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复习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复习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4: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五单元复习
目录
02
高频考点
01
思维导图
03
单元考点演练
思维导图
高频考点
1.1924年1月,________________在广州召开,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的正式建立。
2.1924年5月,________________在广州____________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________________”。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________________任校长,________________担任政治部主任。
国民党一大
国共两党合作
孙中山
黄埔
黄埔军校
蒋介石
周恩来
3.1926年7月,________________誓师北伐,_____________任北伐军总司令。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北伐军以_____________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为第四军赢得了“_________”的美誉。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________________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
叶挺
铁军
四一二
5.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________________,打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_____________、创建_______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________________节。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革命战争
人民军队
建军
6.1927年10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__受挫后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________________、建立根据地的序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军。
秋收起义
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
中国工农红军
7.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8.1934年10月,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________________。
工农武装割据
第五次反“围剿”
长征
9.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10.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________________,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__________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生死攸关
赤水
金沙江
1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________,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_______地区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___。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_______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吴起镇
会宁
转危为安
长征
单元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1. 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在现今的奋斗进行中间,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基于此认识,中国共产党此后( )
A. 发动城市的工人运动 B. 进行农村的土地革命
C. 谋求与国民党的合作 D. 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C
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题2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C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C 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D 叶挺独立团奋勇冲锋,攻占汀泗桥和贺胜桥 基本消灭张作霖军队的主力
题2表
3. (2020广东)1927年2—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此前的120万人迅速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上海工人甚至从北洋军阀手中解放了上海。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统一战线破裂 B. 国民革命失败
C. 工农武装割据 D. 北伐胜利进军
D
4.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著名战争誓词,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所反映的战争
( )
A.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 是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D. 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成功
B
5. 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地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 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6. 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八一”两字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是因为( )
A. 北伐胜利进军 B. 秋收起义
C. 红军会师陕甘 D. 南昌起义
D
7. 毛泽东曾说,由于他们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A. 南京政府的建立 B.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C. 秋收起义的失败 D.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
8. “国民政府不理解农民,看不到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对农民的疾苦也就漠不关心……恰恰在这个被忽视的区域,毛泽东的天才得到了最高度、最成功的发挥。”与材料相关的决策是( )
A. 走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B. 组织秋收起义
C.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进行战略转移
C
9. 题9表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情况。据此推断,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其他占比/% 其他占比/% 其他占比/% 其他占比/%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题9表
A. 农村革命根据地持续建设 B. 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
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 1929年12月,毛泽东作了长篇政治报告,并形成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该决议指出,红四军党内、军内存在许多不正确的思想和消极现象,必须加强教育,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这一决议( )
A. 旨在纠正“左”的错误
B.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D. 促进了红四军的健康发展
D
11. 题11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政漫画,标题为《背干粮,过草地》。下列诗句中,与该漫画反映同一主题的诗句是(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图片属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A选项出自毛泽东1959年创作的《七律·到韶山》,排除;B选项出自1935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作的《七律·长征》,符合题意;C选项出自毛泽东1949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D选项出自毛泽东的1958年创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 还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逐渐产生怀疑和不满。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这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湘江战役之后达到顶点。在干部队伍中,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改变领导的意见。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
A. 召开中共二大,确定民主革命纲领
B. 召开八七会议,发动武装起义
C. 召开古田会议,确立建党建军原则
D.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错误路线
D
13. 这是长征途中的一场漂亮的运动战,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这场战役是( )
A. 冲破封锁线 B. 四渡赤水河
C. 巧渡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B
14.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诗歌突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D.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C
15. “红一、红二、红四这三个主力方面军也要大会合了。蒋介石想阻挠我们的会合,企图消灭我们这一个再消灭另一个的计划完全失败了。”此次“大会合”( )
A.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使中央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D.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二、非选择题
16. 国共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相当强大的力量,如果只靠少数人孤军奋斗,或是几种力量分散地各自为战,都难以把它打倒,因此自然地产生联合和合作的需要。这是共同的要求,国民党方面有,共产党方面也有。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国民革命进入了一个军事力量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此时,凭纯粹的政治手段左右局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蒋介石和军方加入了国民党右派,反对国民党左派和中共。不久,国民党左派也背弃中共并最终与右派合流。这样,争取国家统一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民族主义运动把可能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共产党成分清洗了出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2分)结合相关史实,谈谈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反帝反封建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但是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需要两党合作才有可能战胜敌人。创办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北伐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的原因。(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从合作走向对立。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分别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题16-1图反映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题16-2图反映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