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达标检测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触(zhù) 肇事(zhào) 彷徨(pánɡ)
B.埋没(mò) 儒家(rǔ) 凳子(dènɡ)
C.华裔(yì) 领悟(wù) 毅力(yì)
D.朱熹(xǐ) 探测(cè) 诚意(chénɡ)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B.试验的过程仅仅是消极的观察。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3.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新的知识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 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____________________。
A.只能 不是 支配 袖手旁观
B.不仅 而且 支配 漠不关心
C.如果 那么 控制 袖手旁观
D.只能 不是 控制 漠不关心
4.综合性学习。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九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题为“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板报设立三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第一个栏目中,你要向同学们概述诺贝尔奖的性质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请依据以下材料,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答:
(2)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第二个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二、美文品析
(2012·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⑤
。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做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5.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
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7.第⑤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
8.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论证观点。文章第⑥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课文第8段,采用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的写法,作者先表明观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然后,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片段仿写】请以“梦想与行动”为话题,运用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的写法,论证“梦想”与“行动”的关系。(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触”应读chù;B项“儒”应读Rú;D项“熹”应读xī。
2.【解析】选C。A项“与”应为“予”;B项“试”应为“实”;D项“容”应为“荣”。
3.【解析】选A。第(1)题的两个分句是明显的选择关系;第(2)题的“支配”与“控制”可以从词义的范围和侧重点的角度进行辨析;第(3)题的“袖手旁观”与“漠不关心”可以结合语境,联系“消极”来辨析,“袖手旁观”的行为是消极的,而“漠不关心”的行为却是冷漠的。
4.(1)答案:①诺贝尔奖是一项授予在科学及文学、和平、经济等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奖项。②一百多年来,在近千名获奖者中只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
(2)答案(示例):点亮创新火炬(或:高举创新旗帜)(内容表达准确,句式、字数符合要求)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从文章“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能力的真谛是善于思考。
答案:善于思考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中心去理解。这句话要注意理解“在思考的小路上”是指优秀者善于思考,“踏出了闪光的足迹”是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答案:优秀者通过思考和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就。
7.【解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对分论点的提炼概括和对事实论据的理解能力。这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爱因斯坦”“黑格尔”“牛顿”都是有能力和有重大成就的人,文中说爱因斯坦是经过了十年的思考,黑格尔是经过了六年的思考,牛顿也说自己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由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意思对即可)
8.【解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对分论点的提炼概括和对论证思路的理解。从“现实生活中……善于思考者”可知,作者的论证联系了现实生活,“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是从正面表明观点,“但也有一些人……”是从反面表明观点,“但”字的转折很明显。
答案:现实生活 正反 思考造就成功
9.答案(示例):只想而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只有行动才能使梦想具有现实意义。大禹目睹水患肆虐,民众流离失所,树立了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他劳神焦思,泽行路宿,带领群众常年奋斗在抗洪排洪第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止息了水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