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达标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达标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7 11: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训练·达标检测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一、双基积累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慨叹(kǎi)  诓骗(kuānɡ)  舍身求法(shě)
B.诬蔑(wū) 省悟(xǐnɡ) 前仆后继(fù)
C.搽粉(chá) 麻醉(zhuì) 拐弯抹角(mò)
D.脊梁(jī) 玄虚(xuán) 状元宰相(zǎ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从领土面积和资源总量来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我国几乎样样都有。
B.儿子没按时回来,李阿姨想各种理由,用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真是自欺欺人。
C.范仲淹登临此楼,怀古伤今,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D.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驳斥对方论点和论据,提出中国的希望。
B.文章列举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从而驳倒对方,这叫直接反驳。
C.从文中摆出的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批驳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D.文章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的“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巧联妙对。
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对联。
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班上准备举办一场“走近鲁迅·学习鲁迅”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围绕活动主题,请你以主持人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
你的开场白:
(2)活动过程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一个用笔做武器,与庞大的黑暗势力战斗一生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你眼中的鲁迅: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5~9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至结尾),回答6~9题。
6.选段中作者的中心论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答: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这一类人的现状如何
答: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5、6、9段中三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
B.选段运用了间接批驳的写法,通过确立自己的观点,来批驳敌论点。
C.“那简直是诬蔑”一句表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确信无疑,也揭示出敌论点的荒谬。
D.“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9.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影响吗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郑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杨学武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同志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 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 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 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之后,都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 604粒、宝石和白玉300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 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温家宝同志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 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 000多万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11.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12.“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
13.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答:
14.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横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
四、写作练笔
15.【写法借鉴】作者采用了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写法,全面而深刻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
【片段仿写】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针对文段的观点,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驳论文字。(300字左右)
  目前,部分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他们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许多专家和教师呼吁要禁止中学生上网。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仆”应读pū;C项“醉”应读zuì;D项“脊”应读
jǐ。
2.【解析】选B。“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属于贬义词,用在此处不符合句意。
3.【解析】选B。B项的说法应为间接反驳。
4.答案(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5.答案(示例):(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伟大的爱国作家。他在那万马齐喑的恐怖年代,对反动统治阶级嬉笑怒骂,对于劳苦大众给予同情和讴歌,对民众的愚昧、腐朽呐喊与呼唤,对于革命进行支持与参与……这一切,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青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学习鲁迅。
(2)鲁迅——一位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使者,他用他的笔、他的文章在黑暗中划出星星之火,来照亮后来人前进的道路,来指引青年寻求光明。
6.【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和论据的提炼能力。论点是围绕论题并表明作者看法或主张的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论据为证明论点服务,一般在论点的后面,是比较鲜明的事例或名言,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我们从古至今,有无数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的脊梁”。
7.【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中的关键词句综合解答。
答案:“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民,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底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现状: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鉴赏能力。选段三个“中国人”的含义不同,依次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广大人民;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9.答案(示例):我认为没有影响,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更激起我们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的愿望,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10.【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可看作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中国不可以奢侈,要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或:中国应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11.【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据及其作用。引用孔子和毛泽东同志的话,属于理论论据,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的观点,有权威性。
答案:引用孔子和毛泽东同志的话,作为论据,证明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同时增强说服力。
12.【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革命的行动”要联系上下文回答,“革命”一词,要从反语这种手法上思考回答。
答案:“革命的行动”指“奢侈”行为;“革命”使用了反语手法,具有讽刺意味。
13.【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论证过程。按“首先……然后……”的格式回答。
答案:首先提出观点“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然后举出西方和中国的奢侈事例,证明观点;同时把中西方进行比较,表明中国的奢侈之风已远远胜过西方。
14.【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仔细阅读第⑤段,紧扣本段内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奢侈是否可行方面考虑。
答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情下,奢侈可行吗 (大意对即可)
15.答案(示例):我认为禁止中学生上网是错误的。首先,上网是我们成长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烦恼不期而至,我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向人倾诉,使心理的压力得以缓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家长、老师存在着较难跨越的“代沟”,缺乏平等交往的机会,而网络的出现给我们中学生的交往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首先,在网上交友,和网友聊天,无心理负担。其次,现在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要使我们有创新,就必须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事物,而网络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它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传递信息方便,信息新颖,上网有助于我们中学生活跃和拓展思维。因此,我觉得上网对我们中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