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复习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复习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0: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复习课件
时空观念
1945年8月
1945年
10月10日
1946年
6月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1947年夏
1949年
4月
1949年
4月23日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挺进大别山
解放南京
1949年
10月
渡江战役
考点 1 重庆谈判(理解)
时间 1945年8月~10月10日 中共代表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背景 (1)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扶蒋反共”),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假和平,真内战”)
考点速查
目的 蒋介石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结果 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 的内容 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影响 重庆谈判粉碎了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美梦,打乱了国民党内战计划,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作战 原则 和方针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各个解放区的军队,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与作战方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规模的运动战
粉碎 重点 进攻 (1)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2)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3)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 2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识记)
解放 区的 土地 改革 背景 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纲领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开展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考点 3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识记)
内战爆发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爆发
转战陕北 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考点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理解)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1947年夏
概况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影响 (1)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三大战役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考点 5 三大战役(理解)
三大战役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作战区域 东北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 华北地区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考点 6 渡江战役(理解)
渡江战役 概况 (1)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2)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现在的台湾问题)
意义 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归纳总结】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
(3)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
(4)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5)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6)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7)国民党发动不义战争,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心涣散、指挥失误等;
(8)国民党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9)国民党美援断绝,内部分裂。
拓展提升
1.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如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综合训练
D
2.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C
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C
4.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 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B
5.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战略行动,20天挺进一千多里渡过黄泛区,血战汝河,险渡淮河……前有敌人,后有追兵,身经百战的邓小平认为它是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次行动。这次战略行动(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B.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大序幕
D.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C
6.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 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致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党中央指挥正确 D.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A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1)双方为“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而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谈是什么?会谈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2)毛泽东为什么赴重庆同国民党会谈?
答:重庆谈判。抗战胜利了,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这次会谈的结果是什么?蒋介石后来是怎样对待这一结果的?他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后来,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他这样做恰恰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暴露出独裁、内战的野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