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农耕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男耕女织 B.耕读传家
C.南稻北粟 D.机动性强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农耕文明”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4分)
5.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姆的春天
格尼
过红绿灯时,央金一眼看见布姆。
原本,央金没来由地喜欢布姆灵巧机智的小脑袋,每次相遇总轻轻敲她额头,她也顺势挽着央金的胳膊,将小脑袋靠在央金肩上。可是,自从布姆管央金借钱以后,央金有点烦她。
钱是两年前借的,那次是布姆叫央金吃饭,结账时布姆说钱没带够,借两千块用。央金没多想,毫不犹豫用微信转了钱。央金以为布姆很快会还钱,现在不需要现金,不需要见面,手机操作随时能转。但布姆没转,聚会时也不提,像忘了这码事。央金不好意思要,心想如果忘了总有一天会想起来。
两年了,布姆还没想起。时间越久,央金越不好开口。有时候央金想算了吧,就当没有过这两千块。可是,人奇怪,钱如果被贼偷去,也就不恼记了,被借走,反而总想着还有一笔钱在那。两千块,时不时让人疼一下,梗一下。
这次央金没有弓起食指,没有敲布姆额头,任由布姆挽着胳膊,小脑袋靠过来。“阿姐,哎呀呀,又碰到了。”
布姆是去学校接孩子。
她们走的步游道,四月的杨树鲜绿闪亮,挤着一树挨一树的樱花。河里激流翻滚,水声轰隆,再急的河流终归还是河流,可令人愉悦,加上粉得令人心颤的樱花,以及婉转悠扬的鸟鸣,四月实在不是办开口要钱这类俗事的季节。她们在樱树下站着,布姆忙着拍照,央金到嘴边的话没说出口。
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
“现在钱真不禁用,物价涨太凶,康定啥都贵,我们两个吃顿饭要几百块。”央金忽然说出这话,像做了亏心事,脸自顾红了,就偏头看树丛。“哦哟,好多鸟。”
“呀嘿嘿,没办法,感情太好了。”布姆尖细的笑声从轰隆隆的水声中钻出来。
有心人在山脚的石墙投放了麦粒、米饭、玉米饼之类的食物,树丛中的鸟前来啄食。有几只画眉围一起吃玉米饼,一只麻雀挤过来,插空啄一口,但画眉们紧紧围着,很少有空隙。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央金惊呼:“啊,好有爱哦。”布姆呆呆盯着那只麻雀。
“它为啥非要去当讨口子吃人家的,这边这么多吃的。”央金捡起另一个玉米饼扔给麻雀,麻雀飞走了,又飞回来,还挤在画眉那,时不时蹭一下大画眉的尾巴。
布姆没说什么,默默朝前走。央金以为布姆听明白了关于钱的事,这时该趁热打铁。央金追上布姆,用力咳了咳。布姆看起来有些忧伤。
“当阿姐的要说你了,年纪轻轻还是要去做事,闲久了越想闲,懒下去要不得。”
“阿姐吧,我不轻松啊,要管娃娃,要管老人,阿妈眼睛更糟糕了,越来越离不开人,我就算在家里当保姆也算赚钱嘛。”
“我现在就想多赚钱,房贷太凶了,每月两千元,两千元啊!”
“不说那些烦心事了,说点开心的。风景这么好,看,这几棵樱花全开了,太漂亮了!”布姆松开央金胳膊,拿出手机拍照。央金无心看花,心想布姆再过来就直接说钱的事,有什么不好说的,借钱还钱,天经地义。
“别拍了,有什么好拍的。”央金大声说。
“阿姐,我需要春天,我要把春天装到手机里。啊,好安逸,太美了。”
央金心里直叫苦,这还怎么说出口。
“我看上一件风衣。”央金说。
“看上就买。”
“两千元。就是情歌广场旁边的铺子,上班路过天天看得见,太好看了。贵,贵死了,两千元,舍不得。”央金瞥见布姆的头低了低,忽然有点心疼,好像把布姆往悬崖上推。如果这时候布姆想起借钱的事,央金会觉得自己有点狠。但布姆想不起,央金又不甘心。
央金等待着,伴随河水轰隆,等来的只是布姆持续不断的笑声。央金明白了,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种人以后可以不交往了,那钱全当被偷了。但必须说出借钱的事。
应歇歇脚了,央金坐在靠近转经筒的长椅上。转经简每转一圈,会有铃声响起,叮——这声音宁静而悠远,就像敞开一扇又一扇门,门外是铺满鲜花的草场,是广阔的海洋,是悠远湛蓝的天空。叮——叮——央金的呼吸渐渐平息。
布姆说要买酥油,离开一会。一位转经累了的阿爷在央金旁边坐下来,一辆送外卖的摩托停在奶茶店门口,央金看见穿长衫的人也在那。老康定人都知道他是乞丐,从小到老行乞,央金曾给过他两次,第三次拒绝了,谁都知道他比工薪族有钱,他也与时俱进,不再拿盘子碗装钱,脖子上挂着一块正方形过塑的二维码。送外卖的小伙子在扫二维码,央金对阿爷说:“老讨口子又在骗人了,他是假穷。”
阿爷说:“不要紧,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
“他没完没了,没个完的。”
“慈悲心哪有完的呢?”阿爷笑着说。
央金一愣,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
“阿姐,阿姐……”
央金看见布姆站在面前,手里拾着两袋酥油。“你一袋我一袋,我要去接娃娃了,下次又碰见哦。”布姆的小脑袋灵巧地摇晃着,笑眯眯看着央金。
“等我,等一下。”
央金快步走进转经队伍,双眼微闭,一圈,两圈,三圈。
“阿姐,快点……”
央金又转了三圈才走出转经队伍,不紧不慢到布姆跟前,接过那包酥油。
“急啥,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日子哪是急出来的。”
“我必须走了,娃娃肯定等起了。”
布姆走出十几米,央金喊:“等下,等下!”
央金疾步追去,按住布姆的小脑袋,弓起食指在她额头敲了一下。布姆发着愣。央金转身要走,布姆拉住她。
“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讨口子吗?它缺爱,我就是那只麻雀。谢谢阿姐,我的亲阿姐。”布姆转身走时又在央金脸颊啄了一口。
央金想起布姆没有兄弟姊妹,五岁时阿妈生病去世,七岁时阿爸出了车祸,吃百家饭长大,直到结婚才有喊阿爸阿妈的机会。央金摸着热辣辣的脸频,被啄过的地方湿漉漉的,像有泉水从那冒出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姆借钱不还引起了央金微妙的心理变化,见面时央金没有像以前那样亲昵地用食指敲布姆的额头,这为要钱作了铺垫。
B.“央金拉着布姆离开了那棵樱树”,因为央金觉得在美的环境里要钱会大煞风景;但离开樱树后,央金要钱也没有心安理得。
C.央金“房贷每月两千元”“风衣两千元”的语言提示越来越明显,但布姆只是发出笑声,这种反差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D.布姆想用一袋酥油抵消借央金的两千元钱,这反映了她狡黠的性格;但她在央金“脸颊啄了一口”,则是真心感激的体现。
7.关于文中画眉和麻雀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人们自发地投放食物喂养画眉、麻雀等,暗示出人们热心善良的品性。
B.麻雀很难获取众多画眉包围着的食物,映射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
C.麻雀被喂食的场景引发了布姆的身世孤苦之感,所以她看起来有些忧伤。
D.麻雀的行为与后文布姆自称是“讨口子的麻雀”相呼应,利于揭示主题。
8.小说中围绕“转经”展开的相关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布姆的春天”的意蕴。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
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
降及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这些科目中,“贤良”科堪称代表,故当时的习惯也以“贤良”统称“制科”举人。
唐代的“贤良”科,考试方式仍与汉代相似,应试者所作的主要是一篇对策。至北宋仁宗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化,应试的手续、步骤变得复杂,应试者所作的文章剧增,除了对策之外,还有所谓“秘阁六论”,而更重要的则是“贤良进卷”。这些都与考试的步骤相应。步骤大致有三:第一步,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第二步,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六篇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且在文中交代题面的出处,实际上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键,此之谓“秘阁六论”;第三步,在“秘阁六论”考试中获得通过者,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策”,即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得“制科”出身。
不过,现在看来,最有价值的乃是“贤良进卷”。每一个应试者,一下子提交五十篇策论,等于一部文章专集,苏轼、苏辙的《应诏集》就是这样的专集,他们用这个专集去参加了嘉祐六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
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贤良进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知识结构的塑造也是值得重视的。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士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籍,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
宋代的笔记和诗话,以随意性和无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反映了士大夫在写作方式上的某种爱好。但“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比如,苏辙在晚年还写作了《历代论》五卷,共四十五篇,形式上跟“贤良进卷”很相似。
“贤良进卷”本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而且写作目的是去应“制科”,凡是身非士大夫者,或者虽是士大夫而不应制科者,本来并不需要如此写作,但是,实际上既有不应制科而采取类似写作方式的士大夫,也有身非士大夫而写出了类似作品的。宋仁宗的时代可能是此种写作风气的极盛期,连僧人也受到了影响。释契嵩的《镡津集》卷五至卷七,有《论原》四十篇,命题与结构方式极似“贤良进卷”。
(摘编自朱刚《苏轼十讲》,有删改)
材料二:
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阁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最后苏轼在这次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御试。
制科取士,特别郑重,在阁试、御试中都要弥封卷号,进行誊录。在御试中苏轼的代号为“臣”字,苏辙为“毡”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后,还有覆考官按例复核。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
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苏轼传》中也说:“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而且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由此可见,苏轼制科入三等,实属凤毛麟角。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入三等”。治平三年二月,苏轼得直史馆。
(摘编自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一种考试形式,从汉代开始,经唐代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复杂、完善。
B.北宋仁宗后,“制科”考试大体分三步进行,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应试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C.“贤良进卷”是宋朝“制科”考试中特别能体现应试者综合素养的环节,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确非易事。
D.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皆入三等,可谓史上绝无仅有,而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亦可看出对他的赏识非同一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的进士“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时的得意诗文编辑成卷,投递给考官或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这在形式上有似于“贤良进卷”。
B.“秘阁六论”考查的关键不在于论文写作的质量,而在于是否能交代清楚题面的出处,应试者阅读记忆的治学功力,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C.御试时试卷是封号的,司马光对“臣”“毡”的肯定,只能据于作品的质量,但当时苏轼兄弟已名动京城,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
D.“制科”取士分为五等,而两宋以来,入三等的只四人,从未有入一、二等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考试对人才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3.根据材料一,下列作品最符合“贤良进卷”写作方式的一项是( )
A.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B.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C.苏轼的《赤壁赋》等赋体散文十七篇
D.秦观的《晁错论》等人物论文二十篇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贤良进卷”对宋代士大夫写作素养建构的影响。
5.《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请给合材料中苏轼的应试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再坐一次火车
罗泽洋
那年冬天,腊月二十八,一如过去的无数个寂寥又灰暗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工厂值班,却接到警局老陆的电话。那天,他跟我说的话很多,我只清楚地记得那一句:
“这次准没错!”
年节期间,警局里本应只有少数警员值守,可那天却挤了一屋子。大家看我进来,纷纷让道,有人给我递烟,我摆手回绝。不等我问什么,一个年轻的警员用手指了指里屋的大门。
“六哥,人就在里头呢。”
县城里的人都叫我六哥,六是因为我在家排行老六,叫哥是因为五年前我南下办厂,之后又把厂子迁回老家,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大家虽然平日不喜恭维,但大多还是心存感激,都说敬我一声哥不过分。
大家都敛声屏气,似乎都在等我开口说些什么,可我什么也没说,径直走进接待室。靠窗的椅子上,坐着一个孩子,扭头看着进屋的我。他的脸部逆光,让我一时看不清模样。老陆站在他身边。
我走过去,慢慢蹲下身子,伸手轻轻摩挲着孩子的头,突然停顿下来,我摸到了一条半尺长的疤。
“错不了,2008年,广州,花街,黑色棉袄,1月8号,都交代了,跟你说的丝毫不差。”
“头上的疤是怎么回事?”
“说……说是不好卖,转了几次手,被人打过,要不再审审?”
“我能直接带他回家吗?”
“可以。我留一缕孩子的头发,明天帮你做个亲子鉴定,你别介意,这是办案规矩,流程还是要走的。”
我已经太久没有回过家了。寻子未果之后,我跟妻子就关了广州的厂回了乡。她是第二年疯的,说是疯也不对,总之就是不爱说话,平日里醒了就盯着孩子的照片出神,或者抽抽搭搭地哭。我不怪她,可我不能这样,因为孩子还得找,所以索性搬到厂里住,一边赚钱一边给外边递消息,家里就请了个阿姨照顾。
到家的时候,阿姨正在打扫卫生,见我回来,满脸惊讶,看到我手里牵着的孩子,才缓过神来,她一边往楼上跑,一边大喊:
“小雨,小雨,孩子回来了。”
我托阿姨给孩子炖一锅鲜鸡汤,再弄些新鲜的吃食,然后带着孩子进了浴室。我亲手帮他脱衣服,擦洗发水、沐浴露。
“你还记得你叫什么名字吗?”
“你看你,瘦得跟排骨一样,我叫你小骨头好不好?”
他像妻子一样沉默,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我权当他默认了我的称呼。也许是暖气没开足,他打了个喷嚏。我把水温调高,将他身上最后一点儿泡沫冲净,擦干身子,又给他换上了五年前的旧衣服,那衣服居然没有显得有多小。
虽然不说话,但小孩爱吃饭是本能,小骨头狼吞虎咽,嘴边沾满了鸡油。阿姨又另给他盛了一碗鸡汤,泡了米饭放在一边,等凉一点儿,小骨头就可以直接吃。
小骨头吃完饭就开始犯困,阿姨领着他去卧室睡觉。灯光似乎一下就暗了下来,妻子坐在沙发上,依偎在我身边,低声说:
“不是,他不是。”
我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肩:“我知道,我知道,没事,我明天就给他找家人。”
第二天一早,老陆就给我打来电话。不似昨天那般,他支支吾吾了半天却不敢开口。我知道这不是他的错,率先一步挑明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的事实。昨天洗澡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小骨头身上有个陌生的胎记。
老陆愧疚极了,不停地在电话那头埋怨自己。
“六哥,真的太巧了,同一天,同一个地方,丢了两个孩子,我真的没想到。”
“他父母找到了?”
“就在广州,今天DNA一传到库里,那边就来消息了。”
“本来想着要是找不到,我收养了也好。那还是尽快把孩子送回去吧,抓紧时间的话,还能赶上过年。”
当天下午,老陆就帮我和妻子买好了车票,打算正式送孩子回广州。春运的票早已抢光,但这算是要紧的公事,老陆托人弄到了几个座位。
那天,小骨头倒是挺兴奋,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坐火车,一直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我把小骨头抱在身上,问乘务员买了一个绿皮火车的模型玩具,塞在他手里,他的注意力随即被吸引,专心致志地把玩起来。
到广州的时候差不多已是晚上十点半,老陆带着我们下了车,跟前来接待的警员同志会合。警员说小骨头的父母就是本地人,在市区的商业街开了一家花店,这么多年一直在等孩子回来。
商业街到了,离别的时候也到了,我把小骨头从肩上放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塞满了钱的信封,塞进刚给他买的新书包里。
没有任何哭闹,也没有任何反抗,警员牵着小骨头的手,拉着这个过于瘦弱的孩子,要他跟我们夫妻俩说最后一声再见。
我期盼的眼神落在小骨头身上,却像是几块砸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泛起半分涟漪。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摇了摇头,示意警员带他快走。可这时候小骨头却执意不动,他张开嘴,纤细的舌头用力搅动着口腔里的空气,终于,他开口说话了:
“回……回家的时……时候,还能再……再坐一次火……火车吗?”
我笑出声来,泪水却悄然滑落。我转过头去,用手捂住眼睛。妻子温柔地抱着我,就像我昨晚抱着她一样,轻声在我耳边重复着:
“回家,我们回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3期)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年冬天,腊月二十八,一如过去的无数个寂寥又灰暗的日子”为小说提供了特定的时间背景,为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氛围。
B.“我”第一次看见“小骨头”时,“走过去,慢慢蹲下身子”这一段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激动紧张的心情。
C.“我”托阿姨给孩子炖一锅鲜鸡汤、吃食,并“亲手帮他脱衣服,擦洗发水、沐浴露”,写出了“我”对“小骨头”的关爱之情。
D.小说情感表现得比较克制,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的情感,在质朴平凡的语言中,展现了小说的魅力。
7.小说中有多处暗示“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细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摸到了一条半尺长的疤”,这条“半尺长的疤”让“我”产生了疑惑,暗示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
B.“小骨头”回到“我”家里,“我”问他“你还记得你叫什么名字吗?”,暗示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
C.“小骨头”开始犯困睡觉后,“灯光似乎一下就暗了下来”,此处环境描写暗示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
D.“老陆愧疚极了,不停地在电话那头埋怨自己”,老陆此处的这种反应暗示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
8.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赏析“我”的形象。
9.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回……回家的时……时候,还能再……再坐一次火……火车吗?”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C“当务之急”错。)
2.(3分)C(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不尽相同。)
3.(3分)D(农耕文明能够形成宅院村落,关注农事节气,稳定生产,所以流动性较小,不需要较强的机动性;游牧民族需要不断迁徙,才需要较强的机动性。)
4.(4分)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1分)能够对农业生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1分)体现集体智慧的(1分)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1分)的文化集成。
5.(6分)①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②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③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每个要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D.“布姆想用一袋酥油抵消借央金的两千元,反映了她狡黠的性格”错。布姆买油酥给央金是表达 对央金的依赖和友好,并非想要用油酥抵销两千元钱。
7.B.“映射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错。结合“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讨口子吗?它缺爱”可知,文章通过麻雀挤在画眉中间讨吃的,是表现动物之间也有爱,从而映射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也应当有“爱”。
8.①转经筒宁静而悠长的声音,使央金心情由怨愤转为平和,为下文故事的转折作了必要的铺垫。②转经老人的话开悟了内心纠结的央金,使央金忆起父母的教海,从而有了包容布姆的行为。③央金加入转经队伍,表明她已坚定了“慈悲是没有终点”的观念,也就有了重新接纳布姆的结局。
9.①故事发生在春天,布姆喜欢春天的景色,享受春天的美好。②“春天”体现了布姆对爱与温情的憧憬。③布姆有过不幸的遭遇,被人厌烦过,但最终迎来温暖的人生春天。④爱和温情需要不间断的慈悲心的注入,是众人的努力营造了这种温暖的人间春天。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汉代开始”错误。由原文“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可知,汉代尚未有“制科”。
C.“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错误。由原文“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可知,应是试前提交。
D.“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错误。由原文“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可知,只有第二次是为他特旨命试。
故选B。
2.C.“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错误。由原文“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可知,“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不能从文中推断出来。
3.D“贤良进卷”文章是系列化的策论,A项是诗歌,B项是游记,C项是各自独立成篇的赋。
4.①促进广泛阅读思考,以便形成自成一家的学说;②催使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以使发议新颖独到;③引导全面发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成为通而专的人才;④造就特定写作能力,养成写“进卷”类体系性文章的著述才能。
5.①苏轼多次应试、步步迈进的人生经历,是对“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的极好诠释,给我们有益启示;②苏轼授官不赴,而选择参加制科考试,体现出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气度;③苏轼为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表明应试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准备;④苏轼凤翔任满归朝,为回应皇上与宰相在他官职安排上的争议,而沉着坦然地参加特旨命试,并再次考出理想成绩,显示出了敢于应试、敢于证明自己的超常自信。
现代文阅读II
6.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激动紧张的心情”有误,此处动作描写没有体现“激动”的心情。这些动作描写很慢,是“我”在确认这个小孩是否是“我”丢失的孩子。
7.D.“暗示了……”错误,老陆的反应已经直接说明了“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
8.①坚定执着。“我”寻子未果之后,仍不放弃寻找,“一边赚钱一边给外边递消息”。②仗义助人。“我南下办厂,之后又把厂子迁回老家,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③善良有爱。“我”对“小骨头”很好,耐心给他洗澡吃饭买玩具等。④善解人意。“我”知道“小骨头”不是我“丢失”的孩子,对“小骨头”态度不变,还送他回自己父母亲那里。
9.①喜欢坐火车。“小骨头”很喜欢坐火车,对坐火车感到新鲜新奇,对火车上的玩具喜欢。②丰富形象。“我”对“小骨头”的真心关爱,让“小骨头”对“我”产生了依恋,侧面丰富了“我”的形象。③升华主旨。“我”让“小骨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意,“小骨头”想再次体验“家”的温暖。④照应题目。“小骨头”的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