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题《多彩的光》
物 理 试 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如图1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2、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镜面绕入射点转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
A.10° B.20° C.40° D.70°
3、如图2,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
4、如图3所示的四幅图,分别表示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经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对它们进行矫正的做法,其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及矫正做法配对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5、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4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6、一凸透镜的焦距是8cm,当物体距焦点5 cm时,则物体的成像情况是 ( )
A.一定能用光屏接收到 B.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C.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放大的虚像
7、当人以1m/s的速度向竖直的平面镜靠近l.5m,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 ( )
A.像向镜靠近的速度也是lm/s B.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2m/s
C.像与人的距离减小3m D.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3m/s
8、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9、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 现将透镜上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
A.缺少上部分 B.缺少下部分 C.大小变化了 D.像性质不变,只是变暗了
10、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11、5图所示,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对右图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 )
A.2或5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12、放映幻灯时,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那么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选择下图的
( )
13、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物体从2倍焦距外沿主光轴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 D.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14、一群少先队员带黄色帽子系红领巾,穿白上衣浅蓝色运动裤,用红色的追光灯照射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观众看到的是 ( )
A.黄帽、红领巾、白上衣、蓝裤 B.上衣、红领巾均为红色,帽裤均为黑色的
C.黄帽、红领巾、红上衣、红裤 D.四种都为红色的
15、太阳光通过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照射到孔后的光屏上出现光斑,光斑的形状是( ).
A.圆形 B.正方形 C.长方形 D.三角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6、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在空气中 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指光在水面 ______ 形成的。看“电影”中的“影”是光通过放映机 ________ 形成的。
17、如图6所示,一束光在空气中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_ 是入射光线,入射角是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度,_____是法线,玻璃在 __________ 。(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18、图7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位置图,光具座上A、B、C三点分别用于放置器材,其中B点应放 (选填“蜡烛”、“光屏”或“凸透镜”)。若此时刚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应放在 点,光屏应放在 点。
19、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意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 ,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20、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 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 ⑤黑板“反光 ”⑥雨后彩虹 ⑦海市蜃楼。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21、光的“三基色”是红、______、蓝。汽车的观后镜是__________镜。
三、作图题(22题3分,23题3分,24题2分,共8分)
22、如图8,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OA是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9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4、如图10所示,其中F为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入、折射光线。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5、如图11所示,是小宇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
中还需要调整的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依次把把蜡烛放在图12主光轴上的a、b、c、d、e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1)①把烛焰放在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②把烛焰放在 点上,所成的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④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小宇作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13(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13(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13(丙)中的哪一个 ( )
28、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14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26、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14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2)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晚上在台灯下写作业时,书桌上垫的玻璃会反射出刺眼的光,影响学习,请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每种方法所运用的原理。
(1)方法一:
其原理是:
(2)方法二:
其原理是:
五、简答题:
1、小红照完半身像,想再照一张全身像,这时,小红该离照相机远些还是近些?同时,摄像师应如何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
2、某妇女晚上逛商场,购得一件颜色很合意的衣服,可是第二天一看很不满意,于是当即去商场调换。奇怪的是,昨天晚上她看的另一件衣架上不满意的衣服,现在看倒是蛮满意的。试说明这是为什么?
六、综合题(5分)
28、雷雨天,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若某次闪电后30s听到雷声,试计算发声雷电处离我们多远?
八年级物理第4页(共4页)
八年级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D 2、C 3、B 4、C 5、B 6、D 7、D 8、B 9、D 10、D
11、D 12、B 13、D 14、B 15、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6、沿直线传播 反射 折射 17、EO 30 30 CD AB面的左方
18、凸透镜 C A 19、凸透镜 会聚 20、①③ ②⑤ ④⑥⑦ 21、绿 凸面
三、作图题(22题3分,23题3分,24题2分,共8分)
略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5、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 ①e ②a ③a、b ④c、d (2)D
26、(1) 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 c 中另一支蜡烛“点燃”错误,应改为不点燃
27、(1)方法一:调整台灯的方位;原理——改变光的(镜面)反射方向。
(2)方法二:在玻璃板上垫(较粗糙的)纸(或布);原理—让台灯射到纸(或布)上的光发生漫反射。
(3)方法三:将玻璃板拿掉;原理—让台灯射到桌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如果桌面不像玻璃一样光滑)等。
五、综合题(5分)
28、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s=vt=340m/s×30s=10200m
图1
图4
图5
图5
图6
A
B
C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