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文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
(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
材料二:
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
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
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
材料三:
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呜”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
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
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描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
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
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
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阐述了如何描写风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龚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
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
4.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5.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是欧洲传统深处各主要视角的成功“综合”。它既是理解性视角的发展,也是超越性视角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有一种认知因素,这指的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或理解;具体来说,这牵涉到马克思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革命的诸多理论。并且,马克思主义里面还有一种理想因素,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在具体情况中,这可以被定义成自由、幸福、美好社会、共产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或者说“洞见”是从这个世界出发的,你还是可以说他的这些“空想”超越了现存世界。正是后者,即人类理性的王国,考虑到了人类历史的运动、斗争和革命。……不过,我会赶紧附上至关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那它仍将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就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来说是极其薄弱的。
超越性观点的要义,既激活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批判,也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性的、指向未来的方面,即预期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共产主义的到来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里头的这些超越性观念,这些“砖块”或“基石”,本身是不牢靠的、有欠缺的。所欠缺的仍是像“水泥”这种把砖块粘合起来的东西。这种粘合剂是通过对欧洲思想中另一基本视角的不断改编和发展而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此处,它被定义为上述那种“认知因素”,也即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其要旨是这样一种看法:关于自然(外在的和人类的自然)之运作方式的知识不断增长,将使得人类生活条件转变和社会组织化成为可能、正当和真正切近。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任何遥不可及的观念,而是现实存在的世界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事业确乎包括用同时抬高尘世的方式把天堂拉下来,以及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中认识到自然人类的渴望。
(摘编自[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提并论,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B.作者先讲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而后讲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意在强调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革命实践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演讲逐步推进,震撼人心。
C.作者认为,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进而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
D.作者多次以让步的口吻提到马克思单凭某一成果也足以自豪,意在突显和强调马克思一生多方面的巨大贡献。
7.对材料中加点词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等用了讳饰的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又考虑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情绪,富有感染力。
B.“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C.“繁芜丛杂”和“掩盖”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生动揭示唯物史观诞生之前那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对事物真相的遮蔽和扭曲。
D.“砖块” “基石”“水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说明“超越性观念”对“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具有粘合作用,这样写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划线句中,“敌人”是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而“私敌”是指针对马克思个人存在利益冲突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则说明马克思一生在无产阶级事业上不存私念,光明磊落。
B.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固然不可缺少超越性假设,但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相对更为重要。
C.材料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超越性观点的要义,主要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分析与批判,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等等的观念。
D.两则材料语言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两者写作场景不同。材料一是悼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彩;材料二是学术性写作,情感态度相对不明显。
9.“理解性视角”和“超越性视角”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悟”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主观意念上,重新组织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经过艺术加工的景物,应该比原来的景物更集中,更美。早在南北朝,南朝宋人宗炳就提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应目会心”“万趣融其神思”的主张。唐代画家张璪又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论点。山水画主要是抒写山水之神情。这“神情”出自于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受到大自然风景的启发,用笔墨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山水写生中的“悟”是走向“中得心源”的必要过程。但是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悟”往往被人忽略,把客观景物如实地搬上画面,或仅仅作简单的构图上的剪裁,章法上的安排,这对山水画家来说是很不够的,缺乏隽永的意境,缺乏感人的魅力,只能是风景说明图。南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就指出:“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画的意境是画家精神领域的开拓,是从最深的“心源”与“造化”接触时,逐渐产生的一种领悟,再以笔墨形式表现出来,微妙地把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观者。这种心灵上的传播,应该是画家最高的追求;这种意境上的开拓,出自画家的思想感情,应是有所感才能反映出来。这与画家的艺术素养、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单纯靠笔墨技法是不够的。艺术意境的酝酿是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相关相沟通。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可以表现画家心中的情思起伏蓬勃无尽的创作灵感。以《黄河清》的创作为例。我到三门峡写生,首先被水利工程的宏伟场景所激动。巨大的拦河坝、泄洪闸、电厂、沸腾的工地、欢乐的人群,可以画的东西很多,但怎样画才更有意境?“意”应该立在哪里?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反复思考,依然意绪纷纷。无意间,一句民谣突然启发了我:“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的“黄”和“清”是一对矛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目的就是根治黄河,化水患为水利,解决“黄”和“清”的矛盾,我决定从“清”字上立意进行写生。这个酝酿过程便是“悟”。
(摘编自傅抱石《谈山水画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自然科学的画画就会没有意境,因而画不出好画,不能感动自己也感动不了别人。
B.只有身临其境,对客观事物长期观察,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进而产生思想感情。
C.山水画意境的开拓,是画家受大自然风景启发,产生领悟,再以笔墨的形式表现出来。
D.艺术意境的酝酿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相沟通,大自然的景物可激荡画家的创作灵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讲究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因而景与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B.“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等词都是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表现。
C.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中国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清楚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
D.山水画写生过程中,把客观景物搬上画面,作构图上剪裁、章法上安排是对“悟”的忽视。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点的一项是( )
A.齐白石画虾 B.荆浩描写松树
C.王微创作《叙画》 D.《黄河清》的创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艺术创作有“渐悟”“顿悟”之说,请结合材料二中作者有关山水画写生创作的实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春天里启程
①组长来电了,叫我捎一些米面回来。我说:“是不是给乡福的?”他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猜的,听乡亲说,他受了一点伤。”
②乡福有一个三轮车,但不方便骑车进城了。他的左腿,不怎么听话了,走起路来,点头晃脑的。
③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他心想:“我是副组长,能为村民做点事,也值得了。”
④我在小城里从事文艺管理工作,但周末常常是回到村里的。节假里,更多地深入到老农中间,我身上的乡土味,一直伴随至今。今天,我又回到了村里。此时的乡福低低地不知说着什么。他一笑,脸就大了,上面满是幸福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乡土的味道。
⑤“腿好了吗?”我问。
⑥像竹筒倒豆子,他急急地答:“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这次又麻烦你了,帮我捎米面。”说着,他已经伸出了双手,不好意思的模样。
⑦女儿远菲打开后备厢,我轻推了一下乡福:“你的腿刚好了些,我给你搬。”
⑧他快人快语:“腿疼一下,没事的,哈哈,只要腿还在……”
⑨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
⑩他捏了一下,看着不怎熟悉的袋子:“不是米面吧?”
我说:“不是。”
他惊慌了:“那怎弄呀?还准备给老墩一家人,他们这几天回来,不准备在内蒙古那儿了。”
我稳稳地说:“一会儿就到。同兴老板的车快要回来了,给你买上了。”
他放下心来:“噢!那就好。”
我说:“这是种子。”
“种子?我已经备好了,估计够了。”
“我这个,是从咱神木种子公司买来的。”
乡福一下子醒了过来:“那好哇,还是种子公司的!”他连声“谢谢”,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抿着嘴说:“正月了,老哥给你喝点酒吧。”我说:“不能了,我开车,单位还有事。”我们说了乡村的一些喜气事,说着说着,不觉就是正午了。
窗外是雨声,轻轻的,像一个农人的倾诉,伴着土腥味。
乡福紧贴着窗眼,是滚烫的话语:“老弟,你赶快出发吧,湿漉漉的,不然路滑就不好下山了。”
握着他的手,我说:“谢谢老哥!那我们启程吧!”
(2022年03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解释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
7、请赏析第④段划线的语句。(4分)
他一笑,脸就大了,上面满是幸福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乡土的味道。
8、文章结尾段写到“谢谢老哥!那我们启程吧”,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9、简析选文中乡福的形象特点。(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错。原文只是说“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但不能由此推出“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这还与作家的审美与描写能力有关。
故选D。
2.C.“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错。原文只是说“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但诗歌、散文中的写景与小说不同,得不出选项说的意思。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描写的“风景”中有作家的“人”的影子。
A.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风景与“人”有关,能够作为论据;
B.“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与材料一“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一致,能够作为论据;
C.该项强调自然之美是人难以描摹的,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
D.“园丁的塑造意志”强调了作家在风景描写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论据。
4.①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②乙处运用例证法,与后文《狂人日记》相对照,阐述风景描写的有机性。
5.①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现代文阅读II
6.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进而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错误,根据材料一“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可知,马克思毕生的使命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故选C。
7.D.“意在说明‘超越性观念’对‘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具有粘合作用”错误,应当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对“超越观念”具有粘合作用。
8.A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但是理解和科学的视角相对更为重要”错误,原文是说“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那它仍将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就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来说是极其薄弱的”,马克思主义若仅仅包含这些超越性假设是无意义的,意在强调超越性假设和知识建构同样重要,而不是说其超越性假设是无意义的。
C.“就是”错误,“超越性观点的要义”是“激活”了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批判,不能说“就是”,且“分析”也不属于超越性观点的范畴。
D.“材料一是悼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彩”错误,材料一并不带有直接而强烈的感彩,而是尽量客观、理性地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
9.①“理解性视角”强调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或理解,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剩余价值两大规律的思考与揭示,侧重体现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身份;②“超越性视角”主要体现为对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等人类社会终极目标的思考,激励着马克思成为革命者,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不懈斗争,如办报、创立工人协会等;③马克思的一生贯穿了两种视角的结合,缺一不可,因而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二重身份也是合二而一、不可分割的。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2.B
3.C
4.①先总说,提出全文中心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再分论,从“什么是意境”及“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两个角度加以论证。
5.①所谓“渐悟”就是逐渐领悟,如文中所说的“画的意境”是对客观事物长期观察,从最深的“心源”与“造化”接触,逐渐产生的一种领悟。
②所谓“顿悟”就是突然领悟,如作者在创作《黄河清》时,在观察基础之上,偶然受“民谣”的启发,决定从“清”字立意。
现代文阅读II
6、“俊俏”原指(相貌)好看;在文句“俊俏”运用拟人修辞,写小组面貌越来越好看了。是在乡福带领下,通过劳动带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
7、这句描写是以“我”的视角来写乡福的外貌,“他一笑,脸就大了”,是写乡福开心的笑容,仿佛整个脸都舒展开来;“上面满是幸福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乡土的味道”,写乡福笑容里的情味,是农民的幸福,是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朴实的幸福。通过这几句外貌描写,刻画了勤劳、朴实、满是幸福感的当代农民形象。
8、交代了“我”离村返程,告别乡福,与开头相呼应,使结构紧凑;除了有“上路”意思以外,还有“开启新征程”之意,表达了我想“与乡福等人一起开启新征程,创造新生活”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乡福的赞美,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9、①无私奉献、勤劳劳能干 ②责任心强,任劳任怨 ③善良、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