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艺术史上看,“空白”的原创之功应该在中国古代绘画。受道家“以虚为本”思想的启示和熏染,中国古代绘画将有意“留白”、精心“布白”的手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空灵的富有意境的绘画特征。无论是“留白”还是“布白”,其美学旨归都在于实现“空白即画”和“不白之白”的艺术效果,宗白华先生从道家思想出发对此解释十分深刻:“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相对而言,“文本中的空白与未定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而是相应于或借助于已有的表达的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就诗歌来说,“已有的表达”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空白与未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古汉语语法的意会性和意合性,即“以意组合,略于形式,虚实自如,脉络深蕴,句法规则的控制能力显得较弱,语义语用的制约作用显得很强。”中国古代对此特征的认识已很深刻,表述也言简意赅,清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说:“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六经之文皆是也。”正是将冗余的语法形式尽可能剔除掉,将能省略的介词、连词、形容词、动词等尽可能省掉,将能隐去的主谓宾语等尽可能隐去,再加上大量单音词的使用,类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意象组合和名词拼接才可能在构成可以理解的简洁句式的同时,又留有充沛的可以任由读者去填充和体会的空白与未定性;正是凭借语法的自由,句子成分的灵活倒错,诗歌中的时空可以任意跳跃、切换,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必明确限定而全靠读者意会等特征,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这样的诗语把时空的转换和句意的顺通全部交给读者,在充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的前提下赋予其落实各种未定和空白的权利。
从诗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文本的空白将自身变为了想象活动的刺激物,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中起着自我调解的结构作用。”为什么诗歌文本特别需要利用空白来刺激读者的想象活动?归根结底还是诗歌的独特体制使然。说白了,诗歌再怎么想办法扩大自身的内容含量,在小说、戏剧乃至散文面前它也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这样笨拙地量化比较,倒不如索性放弃有形的文字之比,转而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果——这真是一种无奈中的聪明之举!
(摘编自李有光《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论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材料二:
读者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人似乎有一种填补空缺,使事物完整的自觉倾向。比如,人们会把如下图这样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这个图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因为弧线的两端没有连接起来。但是,人们就是倾向于忽略这个空缺,或者说是填补这个空缺,而把这个图形认作是一个圆。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在对唐诗空白结构的解读过程中,空白之所以会被读者解读和接受,就是因为读者的格式塔心理在起作用。当看到空白结构时,空白结构在语义、形式等方面的空缺就类似于不完满的图形,读者会自然地产生补白的倾向。
空白结构作为一种有所省略、话不直说的表达方式,给诗歌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空白。可以说,空白是诗人特意留下欲与读者交流的内容,是实现表达者与接受者互动的一种手段。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补白,这个解读过程本身就说明空白结构是一个创作再创作,需要读者参与的文本结构。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这种再创作能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参与的喜悦和乐趣。
在对诗歌空白的解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在理解诗人的用意,也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给作品增添了自己的个人色彩。这些独特的解读方式可能并不是诗人的本意,但是作为诗歌意义的诠释却又未尝不可。可以说,这样的再创作扩充了诗歌的表意容量和内涵空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当然,读者的再创作不是毫无依据、任己所欲的再创作。再创作的因子完全来源于诗歌本身,是空白结构隐藏着的内容。读者只能以空白为依据,在不影响诗歌理解的前提下,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再创作。
(摘编自朱雯雯《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白的艺术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其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其实诗歌抑或绘画,实现空白都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
B. 古汉语语法有意会性,给予了诗人创作诗歌很大的自由,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尽量简洁灵活,也给读者充分的自由空间。
C.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读者在面对结构空白时,由于语义、形式等的空缺引起的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会自觉地产生补白的意识。
D. 空白结构给读者再创作的机会,读者在理解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个人的经验自由创作,增添自身的乐趣与作品的艺术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白华和笪重光以道家思想来观照绘画中的空白,品味其意境时能读到“虚”中之“实”。
B. 诗歌内容含量小,决定了它在读者的心中无法与其他文学相媲美,必须在空白处另辟蹊径。
C. 诗人在诗歌创作时留下空白,是因为知道读者能自觉产生补白意识,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
D. 读者在解读诗歌空白意义时不可或缺,如若读者经验单调,解读也会意义单薄,价值不高。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清代学者谭献于《复堂词录序》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 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当作百十来笔用。”
C.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
D. 鲁迅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诗作为曲终的留白,正好体现了诗歌的空白艺术。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空白艺术的。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唱歌的夜莺
[法] 儒勒·米什莱
①从前那个著名的克莱尔草地,就是今天的圣 日耳曼市场,大家都知道,每逢礼拜天,这里是巴黎的鸟市。
②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这些鸟儿像奴隶似的被商人们陈列售卖,百般夸耀。这些长着翅膀的奴隶,尽管不懂我们的语言,却也流露出奴隶的哀愁:其中有些固然天性温驯,但是也有些神气抑郁寡欢,总是在渴望自由。还有一些鸟儿看上去仿佛在跟你招呼,示意过客停步,好把它们买去。它们只求能有个好主人。不知有多少回我们看到一只聪明的金翅鸟,或是一只娇态可掬的红颈鸟儿,凄楚地凝望着我们,那眼神里分明在说:“请买下我,好吗!”
③这一天,在这座市场上的鸟儿中,最漂亮的要数一只黄莺了,人们把这位珍贵的鸟中艺术家像一颗无双的宝石似的特别放在架子上其他所有鸟笼上方。它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它好像已经习惯于幽禁生活了,毫无怨怼,处处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这显然是一个美丽尤物,轻歌曼舞,通体谐和,我看到它在跳跃,简直就像听见它在歌唱似的。
④在它的下方,一只寒碜可怜、极其狭小的笼子里,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有人让我审视其中一个我简直分辨不清的囚徒,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刚捉到的夜莺。卖鸟儿的玩弄诡计,把新来的俘虏放在一群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的小小奴隶中间。这些小鹪鹩本来就是生在笼子里的,出生还没有多久呢。我想,那商贩总是仔细盘算过,当夜莺看到周围这份天真的欢乐情趣时,兴许会忘记它自身无数的烦忧吧。
⑤它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那群得宠的、喧腾的小家伙在又调皮又鲁莽地嬉闹,推推搡搡,碰撞着它,可是它总是一动不动,连眼睛也不睁开。显然,它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
⑥你该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中,它却毫无怨恨、辛酸或愤怒之情,一点也不像它的邻居——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甚至那些幼稚无知的小鸟儿,对它既不关心也不尊敬,往往冲压到它身上,也并不会使它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容色。它显然在说:“对于已经死去的,这又有什么呢?”尽管它双目紧闭,我仍然看得出它的心思。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洋溢着温馨和光辉的灵魂,对于世俗的野蛮、命运的坎坷,既不恼恨,也不峻拒。
⑦怎么不能称它为艺术家呢?
⑧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
⑨对于弱小,它的心是温柔的:如果你把一些孤儿交付给它,它会负责关怀,时刻放在心上,它即使是雄性又已年迈,也会像妇女那样,哺育并仔细照料幼雏,无微不至。在它心中燃起的火一般的热情几乎总是使它保持消瘦。它很好奇,为了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它自己反倒上了钩。
⑩一旦捉住,若是你不注意把它的翅膀扎起,或者不把笼子蒙好,外面护上厚棉垫,它准会惊悸得乱蹦乱跳而死。这种剧烈行动不过是表面现象,它的内心却特别柔和而驯良:正是如此才使它高尚其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那么,爱情和阳光大概都是它的起点吧,艺术本身以及爱美,虽然仅仅隐约可见,但却令人强烈地感到,都是滋润它心灵的第二甘泉,并予它以清新气息。一旦向无穷开放之后,其发展是无限的。
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乃是超越他的对象,乃是做出比自己所想做的更多的东西,那完全是另外的东西,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超过了可能,并看到更加遥远的彼岸。
伟大的悲哀,无尽的烦忧之源就在这里,为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不幸而哭泣的可笑的崇高也来自这里。别的禽鸟不禁为之震惊,有时会询问它心里揣想着什么,有何愁思。它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只是在岑寂中歌唱,以回答它们:任我悲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贩将黄莺笼子摆放在所有鸟笼上方,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人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只漂亮的黄莺的重视和喜爱。
B.商贩将刚捕获的夜莺放在一群愉快的、已习惯于幽禁的鸟儿中间,是希望夜莺变得温驯,早点适应囚禁生活。
C.夜莺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对周遭的喧嚣不理不睬,以蓄意自戕的手段来表达被囚禁的愤怒。
D.夜莺老爱单独外出,还因为好奇而上了钩,被囚禁在笼子里,作者以此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采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鸟市中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的凄楚神态,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囚于笼中的夜莺命运的同情。
C.文章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对囚禁的夜莺表达了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类控制自然界其它生物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D.作者借助夜莺形象,深情地诉说鸟儿天生就属于天空,它们不能没有阳光、飞行和爱情,不能没有自由的生活。
8.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意。
9.有人说“儒勒·米什莱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对世界的爱”,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 ,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取材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关于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见的是,倘若一位博物学家考虑到生物间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实的话,那么或许会得出如下结论:每一个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如同各种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的物种传衍而来的。尽管如此,这一结论即令是有根有据的,也依然不能令人信服,除非我们能够阐明这大千世界的无数物种是如何产生了变异,进而在结构和相互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如此完美、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程度。博物学家们继续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归诸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极为狭义的角度而言,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可是比方说,若把啄木鸟的结构,连同它的脚、尾、喙以及舌能如此令人倾倒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也都纯粹地归因于外界条件的话,那便是十分荒谬的了。
我完全相信,物种并非一成不变的;而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某些其他的并通常业已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此外,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途径,虽然并非唯一的途径。 (取材于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三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原始海洋的海水是淡的。在历史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陆地上的无机盐被洗入江河,成年累月地倾注入海,再加上海水不断蒸发,使海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在生命起源的那个时期,海水还可能是比较淡的。到了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的那个时期,即距今五六亿年以前,海水可能是半咸的。今天绝大部分动物的体液,包括我们人体的血液在内,都是半咸的,这是当时海水状况的重要见证。
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是在陆地上诞生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是原始的海洋鱼类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起来的,而陆地植物则是由海洋藻类进化而来。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空气的密度很小,不能像海水那样浮起动植物的身体,于是陆地植物逐渐分化为根、茎、叶。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在空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奔跑。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取材于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 所以 那么
B.虽然 因为 而且
C.因为 所以 于是
D.即便 因为 但是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平行现象”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跟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的迁移以及遗传变异无关。
B.是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的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C.在极为不同的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能发现有明显联系的生物。
D.南北温带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也有很相似的海洋生物。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间的相互亲缘关系是变异的物种突然出现的依据之一。
B.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是物种发生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C.啄木鸟主要通过自然选择的变异途径形成适于捉虫的结构。
D.同属物种作为业已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没有发生变异。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始生命诞生需要的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B.哺乳类动物的出现可以充分证明物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
C.海洋藻类进化为陆地植物可能跟地壳变动与气候变迁有关。
D.陆地气候与气温的特点促使陆地动物进化出了致密的皮肤。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推断鸟类的诞生、进化过程与分布特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嘴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
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
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
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
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
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
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眯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白白呼呼地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
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
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
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
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
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了不得——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
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
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来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
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
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未再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
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
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
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
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
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
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12上,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场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
B. 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的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
C. 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丰满立体的说书人形象。
D. 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的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仙镇之战中,岳家军势如破竹,击溃金兵,大获全胜,所以快嘴王选《岳飞大战朱仙镇》展现了克敌制胜决心。
B.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所以快嘴王借《伍子胥过关》提醒接头人要“金蝉脱壳”。
C. 长勺之战,鲁国士气高昂,率先出击,以弱胜强,所以快嘴王用《曹刿论战》传达“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信息。
D. “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
8. “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尤其是“王”字,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D.“可以凭借个人的经验自由创作”错。
2. A B.“决定了它在读者的心中无法与其他文学相媲美”错。C.“是因为知道读者能自觉产生补白意识,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错。D.“如若读者经验单调,解读也会意义单薄,价值不高”错。
3. B 材料二的观点:读者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个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有差异,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个人色彩,个人解读和体会会不一样。A.作者的用意不一定在此,可是读者也许能解出此意。强调解读不一样。B.是如何解决语言文字透彻贴切的表情达意进行的总结。强调使用语言文字的方法。C.每个人对于诗三百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强调解读不一样。D.大家对《红楼梦》的看法是不同的。强调解读不一样。
4. 材料一思路:开头提出“空白”的美学宗旨,然后以诗歌为例,具体说明了“空白”是什么,讲怎么去“留白”,最后总结了诗歌需要留白的原因。
材料二思路:主要讲“空白”存在的原因。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诗人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进行论述。
5. 白居易放弃了有形的文字,没有赘述演奏效果,而是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果。
白居易特意留白,实现与读者的互动,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喜悦和乐趣。因为个人生活和审美经验不同,扩充了白居易诗歌的内涵,提升了艺术价值。
现代文阅读II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喜爱”表述不正确,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抬高黄莺的价值,以便多卖钱。
C.“表达被囚禁的愤怒”不正确,从文中看,失去自由的夜莺,已平静面对死亡。
D.“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不正确,原文意在批判世人利用夜莺的好奇心捕捉它的险恶用意。
故选B。
7.B.“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不正确,应该是用黄莺来反衬夜莺。
8.①在作者看来,被囚禁的夜莺,在经历了商贩一系列的驯服手段后,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重归自然的处境,于是精神上选择平静面对死亡;②夜莺放弃像黄莺之类的鸟儿那样“奴隶”般的活着,选择静待死亡的方式,是它内在的艺术家的高贵、优雅品质的体现。
9.①对自然的爱:作者在幽禁的鸟儿、想要脱离束缚的燕雀和静对死亡的夜莺等鸟儿形象身上,寄予了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和让生命回归自然生存状态的愿景;②对人类的爱: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与商业行为中为一己私利,肆意扭曲物性的丑陋行径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类、人性应然状态的呼唤;③对世界的爱:鸟儿应该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放声歌唱,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不应有买卖和杀戮。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3分)
【解析:从语境中的“但”可知,第1空所在句子与“但”后的句子是转折关系,故填“虽然”;第2空所在句子与其前面的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故填“因为”;第3空后的句子是在上1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故填“而且”。】
2.A(3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1句话可知,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的迁移以及遗传变异是解释平行现象的依据,所以,A项的“无关”理解有误。】
3.C(3分)
【解析:A.从材料二第1句话中“如同各种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的物种传衍而来的”可知,生物间的相互亲缘关系是物种传衍的事实依据之一,而变种不是突然出现的;B.根据材料二“博物学家们继续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也都纯粹地归因于外界条件的话,那便是十分荒谬的了”可知,气候、食物等这样的外界条件不应该是变异唯一可能的原因;D.“同属物种作为业已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没有发生变异”与材料二第2段中“物种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句相矛盾,而且“没有发生变异”,就不存在“灭绝”。】
4.B(3分)
【解析:哺乳类动物的出现既需要原始海洋这样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环境,还需要移居陆地后的进化,不能证明物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
5.(4分)
答案要点:
①在具备生命诞生所需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原始海洋中诞生了鱼类。
②由于地壳变动和气候变迁,有的海洋变成陆地,部分鱼类被迫着陆。
③由于陆地艰苦环境的锻炼与求食之需,有的鱼类进化出鸟类的结构。
④主要通过自然选择,鸟类的结构逐步进化得更加精细、复杂与完善。
⑤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分布有相同或相似的鸟类。
【评分细则:答出前3个要点,得2分;答出后2个要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C “说书时……语言的细致描写”错,文章没有描写快嘴王说书时的语言,只有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如“快嘴王高挑个儿”“扇子一摇,醒木一拍”“满眼冒光”,没有描写他说书时的语言。
7. C “鲁国……率先出击”错,长勺之战中是齐国率先出击,鲁国一直等到“齐人三鼓”之后才出击。
8. (1)“王”字的浅层含义是指“快嘴王”在说书界称王,他说书时“嘴快”,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2)“王”字的第二个含义是,“快嘴王”机智机警。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3)“王”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快嘴王”嫉恶如仇,弃说从戎,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值得人们尊敬。
9. (1)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小说讲述的就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用词准确,拟声词、口语词等的运用使语言质朴生动。(2)情节简洁明朗。小说主要写“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情节简单明快。(3)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如运用夸张、侧面描写等烘托“快嘴王”说书艺术的高超,富有艺术趣味;写人们对“快嘴王”的种种猜测又具有理性成分,这样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人们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