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22: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7课基础知识过关(请认真仔细逐字逐句阅读教材内容做好准备)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2.义和团对清政府:由反清到扶清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利用、控制到剿杀
3.口号: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
4.性质:一场波澜壮阔的__________运动 5.结果:在______________下失败
6.影响:沉重____________
二、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廊坊阻击战(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天津失陷);北京斗争(北京被攻陷)3.八国联军罪行:在北京大肆屠杀、抢掠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___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__________等税收作为担保(加重人民负担,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势的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_______的铁路沿线要地(中国军队失去军事自主权)④划定北京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外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从反清到扶清。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2)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来侵略和控制中国。
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3)山海关;东交民巷;外务部。
从“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变式: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
1.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
2.中国同盟会:背景,目的,成立时间、地点,政治纲
领,总理,机关报,性质,意义;三民主义:内容,地位
目标先知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变化:由医人到医国
原因:西方思想、爱国心、民族危机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问:从材料概括早年孙中山的志向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变化原因。
早年孙中山
材料1:“欧洲富强之本,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西法以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材料2:“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材料1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目的:让清政府变法维新,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变化:方法:之前主张改革,之后主张革命;
目的:之前政治制度变化主张,之后主张废除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变化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前,维新改良思想盛行,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不赞成革命。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日趋腐朽,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地位:
活动一:成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
檀香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 国,创立合众政府”
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振兴中华”
活动二:领导广州起义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会党人员
起义失败
陆皓东
(1868—1895)
“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
第一人
流亡日本时的孙中山(中)
流亡英国时写的
《伦敦蒙难记》
流亡美国时被旧金山移民局关押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考察社会实际
发展革命组织
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材料1:
材料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3: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4: 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为论革命书》
材料5:当时中国主要革命团体
政治上: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结合材料分析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组织上:各地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领导上:孙中山的主张逐渐的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时 间:
地 点:
目 的:
组织基础:
政治纲领:
领导机构:
机 关 报:
性 质:
意 义:
日本东京
1905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有了统一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星辉、光复会等
民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材料1: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2: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3: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阅读材料,将政治纲领四句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三大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
(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1)从学医救人到提出变法自强,最后走上革命道路。(或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
(2)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主张:《革命军》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猛回头》号召人们团结起来,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①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为同盟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②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同盟会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
③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为同盟会的成立作了领导准备;
④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革命党人意识到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紧迫性。
(4)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组织上: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晋成立中国同盟会,当选为同盟会总理。
(3)思想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后阐明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4)军事上:策划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为什么称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维新派大力传播着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作用远不是戊戌政变所能剿杀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通过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变法虽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C, 2.A, 3.D, 4.C, 5.D, 6.D, 7.B, 8.C。
9.(1)A:左宝贵;B:邓世昌;C:丁汝昌。邓世昌。
(2)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式:第二款大量割占中国领土和第六款允许在华设厂。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甲午败于日本),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引发了“各国租港湾之事”的瓜分中国狂潮。
(4)中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