那下面我们就“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做一讲解和训练。
我们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呢?
1.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有的题目,并未引进瞩目的哲学概念,也脱去“紧贴”时代人云亦云的窠臼,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选材是够小的,可是有的考生却切入了“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这一大问题,这样就使文章的主题极具普遍意义。
2.能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品质联系起来
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只能就事论事。写作中,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如有篇短文,是说吃松子的,以前都是自己把硬壳咬开,随着科学的发达,松子变成工业流水线产品了,很容易咬开,就觉得没有以前那么香了。再后来就都是松子仁了,不用自己去皮,可以一把一把往嘴里装,失去了吃松子的乐趣。文章最后得出“松子的香是包含在硬壳里的,如果没有自己去咬破硬壳,怎么会品尝到松子的香味呢?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不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经过自己的亲身尝试,面对成果就不会感到其中的幸福与欢乐”。
3.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去考虑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贵在开拓人的感情世界、理性世界。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写作中对话题或材料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如作品《锅》,就是通过写家庭对“锅”的不断更新,反映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练笔
1.请你展开联想,看看自己能从下面事物中发掘出哪些深刻的意义。
(1)看见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了 。
(2)看到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了 。
(3)看到拔河比赛,我想到了 。
参考示例:(1)①人生暮年 ②奉献(落叶归根)
(2)①艰辛 ②付出与收获 ③人生的价值
(3)①团结 ②和谐 ③领头羊的力量
2.选择生活中的一点入文,一点可以是一草一木、一叶一花,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然后集中描写,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感悟生活,反映社会,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噗!”蝶儿被一滴雨珠打中,落入树下的水洼之中。我愣住了,我不知道是否该捧起它。它柔弱的翅膀在水中无力地拍着。我忽然发现我的呼吸跟着急促起来。渐渐地,渐渐地,奇迹出现了,它一点一点爬到水洼中的一朵小花上,竖起湿淋淋的翅膀,在风中微微颤动。我心里泛起一片喜悦。顽强的生命终于战胜了噩运。忽然一阵微风吹过,树上又落下无数雨滴。蝴蝶再一次不幸被击中,悲惨地落下。我心里一痛。那水面泛起浅浅的涟漪,这个小生命仍在不停地挣扎,它还活着!我似乎感到了一股强大的生命的悸动,连忙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那颤抖的翼,微微地展开,闭合,我的心也随之一起一伏。柔弱的蝴蝶呀,您能不能挺过来呢? 又一阵风吹过,天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那勇敢的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从我手中一跃而起,向那花丝冉冉飞去……我静静地站着,看它。可敬的蝴蝶,为了美,突破丝茧的束缚,为了美,战胜风雨的磨难,它不正向我阐述着生命那永恒的美丽么……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相关素材
作者巴金借《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缺少人情、缺少人性、缺少安宁的气氛。人,暂且不说惶恐至何种地步,连一只小狗也无安宁之日。一场“文革”,以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更主要的是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自己在“文革”时期对包弟所施行为的悔恨与鄙视,所以作者写道“不能原谅自己”,所以他用笔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我们在文章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一个坦然面对自己并勇于解剖自己的巴金。
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共性发掘
十年浩劫见证了两位大家的人生与人性、勇气与良知、责任与行动。上述素材可以运用到“反思”“勇气”“责任”“良知”“人性”“坚守”“坦然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等话题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巴金走了,灯还亮着。
他去世的那夜,我辗转难眠,披衣阅读《巴金文集》。
为那些追求自由、青春灿烂的脸而歌。觉慧、觉民、鸣凤……,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曾经是那样的阳光、美丽和多情;然而,封建大家庭散发出的棺材般的气息最终屏蔽了那些鲜活的面庞。据说,在创作小说《家》的过程中,巴金几次流下了痛惜的泪,因为巴金和他们一样曾经拥有一张充满希望的脸。
为说真话而敢于撕破脸皮。“文革”后,为了建立“文革”博物馆,他奔走呼告,身体力行,用了8年时间,用颤抖的手写下了150篇、42万字的《随想录》,他说:“我是曾经变成过兽的,别人却以为那不过是一场十年噩梦。”摘下自己的面具,直面自己的历史,勇气可与卢梭相媲美。
为那一张多情而关爱自己的脸而坚守。萧珊,巴金夫人,“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巴金先生,端庄秀丽的脸曾被红卫兵用铜头皮带抽打过,两道血痕,面颊一侧乌青一片,她毅然用自己高贵的头颅为巴金挡住了暴力的侵袭。1972年,萧珊病逝,巴金发誓不再续娶。“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混合在一起。”这是巴老在《怀念萧珊》里说过的话。
巴金走了,灯还亮着。掀开《巴金文集》扉页,凝视他那慈祥、坚毅、执著的笑脸,我的脸庞挂着两行热泪,而我向来是不掉泪的。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吠(fèi)迷惘(wǎnɡ)解剖(pāo)开天辟地(pì)
B.作揖(yī) 温驯(sùn) 栖息(xī) 恪尽职守(kè)
C.恻隐(cè) 呵叱(chì) 客栈(zhàn) 浪遏飞舟(è)
D.迸发(bèn) 魂悸(jì) 梦魇(yǎn) 冠冕堂皇(ɡuàn)
解析:A项,剖(pōu);B项,驯(xùn),栖(qī);D项,迸(bènɡ),冠(ɡuān)。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隔壁 款待 重叠 拳打脚踢
B.通讯 包袱 歉意 绿草如荫
C.撕破 膺品 伤残 逆来顺受
D.倘使 欠债 潮笑 胆战心惊
解析:B项,荫—茵;C项,膺—赝;D项,潮—嘲。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_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2)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________用,我们不愿意。
(3)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________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A.作客 试验 往往
B.作客 实验 常常
C.做客 实验 常常
D.做客 试验 往往
解析:解答此类题既要注意词语含义也应注意句意。作客: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与(1)适应。试验:为了考察某事的结果而从事的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与(2)相吻合。往往: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带有一定规律性。常常:不止一次,而且时隔不久,不一定有规律性,与(3)适应。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B.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科研院所仍是研究基础科学,即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大本营。它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
C.有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在隆化县境内的一块指示牌上,将“董存瑞烈士陵园”写成了“董存瑞烈土陵园”,而且这个指示牌已存在好多年了。
D.举办省级示范普通高中田径运动会是展现合肥教育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合肥体育教育成果的良好机会,希望广大参赛学子积极发扬拼搏精神。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兴盛”改为“兴衰”;C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删除“在……上”或“将”;D项,“举办运动会是窗口”搭配不当,可以去掉“举办”。
答案:A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巴金把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上他又总是常常带着感情去描写和讴歌青春,所以首先被广大青年读者欢迎,成为青年信赖的朋友。
①坦诚地描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
②坦诚地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
③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④抒发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追求和理解
⑤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人品与文品,是合二为一的
⑥在他这里,艺术与生活,文品与人品,是合二为一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①②应先记录,再描写。③④考虑搭配问题。⑤⑥根据前面陈述内容的一致性。
答案:B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在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独自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和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上去她好像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的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相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地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相。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相,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 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等的人被称作“黑五类”。
6.“大姐”为什么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相送给她?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鹅是美的化身,“大姐”如此喜欢天鹅,表明她身处困境仍不忘追求美。这一情节,表现了“大姐”的心灵和感情像天鹅一般美好纯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7.文章以“丢失的香柚”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香柚”象征着“大姐”美好的心灵,伟大的爱心。“丢失的香柚”既是写“大姐”给“我”的香柚在火车上被偷而丢失,又有深意——“文革”使许多像“大姐”这样的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的人遭到迫害,使他们在社会上“丢失”,揭露了“文革”使我们国家民族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8.最后一段中的“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深刻含义?“悲哀”二字有何深刻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消失”还有这两层含义:①宝贵青春的消失;
②美好心灵的消失。
(2)悲哀:这个“悲哀”不仅是为像给“我”香柚的大姐那样的同龄人遭受“文革”的浩劫而悲哀,更是对过去宝贵青春、美好心灵的消失而悲哀,是为“文革”这段民族历史而悲哀。
9.“大姐”最后的结局,文中未明确交代,你设想她会是怎样的结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合情合理即可。(结合学过的《小狗包弟》的有关知识,结合本文情节发展的趋势和文中“查无此人”的暗示,作合理引申)
三、语言运用(15分)
10.下面是两副悼念文学巨匠巴金的挽联的上联和下联,请补充完整。(4分)
坦荡从容经历一生《雨》《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执著守护中国良心。
答案:真诚正直书写百年《春》《秋》 一世真情道尽人间冷暖
11.将下面四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5分)
①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
②显微镜用来寻找自己的缺点。
③放大镜用来发现别人的优点。
④平面镜用来照出自己的现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用来寻找自己缺点的显微镜,用来发现别人优点的放大镜以及用来照出自己现状的平面镜。
12.描述下面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寓意。(6分)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画面内容)画面有三只小狗,其中一只趾高气扬地从街上走过,目中无人;另外两只小狗正在对话。左边的小狗说:“这小子看见咱们也不打招呼!”右边的小狗说:“听说他的主人当局长了!”
(寓意)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和狐假虎威的人。
“五步”解读漫画寓意
第一步,看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结合漫画的内容,揣摩漫画的寓意。
第二步,看漫画的画面。
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要弄清漫画中的人物(或其他事物),有的还要注意画中人物的表情。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第三步,看漫画的语言文字、符号。
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如本题的“这小子看见咱们也不打招呼!”“听说他的主人当局长了!”两处文字就可以看出这幅漫画的寓意讽刺狐假虎威类的人。
第四步,看漫画的夸张之处。
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五步,透过画面,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
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