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时空观念: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三课前预习
1.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地区 时间 概况
中国 约3万年前 中国的____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以后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西方 古代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业工具
①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②演变
A.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用手工控制形状
B.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____制坯
C.中国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D.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
(3)冶炼工具
①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②许多地区采取____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③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2.劳作方式的发展:家庭式劳作
(1)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____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____的形式逐渐瓦解。
(3)中国____时期,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4)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____日渐普及。
3.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①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随着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②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____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③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①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____;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
①古代有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②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4.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①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②青铜器:
A.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____地区
B.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③铁器:
A.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外传:后来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C.战国时期,中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____,汲水灌溉
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____原理进行灌溉
③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④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5.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陶瓷业工具
(1)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陶瓷业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2)表现
①坯车:____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②匣钵: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烧制。
③支钉:唐宋时期,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四自我检测
1.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因其脆弱性阻碍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B.小农经济是与当时生产力条件相适应的生产模式
C.简单的生产结构使中国古代农业长期落后于世界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向近代转型
2.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到了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奖励耕织的经济政策
3.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据此可知
A.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 B.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动力不足
C.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4.下图所示为在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一幅画像石,图中兵器架的左右各有一部织机,两名妇女在织机上进行操作,织机样式与目前民间散存的织机类似。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间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庄园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D.政府官员生活的奢靡
5.据考古报告,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表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据表可知( )A.汉代牛耕使用范围得以扩展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领先
C.汉代陕西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D.汉代牛耕使用范围遍及全国
6.20世纪50年代后,在河南、山东、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发现了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出土的铁农具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据此可推知( )
A.铁犁牛耕已在西汉得到普及 B.汉代民间冶铁作坊发展迅速
C.汉政府重视官营手工业发展 D.汉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步
7.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 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 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
8.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魏、燕、赵、秦等地区出士了大量铁制农具,其种类有镘、镰、臿、锄、铲、耙、犁铧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铁制农具普及全国
C.农业收益得以增加 D.治铁业由官府垄断
9.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见如表)。这说明此时(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
C.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 D.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10.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
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 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 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三课前预习
1. 山顶洞人 提花机 坯车 支钉 铸造
2. 农业家庭式 铁犁牛耕
集体劳作
战国 家庭劳作
3. 铁犁牛耕 家庭 奴隶制庄园 坞堡
4. 西亚、北非 赫梯人 陶器 杠杆
5.新石器时代
四自我检测
1.B
2.C
3.B
4.C
5.A
6.D
7.C
8.C
9.B
10.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