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19:20: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过程
谈话:
开始上课前我们先来一场诗词大比拼,我出示上句你们说出下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海内存知己,
桃花潭水深千尺,
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春草明年绿,
)
你们很善于发现,这些诗句都和朋友、友情有关,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朋友有关的文言文《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单元篇章页我们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的目标是
读单元语文要素。
文言文我们并不陌生。谁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
明确了任务、回顾了方法可以开始上课了吗?上课。
(二)了解故事人物
理解题目。伯牙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弹,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提问。故事中一个人物是伯牙,另一个人物是(钟子期)
(
伯牙:宫廷乐师,位居上大夫,善弹七弦古琴,被世人称为“琴仙”。
子期:楚国人,相传是一位手拿板斧的乡野樵夫。
)
是什么让地域不同、地位悬殊的两人相遇在一起?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
学习活动一:
大声
朗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故事。(板书知音)
抽学生读。
解决难读的地方。老师转了一圈发现,这些地方很多同学都做上了难读的记号。
(
善哉乎
巍巍乎 汤汤

shāng
)
(
善哉乎
鼓琴
巍巍乎
若太山
汤汤

若流水


世无足复

鼓琴者。
)
3.借助注释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哉”和“乎”是两个语气词,读的时候要轻一点。)
读一读这些词语,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还有一个句子很多做上记号的同学特别多,谁来读读看。(抽生读,两个为字怎么读,为什么?)
正音:为 读出停顿,停顿是根据意思的,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
4.齐读。
5.二读课文,读出韵味。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教师范读,学生听停顿。
(根据初读交流选择重点句子展开)
出示停顿的PPT,学生自己读,读出停顿,抽生读,男女PK读,齐读。
6.三读课文,了解大意。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稍后请同桌来反馈。
PPT出示文白课件,文白对读,男女合作读。
(三)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
1.设疑聚焦。
(
学习活动二:
再读课文,思考: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是楚国的普通樵夫。哪些句子能体现伯牙、子期堪称知音,用“
”划出。
)
抽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1.交流预设: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提示: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聚焦“巍巍”
提示:那子期会怎样由衷赞叹呢 指导想着画面,读出意境。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提示: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聚焦“汤汤”,子期又会怎样赞叹 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学生听音乐,教师指导朗读,读出大山的高俊,流水的浩荡。
2.想象拓展。
提示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景物
要点:徐徐的清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皑皑的白雪,皎皎的明月
提示2: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你会怎么赞叹 学生练习仿说。
出示课件:方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3.体会情感。
提示1:伯牙既然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只弹流水,那么这高山、这流水代表着什么
要点: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着他江河般博大的胸怀!
(
相传,伯牙为更好地学习古琴,来到了东海蓬莱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高山峻岭,听鸟鸣深涧。这些景象使他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

于是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后伯牙成为著名的宫廷乐师,虽名满天下,却始终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
)补充资料
4.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汤汤乎若流水。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5)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板书:知音难觅 知音难求)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播放视频)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五、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 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师:再思考,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3.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补充拓展,感受知音文化
1.这个传诵至今的千古佳话后人用很多的名句来赞颂它,出示名句积累。
(

:300年后的战国,古书《列子》中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师:诗仙李白也在诗中感慨:
生: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孟浩然也留下了传世名句:
生: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300年后的宋代,王安石在古诗中为这个知音相遇而又痛失的故事叹息不已:生: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
/高山/深自知

:2000年后的明代,人们仍在话本小说中传唱着这一段千古佳话: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
春风满面
/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后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全班配乐朗读。
2.感受文化。
播放《高山流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一个凄美故事、一段动人乐曲,感动了无数人,千古传诵,源远流长,衍生出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