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达标检测 第三单元 第12课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抽过了yǐn ,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lǎn 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雇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到了夏天,晚上,爷爷搬一把竹椅到打谷场上乘凉,京京像个小狗似的蜷( )在他旁边。爷爷指着天空说:“看见了吗?发亮的带子是银河。王母娘娘不让牛郎织女会面,拔下头上的簪( )子,嗤地一划,就成了这条宽不见边的大河……”
2.从括号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要出风头, 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如果……那么…… 不是……是……)
(2)按照事先的布置, 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果然 当然)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
B.重庆市在2014年第五届全国体育大会的主办权竞争中略胜一筹,成为赢家。
C.面对如此善良的老人遭受这样不公平的待遇,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不会置之不理的。
D.林蓉刻不容缓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B.“‘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
C.爷爷“噗”一声把火吹燃,然后“咕噜噜,咕噜噜”抽上几口,深深吸进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好像美得不行。
D.她因为要备课,先到办公室去了,说一会儿再来“过关”。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的主人公李京京是一个朴实而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B.课文对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多,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文章通过叙述语文公开课上李京京同学执意要求朗读课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充分重视“优等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
D.文章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
6.材料探究。
先阅读下面的一组材料,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学生致大人们
◆不要总说我们是“小兔崽子”,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对家长是不利的。
◆不要在家长会过后,总说:“看看别人……”您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很努力了。
◆不要总唠叨个没完,因为那样只能使我们更加“逆反”。
◆不要看到我们和异性在一起,就以为是“早恋”,不要把你们大人的“八卦”带到我们的世界。
◆不要总对我们做错事发火,您做错了事,我们也没吭声。
(1)通过探究,你从上述材料中了解到大人们有哪些做法令中学生反感?(至少列出三条)
答:?
_
(2)综合上述现象,请你用一句话归纳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答:?
_
二、美文品析
(2013·河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风 起
张艳霞
4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的声音。有点刺耳。
有些吵到儿子了。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吗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你看书吧。
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干活,给儿子赚学费,回来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儿子的成绩不错。
儿子看了会儿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在屋子外呢,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了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儿,母亲端来一碗玉米,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着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那种提拉米苏的。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这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见过,也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买不买啊?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
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着,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可得干一天的活才能赚回来啊。
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回头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去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是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呢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坐火车、坐飞机去玩,到了那里,还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那这可是要多少钱啊?母亲想着,心莫名地沉了。
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是想和你说两句啊。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接,母亲只好解释说,儿子正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这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就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这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吧。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可棒着呢。
后来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地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是在学校,周六周日是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说,妈,出什么事了吗?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了,儿子又钻进了房间,随手摊开了书。
6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就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
儿子还没开口呢。母亲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
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就愣住了,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心头的疑惑,说,你爸其实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才不慎从20多层的楼上跌落的,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我等你考完再告诉你……
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
起风了!
(选自2012年10月30日《郑州日报》)
7.说说下面的句子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①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你看书吧。
②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
答:?
_
8.请你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风起”有什么含义。
答:? _
_
_
9.“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请你说说“儿子苦笑”时的心理是什么。
答:?
_
10.你认为文中儿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如果你是他,你应怎样做?
答:?
_
_
11.有人说,就是因为小说中的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才培养出如此对家庭对亲人“冷漠”的儿子。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并简述理由。
答:?
_
_
_
三、写作练笔
12.【写法借鉴】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充分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当京京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真切地表现出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他执着、倔强的性格。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独白。(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瘾 揽 quán zān
2.答案:(1)不是……是…… (2)当然
3.【解析】选D。“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不符合语境,应改为“从容不迫”。
4.【解析】选A。“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5.【解析】选C。这篇小说通过李京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6.答案:(1)对孩子骂粗话;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对比;唠叨;总怀疑孩子早恋;容易急躁发火。
(2)父母不理解、不尊重孩子。
7.答案:这两句都对母亲进行了神态描写。第①句表明母亲在打扰儿子学习之后,内心很是愧疚,也表明母亲对儿子的迁就。第②句表明母亲既舍不得花钱,又不想拒绝儿子的矛盾心情。
8.答案:既指自然界中起风了,又指文中的儿子知道父亲死的真相及原因之后,内心所掀起的一阵阵波澜,里面既有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父亲的追念和思恋。
9.答案:笑妈妈太老土,感到妈妈与自己确实存在着代沟,连“到外面去走走”的意思都不明白。
10.答案:儿子的优点是认真学习,有追求,有上进心;缺点是太过任性,与父母很少沟通,不太关注家庭和父母的情况。如果我是他,我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多与父母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多为家庭排忧解难。
11.答案: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不好,母亲这样爱儿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儿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他不懂得辛苦,不懂得为别人着想。母亲应当把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儿子,把爸爸妈妈的心愿告诉孩子,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人生的艰辛。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最终养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
12.答案(示例):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