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8(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15: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传统哲学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至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
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其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
(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从中国画的理论和实践追溯,还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溯,都能印证中国画在审美上追求留白含蓄。
B.南宋画家马远擅长通过画面的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如《寒江独钓图》,因此被人们美誉为“马一角”。
C.中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是有差异的。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
D.对于画面中的空白,中西方画家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中国画家认为画面中的空白能让人想象出丰富的虚景。
2.下列对材料论证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旁征博引、溯源举证,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提供了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
B.材料一列举八大山人和郑板桥的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
C.材料二将绘画中的“留白”类比做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实际上也可用“冰山一角”类比。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东西方绘画的原则、审美和认识差异等角度展开详细分析论证。
3.下列绘画理论中,不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B.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
D.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4.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分为“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请根据材料二概述两种“取气”的异同。
5.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层面探究中国画重视“留白”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的家庭
鲁迅
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那么,就来做家庭。然而怎么做呢?他跳下卧床,四五步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写下一行题目道:《幸福的家庭》。
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云南贵州不知道怎样,但交通也太不便……”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
“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
“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
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眩目,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
“……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桌上铺了雪白的布;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送来的是第一碗,但这第一碗是什么呢?……”
“劈柴,……”
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
“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
“劈架,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好好,就是两吊五。”
“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
“好好,就算他二十三斤半。”
“那么,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
“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也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五吊八!”
“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
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桠桠叉叉的全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亚剌伯数目字。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仿佛要借此赶出脑里的劈柴,五五二十五和阿拉伯数字来。果然,吁气之后,心地也就轻松不少了,于是仍复恍恍忽忽的想“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
“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
“这似乎有点肉麻,那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了。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脊梁上还有许多针轻轻的刺着。“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主人的书房靠壁满排着书架,那旁边自然决没有什么白菜堆。卧室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
拍!
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
“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他听得呜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想着,“马克思在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所以他是伟人,……”走出外间,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
“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
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
“连你也来欺侮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
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好孩子,自己玩去罢。”他一面推开她,说;一面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
【附记】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式的;然而也不过单是这样想。到昨天,又忽而想起来,又适值没有别的事,于是就这样的写下来了。我觉得他的作品的收束,大抵是不至于如此沉闷的。但就大体而言,也仍然不能说不是“拟”。——二月十八日灯下,在北京记。
(选自《彷徨》,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他经济拮据,于是通过写文章来维持生活,首先想到的是“家庭”题材。
B.他的妻子虽然跟外人斤斤计较、脾气暴躁,但在家里表现得温柔端庄,富有教养。
C.“二十五斤”“五五二十五”等数字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也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
D.他不能像马克思一样在儿女的啼哭声中写作,因他不具备伟人的心境,无法淡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抽出一张绿格纸”和结尾“一堆算草的绿格纸”,前后呼应,颇具匠心。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具体可感。
C.小说以第三人称“他”的有限视角行文叙事,有利于表现人物内心,丰富作品主题。
D.【附记】交代了鲁迅创作该小说的原因,并说明该小说结局比《理想的伴侣》沉闷。
8.文中两处出现的字母“A”指什么?作者这样设置分别有什么作用?
9.小说采用“一虚一实”两条线索行文,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电视剧《觉醒年代》让很多人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深刻感受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突破。
很多年轻观众留言:“课本里的人物活了,课本里的事件活了,课本里的历史活了!”历史活了,那段中国人应该珍惜、铭记、感谢的历史才更加可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为了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而做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才更加可敬。
自带感染力的历史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扣人心弦。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当事人回忆,但材料越多,驾驭越难。特别是,观众大多从教科书里获得了结论,电视剧如何给观众提供一部视觉的真实生动的信史?这是一个挑战。该剧的主要叙事依据学术研究、考证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实现历史真实的基础。整个剧组以崇高情怀、极大诚意和专业水平,将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按照文学戏剧的要求“变”成好听的“故事”和好看“冲突”,抵达艺术真实。
剧中多次出现城门口印着深深车辙的路、箭杆胡同里泥泞的路、大雪覆盖下乡村的路,无不是寻找道路的隐喻。那个时代的人都曾探索,但最终“已经在路上了”的人,只能是那些执着探索的先进知识分子。“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多次出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艺术表达。
这条寻找真理、救国救民的路坎坷曲折。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在探索真理的路上痛苦地分化着,青年学生探索真理之路更加复杂。五四前后,诸多新思潮纷纷传入,到底哪种主义能救中国?《觉醒年代》以当时被很多年轻人追随的无政府主义等理论的失败,给后人很好地补了一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不是心血来潮,在各种理论的失败和比较中,救中国的道路才逐渐清晰起来。
精致的艺术表达使该剧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相得益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中国代表团驻地的白色窗帘被风吹得摇曳飘荡,就像是彼时羸弱外交的一曲挽歌,木刻版画串起一幅幅历史的画面……无论是陶然亭内带着醉意的一曲“高山流水”,还是长城上气吞山河的《青春》,都具有开阔的格局。这山河越是风光旖旎,这青春越是蓬勃美好,那些为理想而牺牲的生命就越显得壮美和崇高。陈独秀深邃而忧伤的目光之下,上海龙华刑场陈延年和陈乔年的牺牲场景叠印出现,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向艺术的高潮。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历史自带的感染力才会一次次感动今人,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需要这样真诚、严谨、诗意的表现。就此而言,《觉醒年代》创造了历史叙事新的艺术高度。
(摘编自金安平《历史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材料二:
革命传统是珍贵无比的精神富矿。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映照着共产党人甘愿为之献身的不变信仰;长征路上,“半截皮带”见证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抗日战场上,抗日英雄赵一曼傲然不屈的身影,折射着中国人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时代或许有异,挑战或许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却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值得我们不断回望。
有人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传承,同样不容忽视。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缺少生与死的磨练,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有的人或许会对当时的抉择和信念缺乏足够的认知。怎样深入挖掘红色传统,生动展示红色基因,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力量,这恐怕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了解那段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很多人都知道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但却不一定知道,南昌起义之后不久,队伍还在赣南地区进行了三次整顿,即天心整军、大余整编和上堡整训。为了提高队伍觉悟,天心整军时,朱德身先士卒,一口气为三户农民挑了十五担水。正是经过这几次整顿,红军不仅保留下了革命火种,还增强了队伍的组织纪律性。讲述这些故事外的故事,既让人有新鲜感,也能直观呈现我们党探索与奋斗的历程,给人以心灵震撼。
每一个时代,英雄人物生动体现着价值观。但英雄绝不仅仅只是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那些推动历史车轮前行、为革命理想献身的“小人物”,或许并未在青史上留名,但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一位诗人写道,当我们回顾故乡、叩问初心、追述生命的起点时,我们的内心往往和大海一样,“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以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红色故事,在更多文艺作品中,激活红色血脉,这可能是让更多人发现“明珠”、传承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摘编自张秀峰《挖掘红色传统,展示红色基因》)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历史文献浩繁,再加上有很多当事人的回忆,以及人们从教科书里获得的信息,加大了表现这段历史的难度。
B.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和青年学生们寻找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坎坷曲折,经过了各种理论的失败和比较,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C.现在的年轻一代因为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缺少生与死的考验,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所以他们不理解革命先辈们当年的抉择和信念。
D.南昌起义成功之后不久,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赣南地区进行了三次整顿:天心整军、大余整编和上堡整训。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很多人未必知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多次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路,既是镜头中实实在在的路,也隐喻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执着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B.电视剧《觉醒年代》精致的艺术表达彰显审美价值,剧中山河风光旖旎、青春蓬勃美好,表现了为理想而牺牲的生命的壮美和崇高。
C.继承革命传统有利于我们的精神成长,革命历史、红色故事可以解开“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为我们“走向何方”指明了方向。
D.讲述革命历史故事,让人内心激动,产生历史认同感,而故事外的故事让人有新鲜感,能间接呈现党探索与奋斗的历程,震撼心灵。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项是( )
A.河北保定面向市民展映《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地道战》等影片,开展“跟着老电影去旅行”活动。
B.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将重点在泸州、宜宾、凉山等10个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市(州)集中举行。
C.山东科技大学利用“红色云展厅”线上资源,围绕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创新形式开展活动。
D.广东省肇庆市街头大红灯笼高挂,处处洋溢着“中国红”,广大市民以多种方式,表达对新年的祝愿,尽享红色假日。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电视剧《觉醒年代》反映的历史自带感染力的原因。
5.怎样深入挖掘红色传统,生动展示红色基因?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鞋
高军
秋风一刮,落叶就开始飘飞起来,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多了。秀英腋下夹着一个蓝花小包狱,站在大路沟旁边的一个岭膀上,使劲地向远处望着,她很长时间都看不见一个人。偶尔也会看到有人从远处走来,但越近看得越清晰,都是一些不认识的人。
“这个没良心的!”秀英在心里小声骂着。
自从丈夫桂生参军后,秀英心里就一直是空落落的。那时他俩结婚才三个月,村里和区上发动青年人报名参军抗战。丈夫想去,秀英尽管恋恋不舍,可她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于是就为丈夫打点行囊,让他跟着部队走了。在四周村子里,秀英以心灵手巧闻名,她做的针线活儿更是没的说。丈夫临走前她见缝插针,不几天就为桂生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送他走时顺手给他塞进了背包里。丈夫走了几天后,她就牵挂得不行:不知丈夫到哪里了?生活习惯不?新鞋穿在脚上会不会太硬不舒服?平时,她在村子里积极工作,和姐妹们为部队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她心里觉得,好似就是为自己的男人干的,干起活儿来觉得特别有劲。平常她不好意思问部队和男人的事儿,可她的耳朵长着呢,不管谁说的话,只要涉及队伍的,就都能让她拾到耳中。
最近几天形势更加严峻,日本鬼子又要进行“扫荡”了。听说丈夫所在的部队要从王庄一带转移到外线,要到沂蒙公路以西去。桂生走了一年多,秀英经常听说部队的位置,知道他们就是在周围这些地方转,但竟然一次都没有碰到过面。
“这个没良心的!”秀英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小声嘟嚷出这一句话来,她意识到以后,心口就跳动得更剧烈,甚至会冒出一身汗,脸腾地一下就变红了,就会赶紧想办法掩饰自己的窘态。
这几天她都没有睡好,半夜躺下睡不着,翻身折腾一阵,就又坐起来,拿起正做着的鞋子。自从听说队伍要到外线去,她就反复盘算行动线路,觉得部队会经过村子西面的大路沟这个地方,因为从这里到沂蒙公路以西去是最近便的,她就想赶紧再为丈夫赶制一双鞋子送给他。
整天为部队干这类活儿,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材料,她去找自己最要好的小姐妹要来一些麻,又找来半张袼褙准备起来。先是一有空就卷起裤腿角,在自己的小腿上搓麻线,她的小腿正面被磨得很粗糙,皮肤上形成了一层茧子。搓够麻线后,她开始剪裁袼褙,桂生脚的大小宽窄早就刻在了她心中,根本用不着鞋样子,她几剪子就铰出来了。然后,开始认真缉边纳鞋底。她用针锥攮出一个针眼,再用幻着麻线的小针穿进去,用戴在中指上的顶针顶一下,捏住另一边露出的针头用力拔出,随后把鞋底放在膝盖上,用针锥把儿再拉住麻线使劲紧一紧,要这样两次才能缝制出一个针脚来。以她的速度,两个晚上能纳出一只鞋底来。等她把鞋帮绱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五天。
自从认为部队要从这里经过,秀英已经第三次来这个小岭上等了,结果没有见到一个战士的影子,每次回去前,她总是使劲跺跺脚,嘟嚷一声:“这个没良心的!”
这天,日本鬼子从铜井据点出动,在大安子一带先打起来了,秀英站在这里隐约能听乒乒乓乓的枪声。在她站麻了脚、望酸了脖子的时候,部队竟然真的突然就出现在了眼前。秀英下子愣住,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那颗心更剧烈地跳动起来。这次没让她失望,她真的在队列中看到了桂生!她往前跨出一步,声音有些哆嗦:“桂生,桂生……”
“嘻嘻。”战士们纷纷转头看向桂生,甚至小声笑起来,有大胆的喊道:“排长媳妇来找排长啦!”
秀英脸“刷”地一下变成红布,桂生好似犹豫了一下,随后走出队列,站着向前挥挥手示意队列继续前进。秀英看到桂生脚上穿的鞋子,大脚趾那个地方已经有一个窟窿,心里疼得一哆嗦,赶忙把腋下的鞋子递给他,说:“快换上新鞋。”
桂生接过去,看了她一眼,秀英觉得这一眼让自己的心一下暖起来。桂生看看队列,才又转回来:“我们还得赶路,你回去吧。部队上还真缺鞋子,你回去多做些吧。”秀英使劲点点头,又抬头深情地看了他一眼。这时,只听桂生大声喊道:“苗方,过来!”队列中跑出来一个战士,举手敬了一个礼。桂生把从秀英手里接过去的鞋子往前一伸:“穿上!”“这……”“服从命令!”秀英心里一疼,有些难受,有些失望,甚至对桂生有些恨,他竟然把自己费这么多心血做的鞋子随手送出去!但她低头一看,发现这个战士脚上的鞋子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她心里一片释然,不自觉地使劲攥紧了拳头。
“这个没良心的!”往回走的路上,秀英觉得脚下很轻快,身上好像增长了很多力气,走着走着,还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声,随即她又偷偷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秀英和桂生结婚才三个月,她就支持丈夫报名参军抗日:秀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B.为见桂生一面,秀英反复盘算他所在队伍的行动路线,给桂生送军鞋只是一个借口。
C.由于站麻了脚,望酸了脖子,秀英看到桂生的时候,以致呼吸困难,心脏也剧烈跳动。
D.文中四处“这个没良心的”都运用了反语,含蓄表达秀英对丈夫的爱,没有细微差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的“秋风一刮,落叶就开始飘飞起来,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多了”,既写出了秋季的环境特点,又为主人公秀英的出场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在描写秀英的“这个没良心的”这句话时,使用“在心里小声骂着”“小声嘟嚷”“嘟嚷一声”等短语进行细致刻画,使秀英这一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她的耳朵长着呢”“脸腾地一下就变红了”“心里疼得一哆嗦”,这些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秀英的思念丈夫、羞涩难为情、深爱丈夫的心理。
D.小说标题“送鞋”既是人物的主要活动,又是行文线索,既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又暗示了深刻的主题;小说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表现视角独特。
8.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丈夫将妻子送给自己的鞋让给一个战士穿,这一情节变化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可知,中国画也求真,只是对“真”的理解和西方绘画不同。
2.B.“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可知,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
故选B。
3.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表述的重点在于以实景传情思,重在强调写实主义和情景交融。而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可知,材料中“留白”强调的虚实相生、虚处有意。
4.同:两种“取气”其实都是留白,都共同代表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向往;异:不同在于留白的处理方式,“密处取气”是在画面满密处少许留白,“虚处取气”是在笔墨极简处大量留白。
5.①审美层面: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要求在空白处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②绘画原则:中国画不倾向于客观外表的形似,而倾向于精神写意的神似:③哲学思想:中国绘画中具体写照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淡泊情怀。
现代文阅读II
6.B.“温柔端庄,富有教养”错。从打女儿以及最后插着腰发怒的样子看,并不温柔端庄,也谈不上富有教养。
7.C.“有限视角”错,第三人称写作,应该是“全知视角”。
8.①第一处,指的是主人公设想“幸福家庭”所在地。幸福之地无处安置,只能用字母代替,暗示了现实混乱、世事动荡,交代了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②第二处,指的是现实中书架旁白菜堆成的形状。与后文理想中房间的宽绰、雅致、干净形成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9.①虚线:主人公构思作品《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生活,安静、优雅、有序。②实线:主人公现实中的家庭生活,喧闹、庸俗、局促。③双线平行推进,现实和理想形成反向对比,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反映作品深刻的主题。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他们不理解革命先辈们当年的的抉择和信念”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二的表述是“有的人或许会对当时的抉择和信念缺乏足够的认知”,应是“有的人或许”。
2.D. “能间接呈现”错误,材料二的表述是“讲述这些故事外的故事,既让人有新鲜感,也能直观呈现我们党探索与奋斗的历程,给人以心灵震撼”,应是“直观呈现”。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 “《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地道战》等影片”属于红色基因。
B.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市(州)”属于红色基因。
C. “红色故事、红色记忆、红色足迹”属于红色基因。
D. “街头大红灯笼高挂”是祝福新年的红色,不属于材料二中的“红色基因”。
4.①符合历史真实。该剧的主要叙事依据学术研究、考证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②具有艺术真实。整个剧组以崇高情怀、极大诚意和专业水平,将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按照文学戏剧的要求“变”成好听的“故事”和好看“冲突”。
5.①讲好红色故事,尤其是故事外的故事;②铭记推动历史前行、为革命理想献身的“小人物”;③以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红色故事,在更多文艺作品中,激活红色血脉。
现代文阅读II
6.A【解析】B项“给桂生送军鞋只是一个借口”分析错误,从小说题目到人物主要活动,都与做军鞋、送军鞋有关,所以不应该把“送军鞋”看做见面的借口。C项“以致呼吸困难,心脏也剧烈跳动”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秀英下子愣住,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那颗心更剧烈地跳动起来。这次没让她失望,她真的在队列中看到了桂生”可知,文章中的这两个表现是秀英见到桂生时激动的表现,不是“站麻了脚,望酸了脖子”的结果。D项“含蓄表达秀英对丈夫的爱,没有细微差别”分析错误,最后一个“这个没良心的”在嗔怪的语气背后,饱含了秀英对丈夫的赞美,因为丈夫把新鞋让给了其他战士,这一点是前几处所不具备的。
7.C【解析】C项“‘她的耳朵长着呢’‘脸腾地一下就变红了’‘心里疼得一哆嗦’,这些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秀英的思念丈夫”分析错误,“她的耳朵长着呢”不属于细节描写,是作者强调秀英特别关注部队的事的叙述。
8.(1)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秀英以心灵手巧闻名,她做的针线活儿更是没的说”,为下文秀英给丈夫送军鞋的情节作铺垫。(2)内容上,表现了秀英的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好。(3)情感上,蕴含着秀英对丈夫的思念和爱意。
【解析】(1)结构上,和前文“在四周村子里,秀英以心灵手巧闻名,她做的针线活儿更是没的说。丈夫临走前她见缝插针,不几天就为桂生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相照应,都交代了做鞋子快;同时又为下文的“秀英看到桂生脚上穿的鞋子,大脚趾那个地方已经有一个窟窿,心里疼得一哆嗦,赶忙把腋下的鞋子递给他,说:‘快换上新鞋’”这一情节做铺垫,使情节更完整。
(2)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秀英从“搓麻线”,到“剪裁袼褙”“纳鞋底”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她干活利索,心灵手巧的形象。
(3)情感上,依据前文情节“因为从这里到沂蒙公路以西去是最近便的,她就想赶紧再为丈夫赶制一双鞋子送给他”可知,秀英赶做鞋子是为了给丈夫送到部队上,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关心和挂念。
9.(1)形成了情节的起伏,避免了情节的单一推进,具有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2)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秀英专注于丈夫的情感扩大到战士身上,情感更博大深沉。(3)使主题得到深化,使之前突出的夫妻情深进而转化为军民鱼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