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21:28: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6.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在字里行间仔细揣摩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苦”,家苦、国难、诗人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在忧国忧民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表演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搜集杜甫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课本剧。
老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被尊称为“诗仙”,他是——李白(生答);一位被尊称为“诗圣”,他是——杜甫(生答)。一位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他是——李白(生答);一位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他是——杜甫(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力作——《石壕吏》。
板书课题:石壕吏 杜甫
二、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1.读懂诗意,体会诗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2.比较杜甫前后诗风,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文学常识 学生齐读。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并称“李杜”,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那时的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人们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人们共同的人生目标。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家族有做官的传统,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兖州司马。杜甫一辈子也坚守着“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理想。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他历尽千辛万苦,逃离长安,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他被封了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八品小官,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也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一路上,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正字音,认清字形。
壕、逾、邺、戍、妪、咽学生认读,指导书写。
(2)学生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清晰。
2、读出节奏是提高
(1)提示重音和单句情感
(2)学生齐读
3、整体感知
(1)这首叙事诗写了什么事情?
学生发言:
时间:由暮到夜,
地点:老妇人家里;
事件:官吏捉人。
明确:这首诗歌讲了在一个夜晚,石壕村发生的差役捉人,老妇哭诉,并去服役的故事。可以抓住故事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来讲述。
(2)主要有几个人物?学生发言:官吏、杜甫、老妇、老翁、三个儿子、乳下孙及孙母
板书:官吏、杜甫、老妇、老翁、三个儿子、乳下孙及孙母
明确:没有官吏和杜甫,剩下的人物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五: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不合常理处读出狠毒请同学们看诗歌第一节,你发现了哪些不合常理之处?学生发言: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不合常理,征兵应该是白天进行,征收的是年轻人,老翁翻墙透明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明确: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老妇上前致词时,讲述三个儿子的遭遇。
2.老妇倾诉中读出苦难
(1)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学生发言:苦。板书:老妇——苦。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体现在何处。
小组合作学习,然后班内交流展示。
学生发言:丧子之苦、贫寒之苦、徭役之苦。
明确:原本应该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但此时的老妇却遭受“丧子切肤之痛”!原本应该和家人团聚,颐养天年,但此时的老妇却承受 “饥寒交迫之苦”!原本应该和家人过着安详平静的生活,但年迈的老妇却踏上漫漫征途,独自品尝 “征途行军之痛”!——唉,老妇人真苦啊!
(3)情景剧:根据官吏和老妇的表现,按照下面格式补全对话板书:官吏——暴明确:老妇悲苦、官吏残暴的人物形象要表现出来。
3.忧虑同情中读出悲悯 明确: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找学生朗读《石壕吏》。
4、讨论:“请从吏夜归”能够体现出杜甫对于战争的什么态度?
学生发言:老妇自愿从军,作者赞美了她为国家和家庭付出,表明作者支持唐王朝评判。
明确:从“请”字可以看出“老妪”是自请应役来保全家人。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5、诗人开篇“暮投石壕村”,结尾处“独与老翁别”,尝试感受作者心理。
学生发言:开头作者颠沛流离前来投宿,老翁老妇来接待,作者有些许欣慰,经历了一夜波折,老妇去从军做饭,只剩老翁来作别,不免心中感伤。
明确:作者深夜投宿,是老翁老妇一起接待,天明启程却只剩老翁一人,暗示老妇已被带走,一个“独”字道出多少悲愤、凄苦,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情感升华
一方面支持唐王朝去平叛,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情,这种矛盾心理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发言: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课下作业 背诵《石壕吏》
《石壕吏》练习题
一、基础梳理:
1、文学常识杜甫,字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_______”。他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__”。
2、为划线字注音
暮投石壕村 ________ 老翁逾墙走 ________ 三男邺城戍 ______ ______ 死者长已矣 ________ 老妪力虽衰 ________ 如闻泣幽咽 ________
3、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暮投石壕村 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 _________
_听妇前致词 __________三男邺城戍 __________
一男附书至 __________二男新战死 __________
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有孙母未去 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
4、《石壕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拔高特训: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课后反思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真可谓再三修改完善,几易其稿。期间多次请教研组的老师们观课磨课,才最终定稿。在这里把这堂课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教后反思记录下来,以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审视文本,审视自己的教学。
1、 主问题的设计《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古体叙事诗,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文本里面可讲的内容很多。如果满堂问,或者碎碎问,那么学生很容易满头雾水,抓不住重点。主问题就像文本中的桥梁,贯穿全篇,主问题的设计既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又要有一定的厚度。在对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中,我确定了以“寻找文本字里行间的‘苦’。”这一主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揣摩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苦”。在课堂中,学生很自然的就抓住了“夜”、“逾”、“新”等词语或者句子来体会战乱之苦、贫困之苦、死亡之苦等的家庭之苦,从而进一步引申到安史之乱后国家之灾难,诗人之情感。这样,整篇课文就被紧密的贯穿联系起来。
2、 朗读的层层推进《石壕吏》语言朴实而真挚的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凄苦的画面。只有层层推进的朗读,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那个特定年代的悲苦画面,与读者心灵相通。在朗读的设计上,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一、读准字音是基础;二、读出节奏是提高;三、读出情感是升华。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我安排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在让学生充分赏读了文中的“苦”,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后,学生带着感知来读,虽然没有读的悲天悯人,读的怆然泪下,但是在情感的进一步解读升华中,学生从关注技巧读升华到关注情感读,伴着舒缓的音乐,读的也是真情流露,入情入境,动情动心。
3、 情感的细致揣摩对于本文的情感,学生们比较直观的认识是作者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和对差吏的憎恨。如果仅限于此不免显得肤浅。在此,我自然而然的用板书引导学生们自主质疑:“既然杜甫对老妇人一家非常同情,对差吏非常增恨,为什么不去制止呢?”由此引发学生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因为当时国家在战乱之中,需要用兵,作者虽然同情人民,但是也是希望战争赶紧结束,所以没有制止。所以,此时,杜甫的内心是及其矛盾的,国家需要征兵,人民也需要安定,他把国家和人民都放到了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心。由情感的矛盾升华情感,对诗人情感的解读变得更有深度了。
4、课本剧的有效展示这堂课的课本剧学生们准备的也比较充分。农村学生对于课本剧接触比较少,需要老师课下积极的引导,课上情景的有效渲染,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表演出凄惨、忧伤的画面。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或者课堂气氛渲染不够,很容易出现学生笑场,从而破坏课堂效果。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引入杜甫生平和唐朝盛衰两个阶段杜甫有代表性的诗歌时,因为前面教学内容比较多,这个环节就显得比较仓促,有一些学生能讨论交流的内容自己却代为总结概括了。以后,在课堂的时间把握和课堂掌控上还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学情。我在研修中,我快乐,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