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15: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免疫系统对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没有它,人类的寿命将极大缩减。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的复杂性仅次于人脑。海绵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拥有可能是动物中最早的原始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动物细胞外的体液中,这些蛋白质会伤害并杀死病毒。
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拥有庞大的群体、不同的攻击入侵方式,主要包括皮肤、眼部、消化道,还有病毒们最喜欢的呼吸道。但我们拥有自己的“防火墙——免疫系统。
为免受病原体入侵,机体构筑了三道强有力的“防火墙”。第一道可以阻挡几乎所有的入侵者,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防御体系:物理防御(皮肤和黏膜),化学防御(胃酸和酶等)以及生物防御(益生菌等),如同抵御外敌入侵的边防长城;第二道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这两道“防火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系统,对所有试图入侵的病原体都具有极强的防御作用,因其特点得名“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是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它是人们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系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当机体第一道“防火墙”被突破,先天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激活后的免疫系统随即快速反应:受到攻击的细胞释放“求救信号”,通知固有免疫系统中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前往“战场”,对入侵病原体进行吞噬,如果病原体数量过多,其他吞噬细胞也前来助阵,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后援部队。同时,机体调动补体系统,将补体蛋白投射到病毒表面,便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更加快速、准确地捕捉入侵的病原体。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时起到中枢调控的神经系统开始促使机体升温,进一步加速免疫细胞向炎症区域迁移,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病毒性发烧。随后,这个“战术动作”会进一步导致人们感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还可能会伴有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上这些反应被称为炎症反应,这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给予人为干预措施,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进一步入侵。
如果病原体没有被打倒,仍然大举进犯,第三道“防火墙”就启动了,使得机体对于入侵的病原体更具针对性,能够特异性杀伤。
(摘编自田通关、徐艳萍《免疫系统——我们的机体“防火墙”》)
材料二:
新华网: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不同人的症状为何会有不同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会对人体哪些系统造成影响
周新: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一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如果严重则会出现呼吸困难。但也有少数人,没有发热症状,仅咳嗽,或无明显症状。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新冠病毒除了对肺、呼吸道有侵犯以外,还对其他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消化道等器官有侵犯,新冠病毒所造成的病变不仅仅是肺,而是累及全身器官的疾病。
新华网:新冠病毒对人群是普遍易感的,哪类人群危险程度较高
周新:在已经确诊的病人当中,新冠肺炎以成年人为多,儿童发病相对较少。从易感人群上来讲,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可能是儿童暴露的机会较少,但是也要予以重视。至于哪些人群会发展为重症,目前看还没有规律,除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外,年轻的健康人也会发展为重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联系。
新华网:《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将气溶胶传播列为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之一,该如何预防
周新:气溶胶传播是指在较小室内空间中吸入了含有病毒的空气而患病的传播途径。户外空气中病毒的载量非常低,平时我们在户外行走,一般不会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公众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在室内,则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通过戴口罩、多通风、少接触、勤洗手等方式,可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概率。
新华网:关于新冠肺炎的很多报道都提到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治愈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什么作用
周新: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病毒感染是侵犯机体的免疫功能,新冠病毒也是一样。病毒感染后机体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可以通过免疫功能杀死病毒,从这一点来讲轻症的新冠肺炎具有自限性。但不是说轻症新冠肺炎不要治疗,对于轻症患者要进行对症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减轻患者症状,避免患者发展为重症甚至是危重症,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摘编自《呼吸病专家:抗击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免疫反应,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能够杀死病毒。
B.“防火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火墙组成,前两道是天然防御系统,第三道是后天防御系统。
C.文中“人为干预”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侵害时,通过药物治疗等干预方式,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进一步人侵的一种措施。
D.新冠病毒是病毒的一个种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是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中最古老、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寿命、抵抗疾病的能力都与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关联。
B.“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意思是说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机体自身也会受到较大损伤。
C.呼吸道是病毒最喜欢的人侵方式,新冠病毒也是如此,它所造成的病变就是人的肺部被大面积感染。
D.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它的特点是在较小的空间内,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有效抗击新冠肺炎”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清肺排毒汤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国家推荐的核心方药。
B.核酸检测目的是查找人体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确定是否感染。
C.“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
D.连花清瘟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中复制,减少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4.请结合材料,给“炎症反应”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字。(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新冠肺炎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鲁迅的目光
一个人一生总要做很多梦,但能记得的屈指可数。而我,竟然梦见过鲁迅先生,而且还相当真切,真切得仿佛实有其事。那个时刻、那个空间,乃至那个遥远的自己,都因那个梦而成了心底坚不可摧的存在。
那时的我,是西北一座边陲小城的中学生,爱好文学。每天睡前,都会读一读文学作品。那天午饭后,我开始读鲁迅先生《野草》中的《雪》,很快就被深深地触动了。先生作为一个生于江南的人,却在想象中将那朔方之雪真实地写出来了!就在我感慨先生能够用文字呈现遥远的真实之际,却看到了那寒风中的雪末竟然如同包藏火焰的大雾,升入太空而且旋转、闪烁。我被震撼到无以复加!仿佛独自置身在宇宙的荒原中央,看见星云的爆炸与生成、恒星的旋转与炽烈。在无限宏阔中,那雪,却原来是雨的精魂,是艰难而死的微小之水,是生命的基本分子构成。我从震撼陡然进入感动。
这么短的一篇文章,读完它连十分钟都不需要,却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可能是缘于此,我睡着之后,便梦见了先生。
我的房间很小,兼具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先生就坐在我平时坐的椅子上。他用和煦的目光看着我,我就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也没有动的意念,仿佛被那目光完全笼罩了。我也盯着先生仔细看了。他虽然瘦削,面色却是红润的;胡子经过了精心修饰,每根都似乎清晰可见,又构成了有棱有角的整体。在这样的对视中,我们好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等到我醒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梦。但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椅子上空空的没有先生之外,房间的其它景象乃至细节,跟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连书和笔摆放的角度都是一样的。仿佛先生真的来过,然后安静地走了。
也许,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梦;也许,这个梦一点也不神秘,完全可以进行理性分析,比如那是出自大脑的记忆。无论如何,先生给我带来的温情变成了我真实记忆的一部分。即便我日后不写作,没有做一个所谓的作家,这个梦依然会持久地用温情安慰着我的生命。
当时在课文里学到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横眉冷对、充满愤怒的人;但是来到我梦里的他,却是温厚慈祥的。我相信梦里的那个他才是真实的他。我并不迷信梦,我只是相信那个梦代表了我阅读先生文字之后出自精神和灵魂的最真实感受。
从此,我心底永远有了鲁迅先生那和煦的目光,仿佛得到了一位长辈的默默鼓励,就像是我的祖父对我的期望与鼓励一般。我相信我的孩子还会继续在先生目光的注视下成长。因此,我感到了先生的目光如同基因一般,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是通过阅读《野草》初步见识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也许这构成了我文学启蒙的开端。我在这里倒是想谈谈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他最平易散淡的文集。我可能还是想望着他和煦的目光,跟他聊聊天。
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人、事以及历史,不仅是记录自己生命的历程,更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从切身的体验里边,批判传统文化中那些蒙昧的、扼制人性的东西,并从普通人那里发掘出光和热。因此,这些文章不止是现代散文的典范,而且是他用独特的目光审视世界的启示录。
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拥有和煦目光的长者,他横眉冷对的巨大火气不是出自他天生的性情,而是出自历史与时代的紧张和激烈。他洞察到了历史进程中涌动着的疯狂燃烧的火山熔岩,他孱弱而敏感的身体被灼烧着,如沸水的煎熬,完全无法承受。他的呐喊与其说是怒吼,不如说是疼痛的呻吟。只是他耻于哀吟,他要大声地嚎叫,他以伤口迎击疼痛,他在那团深不见底的黑暗里力图振聋发聩。
先生对许多人和事的批评不留情面,都是洞见了历史中残存的阴影,但他从来没有置身事外。他手持利刃,向我们自剖了他受伤的内部。他知道自己也已被那阴影感染,自己只不过是历史的“中间物”,是扛起黑暗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里去的牺牲者。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终极命运,便是要与那黑暗同归于尽。因此,先生的精神底色是大悲凉的。每念及此,我都会感到一种切肤之痛,从而隐约触摸到他的大悲悯。只有理解了鲁迅先生的大悲凉和他的大悲悯,才能洞察我们的来路,才能寻找我们今天与未来的去路。
我的中学时代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能读到的书很有限,基本上都徜徉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至于对中国以外的作家,了解比较多的也只有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这条线索也是读了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才知晓的。先生说这些诗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这些话都给少年的我以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看法。诗人的形象,从此也一直深入我心。我开始写作,写一些很浅薄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小伙伴们,他们给予了我巨大的鼓励,我也品尝到了艺术创造的最初愉悦。因此,在我生命觉醒时期建构起的这个艺术世界中,鲁迅先生无疑是核心的核心。
先生曾写下这样的话:“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反复阅读这段话,然后长时间站在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广州白云楼的门口。没有别的行人,只有流星般偶尔开过的车。我看向街对面的大树,以及更远处的楼宇。我一个人站着,沉默让我的内心都没有了声音,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称得上充实,但有一瞬间,我似乎顺着先生的目光看了出去,和他的目光合二为一了。我由此深刻地意识到,无论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都需要这样的目光去打量和穿透。
这是鲁迅的目光。
(取材于王威廉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 上天入地:想尽一切办法
B.横眉冷对、充满愤怒的人 横眉冷对:形容决不屈服
C.力图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使糊涂麻木者清醒
D.无不刚健不挠 刚健不挠:坚强有力,不屈服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段中“遥远的自己”表明当时作者的居住地离现在的居所很远。
B.作者在文中所写寒风中的雪末升入太空的景象是他在做梦时见到的。
C.作者用“被那阴影感染”形象地比喻鲁迅先生身体患病之后的样子。
D.作者在广州白云楼门口于一瞬间产生的感受中,有写实,也有想象。
8.请结合文意,简要解说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迅的目光”对作者的影响。(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3分)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8分)
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6分)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4.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2分)
5.蘅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嵇康墓前的榆树
程相崧
(1)雪还没有化尽,便迫不及待地上了石弓山,去拜访你。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一山瘦峭的石头,石头中间绝少新鲜的树木,只是零星长着些灰色的榆树。地面上细碎的石块儿也硬硬地扎着人的脚,让人想起你佯狂下砸不断、压不弯的骨头。
(2)终于到了南麓的那座墓了,平平常常的一个坟头儿,高不过一尺。朋友从行李包里取出一瓶酒,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正像是你被司马氏的禁军押解而来的那个早晨吗?你潇洒地走在队伍的前头,衬得后面那些人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了。那天的阳光也像今天的一样灿烂吗?面对死,你又一次想到了生。这也是你反反复复思量过多少遍的问题,你不想死,是的,活着多好啊!只要活着,只要可以弹弹琴、喝喝酒,就足够了。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
(3)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它们不想像奇花异草一样生长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只愿自由地生长在这山林野洼里,吸着流逝的辰光,让盈盈的生命在风中汛潮般起伏。它们粗糙的皮肤,粗粝的叶子,粗壮的树干,整个轮廓也是粗线条的。不如法桐俊美,不如合欢婆娑,不如松柏骨鲠,不如胡杨乖戾。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
(4)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发些“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癫狂。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你像一棵榆树一样回味着上一个春夏,企盼着下一个春夏,与世无争,无悲无喜。可偏偏有层层叠叠的飞虫、爬虫来折磨你,它们黏在你的身上,丑陋、肮脏、龌龊……它们爬上你挺拔的树身,飞上你如盖的树冠,无休止地纠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在中国,想要自由坦荡地做一个人太难了。试问哪个铮铮君子的周围不是总围绕着抹也抹不去的小人?
(5)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多少文人卖身求荣,投靠在强权者的脚下。对你来说,只要变一变节操,别说是求得活命,就是荣华富贵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话“榆木疙瘩不开窍”,你不愿像杨柳一样妩媚地俯伏低垂,也不愿像藤蔓一样匍匐在地。你虽然外表柔和,可内心却是强硬的。
(6)当初,你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常跟向秀一起在大柳树下打铁。有一回贵公子钟会前来访你,要知道人家是慕名而来,可是你只管打铁,毫不理会。钟会正欲尴尬地离去,你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懊丧失望,气呼呼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你们便结了怨了!这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图谋篡位的司马昭进了谗言。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司马昭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了,失眠几天之后,他下令将你杀掉。
(7)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你的长相、身材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
(8)另外,它们不会像梧桐一样在树心留下空隙,在骨子里留下“小九九”。这一点只要锯开树身就能一目了然。蹲在榆树的树桩前,仔细观察每一棵榆树的年轮。我们不得不对它们生命的崇高和严谨肃然起敬。它们的年轮总是那么的细,一道紧挨着一道,密密匝匝。除了傲岸的个性,坚韧的骨骼,再就是折也折不断的韧性。榆树的表皮跟树干之间有一层坚韧的组织,湿的时候摸上去滑滑的、黏黏的,它们是榆树的“筋”。
(9)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你不想死,你想像这榆树一样在太阳下展现亮丽灿烂的颜色。你的多灾多难,实在首先因为你的硬骨头。你的骨头像榆树的木质一样,长得最实在,最硬。
(10)那天,你就要被押赴刑场了。众多的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把你留下来教他们弹琴咏诗。那是一个血霞满天的黄昏吧,你请求军士给你把琴,军士竟然答应了。你又一次拨动琴弦,一曲《广陵散》越过树梢,在黄昏中红色的穹庐下回响。人们在琴声中听到了你竹林间不羁的长啸,听到了你大柳树下鼓风锻铁的声音……
(11)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那些榆树。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像一个个铮铮汉子,站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将白色的骨头与脚下的山岳铸成一体。渺小肮脏的虫子只要奈何不了山岳,便奈何不了它们。
(选自《散文百家》383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故而在我看来,好散文应该是浑身洋溢着“真性情”: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
(摘编自姜俐敏《在你心上,也在我们身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寄寓了作者对嵇康朴素生活理想被扼杀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
B.魏晋时期政权动荡,小人成群,而嵇康行止高洁,对掌权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集团所不容。
C.嵇康的悲情遭遇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感动于嵇康从容赴死的慷慨壮举,同时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
D.嵇康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既是其竹林长啸的回响、鼓风锻铁的余音,更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历史绝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描写了山上灰色的树木和坚硬的石头,寥寥数语,颇具深意,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也暗示了嵇康的个性特点。
B.第(2)段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凭吊之景与昔日嵇康赴死之状巧妙联系起来,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
C.第(6)段交代嵇康与钟会交恶的原因,刻画了钟会的小人嘴脸,而司马昭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
D.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嵇康的由衷赞美,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
8.文章借榆树表现了嵇康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9.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真性情”,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A项中“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说法错误)
2.B(A项中“人类”“最古老”“最复杂”说法错误;C项“大面积感染”说法错误;D项中“最常见”说法错误)
3.C(C项是中医理论)
4.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病原体入侵时,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抵抗性防御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反应)(本题4分,“受到病原体入侵”“出现……症状”“防御反应”各1分,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等1分)
5.(1)侵犯关系: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引起的,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侵犯。(2)反抗(抵御)关系:人体免疫的强弱与新冠肺炎的轻重密切相关(人体免疫力强的,面对新冠病毒可能出现轻症;人体免疫能力弱,如老年人等,就会出现重症。或: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一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本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3分)
【解析:“上天入地”在文中的意思为“上到天上,钻入地下”,即表达作者由读《雪》而引发的或随雪上至太空或随水钻进地下的丰富想象。】
7.D(3分)
【解析:A项中“遥远的自己”是就时间而言的,即距离做梦的时间已经很长久了;B项,从文章中描绘的梦境可知,作者并没有在梦中看到“寒风中的雪末”升入太空的景象,这一景象是作者在读《雪》时看到的;C项,“被那阴影感染”并非比喻鲁迅先生身体患病之后的样子,而是兼用比喻和比拟,形象地表现鲁迅先生被历史阴暗面影响的状况。】
8.(5分)
答案要点:
【含义】
(1)鲁迅的作品是他洞察历史进程中剧烈变化的呐喊。
(2)鲁迅的作品是他体验到历史与时代特征的真实心理感受。
(3)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指斥黑暗的力量。
【表达效果】
(1)运用选择句式,精辟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以“呐喊”“怒吼”“疼痛的呻吟”等词语将鲁迅的作品拟人化,形象而生动。
(3)自然地承接上文对鲁迅的深刻认识,并引出下文对鲁迅作品成因的形象化剖析。
【评分细则: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意5点,得5分;共5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9.(6分)
答案要点:
(1)给作者带来了温情的安慰。
(2)给作者以期望与鼓励,是作者生命的动力。
(3)让作者对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看法。
(4)让“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诗人形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让作者建构起了创作的艺术世界。
(6)让作者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其人与其文。
(7)让作者体悟到了鲁迅先生的大悲凉和大悲悯及其现实意义。
(8)让作者认识到对待世界应有悲悯的情怀。
【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1分;答出任意6条,得6分;共6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均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
2.(3分)C
3.(8分)
答案要点:
①外在形态 ②悲剧命运(悲剧形象)
③人物性格 ④内在品格
【评分参考】各2分。意思对即可。
4.(2分)(薛)宝钗
【评分参考】有错别字不得分。
5.(4分)
答案示例:
①蘅芜苑中没有花木,只有各种愈冷愈苍翠的香草,象征薛宝钗高洁端方的君子品格。
②房间布置没有装饰品,极其朴素冷清,表现了薛宝钗淡泊自持的性格。
③蘅芜苑环境整体色调清冷,寓示着薛宝钗冷淡平和、内敛隐忍的个性。
【评分参考】符合原著,能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如答其他,能自圆其说亦可。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理解有误。)
7.(3分)A(B“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错;C司马昭彻夜难眠的原因是该如何处置嵇康;D“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错。)
8.(4分)①抱朴守拙,恭敬谦卑;②淡泊名利,宽和容忍;③追求自由,自在坦荡;④傲岸挺拔,坚韧不屈。(每个要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借对嵇康墓的凭吊拜谒,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褒贬人物,直截了当,爱憎分明,表现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②将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认知与评价;③全文以第二人称来指称嵇康,多用呼告,拉近与抒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每个要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